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海,楊 濤,何 佳,陳 新
·病例報告·
神經型潛水減壓病一例
陳振海,楊 濤,何 佳,陳 新
潛水;神經型減壓病;加壓治療
1 病例資料 男性潛水員,33歲,潛水工齡15年。參加某次輕裝潛水作業,潛水深度30 m,水下工作時間10 min,離開水底后直接上升出水。當天連續3次,第3次潛水結束后即主訴右耳聽力喪失,右側前額及顳部脹痛,疲勞感明顯。經檢查,未見外耳道及鼓膜有異常改變。
約1 h后利用加壓艙對該患者進行加壓治療。當加壓至70 kPa時患者反映聽力大部分恢復,加壓到150 kPa處完全恢復。遂于150 kPa處吸氧停留1 h。此后吸氧并以1 h勻速減壓至0 m,高壓暴露總時間2 h。患者出艙后有輕度耳鳴,其余癥狀消除,并反映耳鳴在治療后期減壓至3 m時出現。次日(約24 h后)再次加壓治療。加壓至70 kPa處耳鳴完全消失,繼續加壓到150 kPa,吸氧0.5 h。然后吸氧減壓,以5 min減至9 m,此后減壓速率:9~6 m為13 min/m;6~3 m為20 min/m,在3 m處停止吸氧,高壓暴露總時間4 h。患者出艙后兩耳感覺無不適。觀察2 d,未見異常。
2 討論 根據患者癥狀可明確診斷為急性神經型潛水減壓病,主要原因是未采用正確的潛水減壓方案。此次水下作業任務采用30 m/10 min的不減壓潛水方案。該潛水員同一天反復潛水,不減壓潛水的上升過程中不需要停留減壓,但出水后的一定時間內潛水員體內組織中仍有多余氮氣在脫飽和。如果12 h內再次潛水,應考慮體內剩余氮,此時須選擇合適的反復潛水減壓方案,以保證減壓的安全性[1]。
對于神經型減壓病的治療,學界觀點并不一致,常傾向于與Ⅱ型減壓病相同,采用較高壓力的治療方案。也有學者認為采用較低壓力的加壓方案[2],如“最低壓力吸氧加壓治療方法”推薦最大吸氧壓力值為180 kPa[3]。本病例出現的右耳聽力喪失、右側前額及顳部脹痛等減壓病癥狀、已累及神經系統,但并未繼續加重,也未出現明顯的減壓不足癥狀。當加壓至150 kPa處患者聽力完全恢復,故最終采用150 kPa的吸氧治療壓力。減壓至3 m時出現了耳鳴,可能與治療方案采取的減壓速率偏快有關。
[1] USNavy Diving Manual[S].Washington: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2008,1-20.
[2] Antonelli C,Franchi F,Della MM,et al.Guiding principles in choosing a therapeutic table for DCI hyperbaric therapy[J].Minerva Anestesiol,2009,75(3):151-161.
[3] Moon RE.Recompression treatments should be to a pressure equivalent to 18 m depth[J].SPUMS J,2000,30(3):9-11.
R84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4.06.005
2014-03-05)
(本文編輯:甘輝亮)
572021 海南 三亞,解放軍92143部隊(陳振海);海軍醫學研究所(楊濤、何佳、陳新)
楊濤,電子信箱:yangtao7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