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英,劉榮榮,張婷婷
·短篇論著·
203例阿爾茨海默病伴精神癥狀患者的護理體會
王慧英,劉榮榮,張婷婷
目的 探討阿爾茨海默病伴有精神癥狀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專業護理方法。方法 針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總結了對本病的護理方法:重視心理護理,重視與患者溝通方法和技巧,加強精神癥狀護理,加強安全護理,重視運動和功能鍛煉,重視患者營養。結果 在3年中對本組203例患者實施全程護理,有39%(79例)的患者癥狀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有52% (105例)患者癥狀趨于穩定,9%(19例)患者死亡,無一例患者意外死亡,患者及家屬滿意率100%。結論 良好的護患交流,合理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緩解患者癥狀有很好效果。
阿爾茨海默病;精神癥狀;護理;應對技能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稱老年性癡呆癥,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致死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記憶功能及智能嚴重損害。由于疾病的臨床表現復雜,AD的護理比內科普通老年患者的護理任務繁重[1]。現將我院收治的203例AD患者在護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護理問題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AD病患者203例,其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91例;年齡57~96歲,平均年齡82歲。臨床表現為進行性記憶力障礙,智能嚴重衰退,情緒改變,行為失常,自理能力下降,甚至意識模糊等。本組早期36例(18%),中期69例(34%),晚期98例(48%)。
2.1 重視心理護理
當今我國老齡化日趨嚴重,子女迫于生存壓力和社會競爭而導致空巢老人日趨增多,常使老人無法享受家庭溫暖,晩年孤獨。老人情感脆弱,對生活的渴望較強烈[2],為此AD患者更需要醫護人員的照顧及家人的陪護。患者家人應面對現實,不要因為患者的怪異、衰退及反應差,而冷落和指責患者,應鼓勵家人及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接觸交流,根據患者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探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交談內容直接簡單,交談時語調平和,語速緩慢,配合非語言溝通技巧,如微笑、點頭、觸摸、握手等,讓患者時刻感受到醫護人員和家人對他的關懷,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從情緒低落、自卑、抑郁中解脫出來,使其保持愉快心境,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病情發展。
2.2 重視與患者溝通方式
醫護人員不能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看待AD患者的言行舉止,要把他們當成“老小孩”,用對待孩子的方式與其溝通,盡量說些具體的事情,不要涉及抽象概念,以免傷害他們自尊心,引起他們不愉快的情緒。與其溝通時,注意溝通技巧,語氣和藹可親,吐字清晰,通俗易懂,在交流中可配合手勢,以利于患者理解。對健忘的患者,要不厭其煩耐心傾聽,經常督促及時提醒;對自私、多疑、嘮叨、狂躁、幻視幻聽的患者,要寬容、理解和關愛,不要嫌棄他們,應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不能滿足的要耐心解釋或轉移注意力;對寡言少語、冷漠孤僻,缺乏熱情的患者,要更加關心體貼,鼓勵患者多交流,經常與患者談論一些患者感興趣的事情,還可以加強觸摸關懷,觸摸雙手,詢問他們對住院是否適應,生活上還需要怎樣的幫助,對護理工作有什么要求,使他們感到被關懷和重視,激發患者激情。不要強迫老人做其不想做的事情,多給予肯定和贊揚。良好的護患交流,能有效預防外界不良刺激,防止患者出現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3]。
2.3 精神癥狀的護理
AD病程長,臨床早期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因發病大多在老年期,常被家人誤認為老年的自然規律,往往出現精神癥狀才被家人送入醫院。當患者出現行為異常、傷人毀物時要將患者安置在護士的視野內,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不要隨意呵斥、責怪或強行約束,來阻止怪異行為,否則適得其反,反而增加患者恐懼和誤解,導致更激越行為。周國秀等[4]認為,當患者出現一些特殊異常行為時,應試圖為其提供一個所謂安全的地方,對其適當“放縱”的效果往往比主觀強制為好。面對患者的怪異情緒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和害怕,盡量讓患者心中煩悶充分宣泄,采用和藹可親的語言,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給患者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5],盡快將其引到正常的情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易產生幻覺或幻聽,不少年輕護士總是對其予以否定,試圖通過勸解讓患者明白真相,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患者會感覺傷了自尊,加重患者心理創傷。對有幻覺、焦慮、妄想的患者及時預測心理問題,與患者加強交流溝通,引到和幫助患者訴說內心感受,在精神上多關心安慰,生活上多體貼,盡量幫助患者回到現實[6]。在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過程中,對配合治療的患者及時表揚,對拒絕服藥者不能強行給藥,可拌在食物中耐心勸服。注意觀察用藥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
2.4 加強安全護理
AD患者感覺遲鈍,記憶力減退,步態不穩,思維混亂,這些均為安全問題的危險因素,護理人員要定期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要定時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風險防護措施,并制定落實安全護理措施。涂大莉[7]認為,老年癡呆安全護理措施應包括防自傷、防走失、防跌倒、防燙傷、防窒息、防事故。
2.4.1 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的休養環境 居室寬敞整潔、設施簡單、光線充足、室內無障礙,以免跌倒,地面要防滑,床邊有護欄,走廊及浴室要安裝有扶手,便于患者行走和如廁,選擇坐式便器,高度適宜,洗澡時提供輕便防滑的軟底拖鞋,以免滑倒摔傷。刀、劍等銳器以及藥品、殺蟲劑等要收藏好。床頭柜避免放置熱水壺,以免燙傷。
中重度患者要處處留意其安全,避免獨處,要有人24 h陪護,以免自行離開外出迷路、走失。給患者佩戴腕帶或衣袋中縫好一條有患者姓名、住址、聯系電話的布條,以備萬一走失時便于尋找。醫護人員加強巡視,每班檢查病房,檢查患者是否佩戴腕帶,嚴禁攜帶銳器、打火機、電源等危險物品。對有自傷、傷人毀物特殊行為患者予以重視關注,要重點交接班,必要時安置在有嚴密監控的區域,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2.4.2 服藥安全 由于患者智力障礙、記憶力差,可能會出現對藥物的拒服、錯服、漏服或重服,具有一定的醫療隱患。護士發藥時要嚴格遵醫囑,發藥到口,確保患者服下藥后方可離開。對拒不服藥者不能強行給藥,可將藥拌在食物中,耐心勸服,對吞噬功能差的患者,可碾碎后再服。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作用,如服用抗精神病及鎮靜催眠藥,抗組胺藥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意識,有無體位性低血壓,遲發型運動障礙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4.3 飲食安全 輕度癡呆的患者鼓勵自行進食,不要讓患者使用尖銳的餐具(如刀、叉)進食,不要讓患者進食黏性食物。盛有過燙食物的器皿一定要遠離患者,以免燙傷。加強食品管理,防止患者不懂得節制,暴飲暴食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或者誤食過期發霉食品,發生食物中毒。重度癡呆患者由照料者喂食,食物細軟,喂食速度要慢,注意防止誤吸,防止意外窒息死亡。
2.5 運動和功能鍛煉
2.5.1 運動和鍛煉 AD患者進行適當鍛煉,可以有效促進神經生長素產生,預防大腦進一步退化[3]。AD患者的運動和鍛煉多數情況下依靠家屬和陪護進行,為此對他們進行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的培訓是至關重要的,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發揮他們積極作用,無疑對患者康復有益。在他們幫助下,能走動的,要按時督促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合理安排各項健身活動,應從簡單動作著手,如散步、保健操、太極拳,運動量適當,運動幅度不宜過大過猛,視患者的能力循序漸進。生活能自理的盡量讓患者自理,如洗臉、刷牙、梳頭、吃飯,整理床鋪、如廁,即使做得不規范,也要鼓勵或協助他們去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制定訓練步驟,逐步進行,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傷害患者的自尊心。護理人員還要指導或協助患者盡量多活動手指,如做手工藝品、剪紙、彈奏樂器,促使大腦血液循環,預防癡呆加重。對肢體癱瘓的,定期給予按摩,活動關節,以防關節僵硬變性和肌肉萎縮。
2.5.2 康復訓練 注意力及記憶力康復訓練: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訓練,讓患者認識常用的物品(如醋、醬油、水果等),設計模擬購物游戲,鍛煉患者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定向力障礙康復訓練:反復加深患者對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認識訓練,隨時提示正確人、物、時間、地點概念,減少因定向力錯誤而引起恐慌。思維障礙康復訓練:進行漸進性物品分類,數字排序,計算能力訓練,促進患者分析、判斷、計算能力。情感障礙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多深入病房與患者交流,尋找感興趣的話題,多給予信息及語言刺激訓練,有利于情感障礙恢復。
2.6 重視患者營養
老年人基礎代謝低,消化與吸收功能低下,身體活動量減少,使機體對營養吸收和利用產生障礙,再者AD患者感知能力差,生活日夜顛倒,飲食不規律,吞咽困難,導致營養不良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免疫功能低下,繼發肺炎,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各種水溶性及脂溶性維生素經常適量攝取,可提高人體免疫力[9],適當攝取各種礦物質如鈣鐵鋅磷等,有延緩衰老的功用。
必須重視患者營養,結合患者健康狀況,給與易消化、低脂肪、低糖、充足蛋白質和維生素飲食。食物品種多樣,營養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對輕、中度患者,鼓勵自己進食,速度要慢,不要催促,以免噎食。對不知饑飽,進食不主動者,要耐心勸食,了解患者飲食習慣,滿足其要求,以增加食欲。患者拒食時,不應勉強,更不要強迫進食,可讓患者做些活動或轉移注意力后,再勸其慢慢進食。嚴重者由陪護喂食,食物要細軟,喂食要慢,確定咽下后,再喂食第二口,防止嗆咳噎食,并發肺炎或窒息死亡。喂食后必須保持坐位30 min以上,對不能進食者給予鼻飼飲食或靜脈營養。
采用以上護理措施,對本組203例AD患者實施全程護理,得到比較好的效果,有39%(79例)的患者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有52%(105例)的患者癥狀趨于穩定,9%(19例)患者死亡,無一例患者意外死亡,無護理差錯,患者家屬滿意率100%。
AD發病率逐年增加,給社會家庭帶來很大壓力,同時也是至今困擾醫學界的一大難題。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和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只有通過精心細致的護理,才能有效延緩本病的進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由于患者在思想和言行上出現障礙,給家庭帶來極大困擾,無奈將患者送進醫院治療,同時也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廣大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務必充分表示對患者的理解、寬容、關愛,運用嫻熟的專業技能及專業知識,巧妙運用溝通技能,精心做好護理工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屬的后顧之憂,安定社會。
[1] 羅葉容,吳結梅,黃金菊.住院老年癡呆癥的護理難點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3):349-350.
[2] 張淑娟,史麗珍.老年癡呆病人分期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9),2470.
[3] 胡玨.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36-37.
[4] 周國秀,馬龍娣.老年癡呆患者異常行為的觀察及護理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10):1103.
[5] 胡佳慶,陳娟.50例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4):131.
[6] 黃慈芬,梁月冰,湯翠青.阿爾茨海默病伴有精神癥狀患者的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9):2450-2451.
[7] 涂大莉.老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病房安全防范與護理[J].上海護理,2004,4(3):41.
[8] 謝少波.老年癡呆臨終關懷136例的護理要點[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104-105.
[9] 王雪華.老年癡呆病人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 (2B):379-380.
R749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4.06.038
2014-09-26)
(本文編輯:彭潤松)
100048 北京,海軍總醫院干部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