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戈,胡家慶,楊學東
·短篇論著·
護航官兵膝關節損傷原因分析
馬 戈,胡家慶,楊學東
護航;官兵;膝關節損傷;影像學
遠海航行時間長,腰腿痛是常見病,嚴重影響官兵的生活質量。筆者在為第6批亞丁灣護航的750名官兵體檢中,發現有膝關節疼痛者30例,占4%。筆者對這30例官兵的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和建議。
30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1~50歲,平均35歲。臨床表現:膝關節疼痛、腫脹,而且在受涼后加重,關節彈響絞鎖,上下樓梯關節“打軟”,或者彎曲蹲下困難。對這些患者進行體格、X線和CT檢查,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的征象有:膝關節積液、半月板損傷、膝關節陳舊性損傷、髕骨軟化,個別患者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患者病程大多2~4個月,個別1~2年。對膝關節功能影響最大的是膝關節韌帶及半月板損傷、膝關節陳舊性損傷和膝關節滑膜炎。
由于艦艇活動不規律,而且受航行的季節、時間、海域及氣候變化的影響,艦艇本身空間狹小,在疾速航行過程中顛簸十分明顯,再加上海上潮濕的環境,導致官兵隨著護航時間的延長患此病的概率也有所增加。外傷與風浪有關,風大浪高,艦艇搖擺,人站立不穩,加上甲板濕滑,活動時非常容易發生碰觸受傷[1]。有報道[2],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水面艦艇訓練傷高于溫帶訓練傷,考慮有海況的因素。反復超負荷運動也極易造成微損傷的積累,加之周圍肌肉作為強化穩定的重要組織,長期顛簸,會使其應變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訓練傷的發生,近年來已成為非戰斗性減員的主要因素。另外,官兵經過白天的工作和訓練,肌肉韌帶等已經處于疲勞狀態,晚上如果再鍛煉就容易出現肌力、韌帶張力減弱,不小心碰撞后就可出現下肢關節不穩,進而發生膝關節損傷。反復刺激膝關節,當同一動作超過了膝關節局部生理負荷時就會出現下肢肌肉疲勞,也很容易發生膝關節損傷。膝關節的滑膜炎、滑膜積液較難治療,發病多與外傷史及年齡等因素有關,治療期間應避免過多的行走及上下樓,平時可佩戴護膝,但艦船的搖擺及環境因素不利于膝關節損傷的恢復,特別是受空調、海風等寒冷因素刺激后,癥狀有時會加重。
為保障護航任務的順利完成,建議:(1)合理安排值班、執勤和作息,保證官兵能夠有足夠的休息,不致體力消耗過大,疲勞恢復時間延長。(2)根據情況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增加體力負荷和訓練強度;加強對部隊訓練體系和訓練制度的完善,改進訓練方式和內容,增強訓練效果。(3)平時加強對部隊的營養和教育,幫助官兵認識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重要性,使官兵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進一步提高身體素質;做好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因為長時間的緊張焦慮也會導致體力下降。(4)對體質較弱、年齡較大、有解剖變異或已有過膝關節損傷的官兵,應根據不同情況給予適當照顧。若患者帶傷運動會使膝關節損傷程度進一步加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可逐步導致關節軟骨面損傷及股四頭肌萎縮,使下肢運動無力。而膝關節韌帶損傷后,患者關節不穩,下肢無力易致膝關節錯位,必將進一步導致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加重病情。(5)若情況許可,編隊輪番靠港休整也可以使官兵得到充分休息。
總之,如能早期明確診斷膝關節損傷,可使患者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恢復膝關節的功能,縮短病程;反之若患者病程較久,損傷進一步加重,就會影響治療效果,膝關節功能恢復就較差。筆者認為,膝關節被動伸展性抗阻功能訓練是預防膝關節運動創傷的有效方法,可使肌肉、關節、韌帶的運動功能通過訓練得到提高,對于已有膝關節損傷的官兵,可利用艦艇上現有的醫療資源,口服消炎止痛藥并配合理療的方法緩解癥狀。
[1] 邱璇,張云山,任賀,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遠航中膝關節損傷57例[J].人民軍醫,2011,59(10):877-878.
[2] 唐穎,謝培增,肖現,等.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水面艦艇人員訓練傷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8,26(1):62.
R684.7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4.06.025
2014-02-20)
(本文編輯:施 莼)
200081 上海,解放軍第四一一醫院放射科(馬戈、楊學東);海軍醫學研究所(胡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