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慧延,李茂珍,陳華生
·短篇論著·
153例第二產程剖宮產不同取胎方式效果觀察
曲慧延,李茂珍,陳華生
第二產程;剖宮產術;新生兒窒息
剖宮產術是解決難產有效的手段。第二產程剖宮產以頭位難產為主,此時胎頭往往深嵌于骨盆,造成子宮下段極度擴張。若處理不當,則可能導致子宮切口裂傷、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等[1]。筆者將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醫院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和廣州新海醫院2005年6月至2014年5月第二產程剖宮產的術中取胎方式及其手術情況進行了總結與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上述時間在上述兩院分娩的產婦共12 586例,行剖宮產術4 721例,第二產程剖宮產術153例。觀察組55例剖宮產因胎頭深入,娩頭困難,采用了內倒轉方式取出胎兒;對照組98例常規方式取出。比較2組在子宮切口裂傷、出血量等差異。觀察組年齡21~35歲,平均26.5歲,孕周為(38.4±2.1)周,臨產到手術開始的時間為(18.53± 0.5)h,宮口開全到手術開始的時間為(1.65±0.5)h。對照組年齡20~33歲,平均25.5歲,孕周為(38.7±2.4)周,臨產到手術開始的時間為(16.5±5.3)h,宮口開全到手術開始的時間為(1.6±0.58)h。2組均為頭位,無嚴重妊娠合并癥,無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無凝血功能障礙,其手術指征為持續性枕橫位、前不均傾位、持續性枕后位、高直后位、頭盆不稱、胎兒窘迫等,2組手術指征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組年齡、孕周、產程長短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二產程剖宮產者手術指征比較(例)
1.2 方法 麻醉方式為腰麻加硬膜外麻醉。術式為下腹部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1)觀察組選擇子宮下段膀胱腹膜反折下1~2 cm子宮下段的中部,高于子宮動脈分支的水平,做一橫行切口,暴露羊膜囊,盡可能吸凈羊水,然后由一手指引導剪刀將切口剪開,兩側向園韌帶方向弧形向上延長,切口總長度約為10~12 cm。對枕后位、或前不均傾位等
胎頭嵌入位置較低者,子宮下段切口處即為胎肩或下頜,一手壓住切口處胎體,避免其橫行膨出、堵塞切口,另一手順胎體滑入宮腔,由胎兒腹側牽胎足,以臀牽引方式緩慢牽出胎兒。(2)對照組子宮下段采用橫切口,對枕后位胎頭位置較低者,由于胎頭過度仰伸,先一手潛入胎頭枕部。另一手輕按胎兒下頷部將其轉成俯屈位,然后將胎頭娩出;枕橫位先將其轉成枕后位或枕前位娩出,兩手配合改變胎頭位置。胎頭位置較低者可由助手經陰道協助上推胎頭。術后常規使用抗菌素預防感染,催產素加強宮縮。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內倒轉取出胎兒組死產1例,為面先露,頦后位,入院時宮頸口已開全,產婦下腹痛明顯,有子宮破裂先兆,無胎心,手術中見子宮下段極度擴張,牽足內倒轉順利娩出胎兒,無子宮切口延裂損傷,子宮收縮乏力,常規應用縮宮素外,出血600 ml。2組手術開始到胎兒娩出時間、子宮切口撕裂情況、出血量等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第二產程剖宮產者術中情況比較
近年來隨著陰道助產技術應用的減少,剖宮產的增加,其對母嬰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特別是手術時機以及手術指征的選擇[2-3]。由于圍產期保健的加強,橫位、臀位及明顯頭盆不稱、骨盆畸形導致難產已少,上述情況絕大多數在產前檢查得以確診,在臨產前剖宮產終止妊娠。而頭位性難產成為臨產后難產處理的突出問題,胎頭位置異常是造成頭位難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組153例難產孕產婦。胎頭位置異常者占86.27%。在臨產分娩過程中,順產和難產的界限有時并不容易確定,加之部分產婦和家屬對選擇分娩方式進行不恰當的干擾,使頭位難產不易做出早期診斷和及時處理。
陰道試產至第二產程因持續性枕橫位、持續性枕后位、高直后位、頭盆不稱、滯產子宮先兆破裂、胎兒窘迫等,陰道矯正無效后而必須行剖宮產時,常導致第二產程超2 h,胎頭深入骨盆。用常規手法托取胎頭娩胎,很容易引起子宮切口撕裂、子宮動靜脈損傷大出血等,對產婦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第二產程剖宮產的危險系數遠大于其他產程剖宮產[4]。
戴鐘英曾介紹對深嵌于骨盆的剖宮產托頭用產鉗,也提到子宮切口撕裂發生率很高[5]。筆者總結,當第二產程剖宮產不可避免時,在充分麻醉后行子宮下段取弧形切口,部位應選擇在子宮下段的中部,高于子宮動脈分支的水平,即使切口撕裂也不損傷子宮動脈干,修補縫合也不會損傷輸尿管。胎頭入盆過深,切口切忌過低,以免宮頸撕裂。對胎頭深入固定而娩頭困難者,以內倒轉臀牽引方式,明顯縮短了取胎時間,在減少新生兒重度窒息、避免子宮切口撕裂方面效果好。因子宮切口撕裂的減少,也同時減少了手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病率等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
也有專家推薦由術者上推胎肩,助手經陰道協助上推胎頭,待胎頭退出盆腔后再手取胎頭[5],但這種方法娩出胎兒用時更長、子宮切口撕裂多、術后病率高。因此筆者認為對胎頭深入固定而娩頭困難者,以內倒轉臀牽引方式取出胎兒值得推薦。手術醫師應當技術嫻熟,掌握內倒轉的分娩機轉,切忌暴力操作。
[1] 趙友萍,周琦,翟桂榮.第二產程剖宮產特征及其對母嬰的影響[J].北京醫學,2006,28(8):478.
[2] Fyfe EM,Anderson NH,North RA,et al.Risk offirst-stage and second-stage cesarean delivery by maternal body mass index among nulliparouswomen in labor at term[J].JObstetGynecol,2011,117 (6):1315-1322.
[3] 鄭平,黃醒華,王淑珍.35年剖宮產率及適應癥的變化[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6,31(3):142-145.
[4] Koyama S,Tomimatsu T,Kanagawa T,et al.Cervical insufficiencyfollowing cesarean delivery after prolonged second stage of labor: experiences oftwo cases[J].JObstet Gynaecol Res,2010,36(2): 411-413.
[5] 戴鐘英.如何避免剖宮產手術中的一些錯誤[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3):260-261.
R719.5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4.06.033
2014-03-18)
(本文編輯:張陣陣)
510300 廣州,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