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尚夠 李學娟 郭麗 張彬 劉書艷 楊雪柯
(廣東省深圳市兒童醫院,廣東 深圳518038)
根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作為一種質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一種基于團體的、系統的、回顧性的不良事件分析方法,找出系統和流程中的風險和缺點并加以改善,通過與同行從錯誤中反思、學習及分享經驗,可以做到改善流程、事前防范、從多角度、多層次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1]。低分子右旋糖酐(以下簡稱低右)為血容量擴張劑,骨科病區主要用于骨折術后改善微循環、消腫、防止血栓形成,本品具有強抗原性,初次用藥,部分患兒有過敏反應發生,過敏反應的發生率0.03%~4.7%[2]。我們將根因分析法應用于靜滴低右患兒,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納入1 617例,男1 076例,女541例,年齡2月~15歲,平均年齡5.60歲。其中2013年3~8月在骨科住院診治的各種骨折患兒(不包括陳舊性骨折患兒)79l例,2013年9月~2014年2月在骨科住院診治的各種骨折患兒(不包括陳舊性骨折患兒)826例。
1.2 方法
1.2.1 問題分析
1.2.1.1 組建RCA小組 RCA小組成員由護士長1名、高年資護士2名、藥物不良反應當值護士6名、主治醫師1名、臨床藥師1名(專門負責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監測)。護士長為組長,各成員均接受RCA知識培訓。
1.2.1.2 查找近端原因 小組成員對6例靜滴低右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案例進行深入細致調查,采用“頭腦風暴法”,逐一進行原因分析。2013年3~8月6例靜滴低右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案例,均為骨折術后患兒,目的為肢體消腫。同期骨折患兒791例,靜滴低右495例,使用率62.57%,靜滴低右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1.21%;6例患兒均無藥物過敏史,1例有蕁麻疹病史;其中2例靜滴低右出現:血壓降低,脈搏快,意識喪失,口唇及四肢末梢紫紺,四肢濕冷等過敏性休克的表現,均發生在9∶00~9∶30Am集中輸液時間,靜滴低右2~3min時發生,合并有輸液過快,經立即停藥等對癥處理后好轉。
1.2.1.3 確定根本原因 骨折患兒靜滴低右使用率高,靜滴低右前缺乏全面評估,缺乏靜滴低右安全使用指引;護理人員教育培訓不足,醫護間合作缺乏;臨床護士與開放床位數比例0.385∶1,表現為對患者及家屬的評估、溝通不力,巡視不及時,觀察不仔細。
1.2.2 干預方法
1.2.2.1 建立骨科病區靜滴低右的用藥前評估機制 低右具有強抗原性,即使初次用藥,部分患兒也有過敏反應發生,因此,用藥前應詢問藥物過敏史,對過敏體質者禁用此藥。低右過敏反應輕者表現為皮膚瘙癢、蕁麻疹、惡心、嘔吐、哮喘,重者口唇發紺、虛脫、血壓劇降、支氣管痙攣,個別患者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直至死亡。
1.2.2.2 骨折患兒靜滴低右安全使用指引 (1)本品為血容量擴張劑,骨科病區主要用于術后改善微循環,防止血栓形成,此外還具有滲透性利尿作用。用藥時避免用量過大,嬰兒用量為5ml/kg,兒童用量為10ml/kg;(2)靜滴低右時,開始5~10min速度應緩慢并嚴密觀察,一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應馬上停藥;(3)低右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更容易發生在第1次給藥時,且在用藥后短時間內發生。P/N班護理人力資源不足時,首次慎用低右;(4)低右能吸附于細胞表面,與紅細胞形成假凝集,干擾血型鑒定。因此,患兒靜滴低右時禁做血型檢查和交叉配血試驗,以確保輸血安全。
1.2.2.3 加強9∶00Am期間大輸液的人力資源與巡視 2013年3~8月6例骨折患兒靜滴低右藥物不良反應中,4例均發生在9∶00Am大輸液時,包括2例過敏性休克。為了及時發現與處理這種情況,9∶00Am大輸液期間護士長、護理組長在病區;護士站秘書班在床邊呼叫鈴響起第一次時立即應鈴;增加護士人數,提高臨床護士與開放床位數比例,責任護士管床數適中,保障9∶00Am期間大輸液接完針后能及時巡視病人。
2013年3~8月骨折患兒791例,靜滴低右495例,使用率62.57%,6例(1.21%)骨折患兒靜滴低右發生藥物不良反應。2013年9月~2014年2月,應用RCA方法對骨折患兒靜滴低右發生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干預,骨折患兒826例,靜滴低右223例,使用率26.99%,1例(0.44%)骨折患兒靜滴低右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運用根因分析法找出靜滴低右藥物不良反應中的近端原因,確定根本原因,提出干預方法,建立骨科病區靜滴低右的用藥前評估機制,骨折患兒靜滴低右安全使用指引;加強9∶00期間大輸液的人力資源與巡視。經過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提高了骨折患兒靜滴低右的安全性。
[1]錢援芳,徐東娥.根因分析法在住院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979-980.
[2]丁繼云,馬磊,王玉珠,等.中國醫師藥師臨床指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