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備 徐宗秀
(浙江省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兒四科,浙江 寧波315012)
卡馬西平(CBZ)、拉莫三嗪(LTG)是臨床常用的抗癲癇藥。由于這兩種藥物易引起的變態反應臨床各異,故容易誤診為川崎病。1998年4月~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CBZ、LTG所致以川崎病為首發癥狀的重癥藥疹11例,通過嚴密的臨床護理觀察,及時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川崎病為首發癥狀的重癥藥疹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齡5~12歲,平均7.36歲。服用CBZ 7例,LTG 4例。此前均有明確服用CBZ、LTG藥物史,服藥時間2周~1個月。患兒均有咳嗽、皮疹、高熱(耳溫39~40.5℃),持續不退4~8d。門診以川崎病收入。
1.2 處理原則
1.2.1 詳細詢問病史 入院后再次詳細追問病史,發現該11例患兒均有癲癇病史,均有服用抗癲癇藥物史。一旦確診,立即停用CBZ和LTG,選擇其它抗癲癇藥物,并用甲基強的松龍1~2mg/(kg·d)[1]和靜脈丙種球蛋白400~500mg/(kg·d),連續3d沖擊療法[2],抑制其免疫反應。
1.2.2 因11例患兒均有癲癇病史,發熱、重癥感染容易誘發癲癇的急性發作,故備用各種抗癲癇藥物。如癲癇發作時,應用10%水合氯醛0.5ml/kg加等量生理鹽水鎮靜保留灌腸,苯巴比妥那10mg/kg靜脈注射,地西泮0.1~0.2mg/kg靜脈注射,控制其發作。本文11例患兒中有5例出現癲癇發作,3例于10%水合氯醛灌腸后緩解,2例加用苯巴比妥那后抽搐緩解。
1.3 結果 11例重癥藥疹患兒,經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護理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康復出院。
2.1 嚴格消毒隔離 采取保護性隔離,給予單間隔離,限制陪伴人數和探視人員。室溫保持在28~30℃,濕度50%~60%。保持病室空氣清新,通風2次/d,30~60min/次,1∶500~1 000含氯消毒液擦拭室內的物件、墻壁、地面,2次/d,接觸患兒的所有物品(床單、被套、衣褲)都經高壓消毒后再使用。專用的耳溫儀,耳套一次一換。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戴口罩、帽子、洗手,床旁備3M手消毒液。
2.2 口腔護理 由于患兒口唇皸裂,口腔黏膜糜爛,充血明顯,每日用2.5%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唇、黏膜和漱口2次,鼓勵患兒多飲水,進食后用溫開水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和清潔,減少細菌繁殖,預防鵝口瘡的發生。當口唇創面逐漸結痂變厚起翹時,用無菌剪刀剪去痂皮,以免患兒用手將起翹痂皮撕脫,導致出血。
2.3 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穿寬松柔軟的棉質內衣褲,每日更換,剪短指甲,必要時可戴棉質手套,避免抓傷皮膚。避免使用刺激性皂液,避免接觸化學制品及化妝品。
2.4 會陰部護理 患兒有尿道口黏膜發紅、糜爛,給予1∶5 000高錳酸鉀液坐浴[3],每日2次,水溫32~34℃,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無菌紗布吸干。
2.5 眼部護理 眼部分泌物多時及時用消毒棉簽清除,注意動作輕柔,避免損傷眼睛,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眼睛。避免用手揉眼睛。
2.6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定時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如發生抽搐,立即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應用鎮靜藥物,疑有痰液堵塞呼吸道時,立即給予吸痰,吸痰時壓力要小,一般<100mmHg(13.3kPa)[4],動作要輕柔,避免造成呼吸道黏膜再次損傷。給予鼻導管吸氧時,插管不宜過深,避免損傷鼻黏膜,可采用鼻前庭式雙鼻腔吸氧。
卡馬西平、拉莫三嗪是治療癲癇患兒的常用藥物之一,臨床應用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高敏反應,雖然其臨床表現各異,常常容易引起誤診。因此,臨床上對皮疹伴發熱患者一定要詳細耐心詢問病史,詢問是否有服用抗癲癇藥物史,同時注意皮疹發生的時間,以及皮疹是否發生在發熱之前,因為抗癲癇藥物致變態反應引起的皮疹一定有潛伏期。一旦確診為高敏反應,立即停藥,積極治療。同時嚴格執行保護性隔離,預防感染和加強皮膚、黏膜、口腔的護理,可促進患兒康復。
[1]施虹,王宏偉,熊正明,等.兒童重癥多形性紅斑和Stevens-Johnson綜合征臨床對比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3,21(11):684-687.
[2]劉蓉,周東,馬銀燕.抗癲癇藥物引起重型藥疹33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09,30(11):1713-1715.
[3]陸琳琳.兒童重癥滲出性多形紅斑的護理[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2,21(4):317.
[4]黃秋葵,周璇.不同吸引負壓對小兒吸痰效果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9):1078-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