加納·江努士
摘 要:我們以往的測試多側重于對綜合訓練課所學內容的測試,屬于成績測試,往往摻雜了記憶因素,影響了測試結果的可靠性。能力測試可采用月測、期中和期末測試形式。測驗、考試盡量以口試、筆試方式進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考核內容應向題量大、考查面寬的方面轉變,引導學生在全面加強基本功訓練的同時,注重增強運用語言的熟練程度。
關鍵詞:教學方法;少數民族;漢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25-02
漢語是少數民族學生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讓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漢語是讓他們接受進一步教育的基礎,也是讓他們更好的參加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保證。
少數民族漢語教育已經走過了無數個春秋,取得了豐碩成果,廣大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和知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漢語教育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工程,作為非母語的教學,多年來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由于母語的負遷移、教材的局限,以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等等的原因,使得新疆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根據我將20年的教學實踐圍繞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學方法。
一、以直觀教學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是否對學習漢語興趣濃厚是決定教學效率高的關鍵。如果學生興趣高,那么他的學習動機就強,教學效率自然就會很高。特別對于漢字教學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漢字教學本身是很枯燥的。而運用實物,采用直觀教學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漢字與其它拼音文字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是以視覺形式來表示語意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就是描摹自然。為了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學習漢字,最好的方法還是以具體的實物來展示。因為人們感受的信息情況越直接,象形,記憶效果才會越好。所以在漢字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眼、頭、手、口等幾方面,增強直觀感,立體感,形象感,就會使所識記的對象變得簡單易記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方法。首先,可以利用圖畫和實物。出示有關的山川、河流、樹木、動物的圖形片或照片,或在黑板上畫出一些簡筆畫;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計算機,投影儀,錄像機,幻燈等將所學內容制作成圖文聲并茂的課件,立體教學;最后,以表演的形式,模仿一些動作,這種方法,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習變得輕松自如。
二、以漢語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是教學效率的關鍵,為此,就要營造漢語教學情境。為了有效營造漢語教學情境,必須分析新知識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其中找到相關的內容,并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創設情境應該注意的是:首先,詞語、句子要真實有效,富有實際意義,讓學生通過“咀嚼”要感到“有味兒”;其次,創設的情境要接近學生生活,富有情趣;再次,情境中要有問題,問題要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課程上都會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都有事情可做;最后,要使教學情境具有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例如,教師啟發下的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這樣,學生才能在情境中得到發展。具體到分類知識教學,例如詞語教學,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在掌握本課詞語的構詞方法、詞語搭配要領以及生詞的詞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自己擴展,觸類旁通。例如,“運動場”中的“場”表示的是“……的地方”,它常用在其他詞的后面表示場所,可以啟發學生推出類似的詞語:停車場、操場、籃球場、廣場、戰場、農場,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不同的教法,而不拘泥于某一種教法。以教法的變化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為了實現“輕負擔、高質量”教學,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發展為主題,從教學思想現代化、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合理化、課堂結構高效化等方面著手大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首先,可以推行三向交流教學法。單向教學法或雙向教學法由于課堂交流參與面的狹隘,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三向交流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體系,教師備課內容、課堂設計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與學習要求確定的,課堂教學方式以直接交流為主要形式。如講練新課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講解,之后將學生分組,先讓學生在組內輪流造句、歸納段意、朗讀課文、復述課文等,然后每組指派代表發言,由教師與其他學生糾錯。這就徹底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次,強化課文教學 詞匯教學值得重視,但不能過多耗費師生時間和精力。詞語等語言知識教學不是最終目的,必須結合培養語言能力這一目標進行。詞語講解要側重關鍵內容,尤其要關注詞語的基本意義和在上下文語境中的意義及用法,突出重點詞,點到關鍵即可。課文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技能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材料,要引導學生理解、消化課文所包含的語言要素和文化要素,指導學生根據課文語境了解詞語的組合和句子的構成,掌握句型、句義和句調,了解句子是怎樣銜接成段,段落是如何連輟成篇的,從而會讀、會聽,學會用漢語對話和寫作文;再次,采用分段教學方法。即將一年教學過程劃分為漢語詞匯、語句、語法等階段。漢語詞匯階段加大詞匯訓練;初中畢業學生可掌握3000個甲、乙、丙三級詞匯和多個常用詞,符合教學目的和授課時數要求;加之中小學所學2000個左右,高中畢業時能夠讓學生達到民漢兼通的水平。
四、以革新測試方法促進教學效率提高
測試既是評定學習的方法,又是促進學習的手段。測試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活動,通過測試既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又能發現教與學的不足之處,以便及時改進。語言測試一般分為成績測試和能力測試。成績測試較注重知識,能力測試較注重語言能力。作為第二語言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因此,能力測試更適合漢語教學。我們以往的測試多側重于對綜合訓練課所學內容的測試,屬于成績測試,往往摻雜了記憶因素,影響了測試結果的可靠性。能力測試可采用月測、期中和期末測試形式。測驗、考試盡量以口試、筆試方式進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考核內容應向題量大、考查面寬的方面轉變,引導學生在全面加強基本功訓練的同時,注重增強運用語言的熟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