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摘 要:信息技術進入農村課堂是較緩慢的,但最近幾年,在農村課堂信息技術的實施越來越普遍了。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有不少的優勢,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把信息技術運用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認為語文課堂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應做到三個要求:“準確”、“生動”、“優美”。
關鍵詞:準確;生動;優美;語文教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59-01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語文教學自身改革的需要,使信息技術運用進入了中學語文教學。也使“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手段發生了極大改變。
信息技術進入農村課堂是較緩慢的,但最近幾年,在農村課堂信息技術的實施越來越普遍了。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有不少的優勢,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把信息技術運用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我認為語文課堂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應做到三個要求:“準確”、“生動”、“優美”。
一、“準確”
信息技術是一種輔助手段,所以它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信息技術手段的特征出發,不能無的放矢。要做到這點,就要準確地選擇教材,準確地選擇所授課文的知識點,即重點和難點。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越性,去解決那些傳統教學難以講清楚的,或者要費時費力才能講清的問題,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變色龍》,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小說。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理解作者契訶夫如何用個性化人物語言刻畫奧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征。從而學習用語言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在課文朗誦材料中把奧楚蔑洛夫對下屬、對百姓的語言,甚至對狗的語言截取下來插入幻燈片中。使視與聽有機結合。奧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形象就活了。學生既掌握了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又進一步懂得用語言去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生動”
在課堂上放一段錄音,放幾張幻燈片或放段錄像時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用得“生動”。不僅要求信息技術的制作要生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信息技術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處于飛躍時期。隨著年齡的而增長,理解能力也在飛躍進步。加之手機,電腦,電視等科技的普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制作與運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語文教學中主要的一種方式是幻燈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使用,目的不在是圖解課文,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所以,我認為采用動片,復合片的效果就比靜片、單片好。教《馬》一文,我設計在幻燈片加入一組馬奔跑的動畫,突出了馬嘶叫、馬奔跑的姿態。為了講清《小石潭記》中的移步換景的手法,我采用復合片,把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的景物依次放映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術的制作要生動,使用也要生動,要靈活用這些手段活躍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去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
觀察力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可用信息手段去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講《觀潮》一文,就依次放映了海潮的雄偉壯觀、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弄潮健兒的英姿、觀潮之盛的幻燈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再對照課文做深入的理解。
信息技術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記憶力的方法,科學實驗得出結論:人們從語言文字信號獲得的知識能記憶50%,從圖像信號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著兩種傳達知識的工具,就能夠記憶65%。故,我認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去培養學生的記憶力。通過證明,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幻燈片,錄音等信息技術手段,學生都久久不會忘記,并且也更有興趣投入到課堂上去。在教《小石潭記》這篇要背誦的文言文時,我在講解之后,要求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順序后,再次投放幻燈片,要求學生看圖背誦,在較短時間里就完成了背誦任務。在講解文言文時,常用這種方法,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同時緩解了學生背誦文言文的壓力。
培養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發展智力的重要動力,能促使智力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真正掌握知識必須有想象力的參加。中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但為什么會有對“中學生都是去想象力了嗎”的熱議。我想這是沒有去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后果,那在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中,我覺得語文更加要運用這一手段去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進行過聽音樂與幻燈片結合的作文課。
三、優美
中學語文課文中有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藝術形象和描繪了很多優美情境。但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教缺乏,所以不能直接形象感知這些。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借助造型藝術的形象準確性、直接可感性與音樂藝術的豐富而強烈的感染力,去挖掘,展示課文中的美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生審美的能力,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信息技術手段在展示美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為使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達到此目的,就要注意幻燈片制作的準確與美,對幻燈片要認真選擇,高要求制作。在講《海燕》課文時,在選擇海燕搏風擊浪圖片時,我擯棄了單獨的朗誦,而是選擇了配樂朗誦。在有著雷電風浪肆虐的效果下,給人以身臨其境質感。學生在這種朗誦環境中,海燕搏擊風浪雷電的勇敢形象躍然眼前,學生也很好的感受到其中的壯美。在講解完《沁園春·雪》后,再次放映了“北國雪景圖”并播放了配樂朗誦,使學生加深了對詞的理解和對美的感受。
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語文學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讓語文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提高教學質量中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