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 尹良芝 余艮珍 朱杉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湖北 武漢430030;2.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護理部,上海200032)
脂質沉積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指機體內由于脂質代謝通路中肉堿或酶缺乏,影響肌肉細胞內的脂質代謝,導致脂肪在肌纖維細胞內沉積,引起肌肉無力和疲勞現象的一組代謝性疾病[1]。中醫將LSM 歸為“痿證”范疇,即肌體筋脈遲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萎縮的一種病癥,其發病與脾腎有關[2]。2007年3月~2011年11月,我們對我科住院的14例脂質沉積性肌病患兒,采用健脾溫腎方劑與左卡尼汀聯合治療,并根據中醫不同辨證實施針對性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4例患兒,其中男9例,女5例,年齡10~14歲,平均12.0歲。中醫辨證分型[3]:脾胃虛弱證8例,脾腎陽虛證6例。病程1~3年,平均2.0年。均經實驗室血生化﹑肌電圖﹑心肌酶譜﹑肌肉(左肱二頭肌)病理學活檢確診。
1.2 方法
1.2.1 中醫辨證論治方法 以健脾升清,補中益氣、佐以補腎通絡,為主要治療法則。基本方劑:七味白術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木香5g、葛根10g、山藥10g、薏苡仁10g、當歸8g、黃芪8g、升麻8g、柴胡5g、丹參5g、赤芍5g、砂仁5g、焦山楂10g、淫羊藿5g、續斷10g、桂枝5g、陳皮10g。辨證施治:(1)脾胃虛弱證:去赤芍丹參加蓮子10g、大棗5枚;(2)脾腎陽虛證:去當歸加山萸肉10g,惡心、嘔吐加法半夏5g生姜3片。由本院中藥房煎藥室根據中醫辨證分型的不同配方,每日將中藥煎煮后取汁,裝入保溫瓶內送至我科。囑患兒家長根據以上兩種不同證型,按每日3次(早、中、晚)每次50~80ml溫服,連服10d,為1個療程,停服3d后,繼續服用,共服10個療程。
1.2.2 西醫治療方法 補充肉堿:左卡尼汀 (意大利signm Tan制藥集團公司生產,進口藥品注冊證號 H20020563),開始劑量50mg/kg,1日3次,進餐時服用,5d后減為10mg/kg,每日3次,10d為1療程,共用10個療程。
1.2.3 療效評定標準[2]顯效:雙下肢疼痛、乏力消失、運動功能正常;有效:雙下肢疼痛、乏力減輕、運動功能好轉;無效:雙下肢疼痛、乏力、運動功能無改善。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
1.3 結果 本組病例經10個療程治療,顯效12例、好轉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9%。
2.1 辨證施護
2.1.1 脾胃虛弱證 本證為脾氣不足,脾陽虛弱所致,以補中益氣、溫補脾腎為治療護理原則:(1)病室的溫度在18~20℃,空氣流通,保持病室及周圍壞境安靜。著寬松易脫的衣服;(2)觀察患兒吞咽變化,有否不暢或吞咽困難,是否出現進食數度減慢,或給予爛飯,以利吞咽。忌流質,以免發生嗆咳而入氣管,必要時予以鼻飼喂養;(3)按照中醫“藥食同源”理論,本病以補益臟腑功能為主。可用焦山楂30g、炒扁豆50g、山藥50g、陳皮20g、兔肉100g為藥膳,加水至1 500ml,燉至500ml,分次溫服,每日3~4次,7d為1療程,連用5個療程。飲食宜清淡,少食多餐,烹調時需煮爛,以助脾胃變化。
2.1.2 脾腎陽虛證 本證為脾失健運,脾腎氣虛所致。以溫補脾腎通絡為治療護理原則:(1)病室溫度在20~25℃,陽光充足,宜開窗通風,在寒冷季節,不宜過久,注意保暖,以免腹感外邪。衣被需寬衫,穿脫方便;(2)觀察患兒面色、心悸及大便情況,如大便溏薄,次數增多,可用艾灸足三里穴,便后用溫水清洗,保持肛周清潔,避免發生濕疹。心悸時聽心率,詳細記錄病情,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3)藥膳以溫補脾腎為主。忌生冷、肥甘厚味、寒涼之品。可用黨參50g、枸杞子20g、薏仁米20g、黃芪15g、神粬15g、兔肉100g加水至1 000ml,燉至500ml,分次溫服。每日3~4次,7d為一個療程,連用5個療程。飲食宜選用低脂食物,多食干酪、小麥等含肉堿多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饑餓。
2.2 延續護理
2.2.1 用藥護理 指導患兒家長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中藥煎劑宜溫服,服用期間忌食胡椒、大蒜等調味品及海產品、高脂食物等,以免影響藥物療效并加重病情。左卡尼汀為補充肉堿藥物,可促進脂肪代謝,減少脂肪沉積,利于病情恢復。其不良反應有一過性的惡心、嘔吐,腹瀉及癲癇發作,在護理中需向患兒及家長講明藥理作用,服藥期間,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期監測血生化、左卡尼汀血濃度,如有并發癥,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本組病例無不良反應發生。
2.2.2 情志調護 患兒由于肌無力及活動后,易疲勞,且病程長,治療復雜,時間長,易產生恐懼心理,在治療中,護士與患兒及家長需及時溝通,采用圖文并茂及通俗易懂的語言,重點講解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及治愈成功病例,緩解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2.3 出院指導 告知患兒及家長宜穿寬松柔軟易脫的衣服,病情穩定后,可選擇上午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從坐到站、行走的活動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做到有計劃規律地生活,避免饑餓、暴飲暴食、勞累、受涼,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和衛生習慣。堅持按醫囑服藥,不得擅自停藥,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加強自我保健,預防復發,增強體質。
中醫將脂質沉積性肌病歸為“痿證”范疇,即肢體筋脈遲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萎縮的一種病癥,其發病與脾腎有關[2]。中醫認為[3],脾失健運、升降失常、氣虛血弱、筋脈失養是脂質沉積性肌病的基本病機,脾腎氣虛則使病情進一步發展。現代藥理研究表明[2],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利濕,用于脾胃虛弱,健運失常;方中茯苓、白術、山藥健脾助運;柴胡、葛根、升麻升舉清陽;當歸、赤芍、黃芪益氣養血;薏苡仁、陳皮、砂仁健脾理氣化濕;淫羊藿、續斷補腎強身;桂枝活血通絡、流暢經脈。LSM是可治性疾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患兒易誤診,護士需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在護理中注意根據不同癥候進行辨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與患兒家長溝通,科學合理安排飲食起居,嚴格執行醫囑,加強用藥。根據中醫辨證論治方法,我科采用健脾溫腎方劑與左卡尼汀聯合治療,以達到健脾升清、補中益氣、佐以補腎通絡的效果,補充肉堿藥物,可促進脂肪代謝,減少脂肪沉積,利于病情恢復。
[1]蘇樹蓉,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0-68.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481-48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