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手術接臺時間是指第一臺手術患者敷貼貼好切口手術結束時間到第二臺手術切皮開始手術的時間,其時間長短可直接影響手術間和醫師的工作效率。手術臺利用效率的提高,將提高手術室對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1],縮短手術接臺時間,提高手術臺使用率,是醫院創造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舉措;對患者而言則可降低其心理負擔,提高對住院的滿意度。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從尊重人性出發,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方式,使員工自動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2]。我科2012年10~12月開展以“縮短手術接臺時間”為課題的品管圈活動,以提高工作效率,改進護理質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9月在我科泌外腔鏡手術患者240例為對照組(活動前),選擇2012年10~12月泌外腔鏡手術患者280例為試驗組(活動后),對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兩組手術患者手術接臺時間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組 本科于2012年10月成立QC圈,并命名為“芋頭圈”,小組成員6人,其中由麻醉科主任擔任督導員,腔鏡室護士長擔任圈長,全面負責圈內活動,并推選一名護師作為秘書負責記錄每次活動的內容,其他成員進行分工,實行全程全員參與。每月活動1~2次,活動形式按集中-分散-集中的形式進行。
1.2.2 選定主題 每個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按5 M選題法(力所能及、有效可量、需要適中、醫院賞識、圈以自豪)[3],將縮短手術接臺時間作為活動主題,選題理由是提高手術間使用率,提高工作效率,改進工作質量,讓醫師和患者滿意。
1.2.3 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 收集數據:包括腔鏡手術登記本上記錄的每1例擇期手術患者的入室時間、手術準備時間、手術開始時間、手術結束時間、患者送出時間、手術間接臺時間與每日個例手術延時情況,以及在每天每個手術間核對通知單上的表格數據,即通知病房術前準備時間、接電話人員、到病房時間、回手術室時間、器械準備、滯后原因(無手術標識,腕帶,等電梯)。調查2012年7~9月240例手術接臺時間結果,平均時間為42 min,通過特因圖(又稱魚骨圖),從人員因素、設備因素、管理因素3個方面分析原因。
1.2.3.1 人員因素 (1)病房因素。接患者時間太長,主要是病房術前準備未做好,電話通知后未及時做術前準備。(2)手術室清潔因素。保潔工人不夠,不能及時清潔手術間。(3)麻醉因素。麻醉師有時一人管2間手術室,麻醉準備不充分耽誤時間。(4)手術室護士因素。護士對兩臺手術銜接時間的管理意識缺乏,未緊湊安排各項工作;年輕護士專業操作技能欠扎實(術前物品未準備齊全,靜脈穿刺不熟練)影響接臺。(5)外科醫師因素。手術醫師未及時到位不能準時開臺。(6)患者的因素。手術患者或家屬不能準時到位,導致延遲送患者;患者情緒緊張導致上了手術室血壓過高使手術不能按預約時間準時開始。
1.2.3.2 設備因素 因手術室沒有專用電梯,手術室不能及時接送手術患者。腔鏡手術因腔鏡器械周轉不夠,出現患者麻醉后等器械消毒現象。
1.2.3.3 缺乏溝通與協調性 科室各類人員涉及到協調管理、物資管理、儀器設備的管理,而各類人員與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協調性,是導致接臺手術延誤的主要因素。
依據我科現狀和圈員能力,預期改進后手術接臺時間縮短至25 min。
3.1 規范手術開臺時間 規定第一臺手術在9∶00開始,手術室護士應提前電話聯系保證準時開臺。對未準時進行手術的醫師要記錄在案,并上報醫療部,給予懲罰,多次違規者其手術以后排接臺手術。
3.2 做好兩臺手術銜接時間的管理 認真落實術前訪視工作,加強對患者的術前宣教、心理護理,有高血壓病者提醒術晨要按時服藥。手術日巡回護士根據第一臺手術進展提前30 min通知病房做好接臺術前準備,并將通知準備時間和接電話人記錄在核查通知單上,便于落實責任人。提前20 min通知服務中心人員接患者,患者接到手術等待間,建立好靜脈通道,頭發長者戴好帽子。
3.3 合理安排麻醉師工作 當一個麻醉師帶兩個房間時,可增加麻醉護士人數。麻醉護士在第一臺手術快結束時,做好第二臺的麻醉用物準備工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責任制,同時進行明確分工,在手術高峰期間適當增加護士數量。
3.4 合理安排手術順序,加強器械管理 手術室護理人員加強對器械的管理,特殊用物在核查通知單上注明提醒,預先準備好下一臺的手術器械,縮短器械準備時間,有的腔鏡器械只有一套時,盡量將兩臺都要使用該器械手術錯開,避免等器械消毒情況,延長接臺時間。
3.5 加強督導工作 督導員及圈長每天巡視手術間,督導整個手術團隊保持協同性,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協調,使手術接臺流程順利。
4.1 開展品管圈活動的有形成果 通過品管圈管理,接臺手術時間由開展QCC前的平均42 min縮短至平均26 min,縮短了16 min,降幅38.09%。縮短接臺手術時間目標達標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26~42)/(25~42)×100%=94.11%。經濟效益:按2011年平均收入(數據由院財務科提供),每分鐘醫護人員等候時間節省效益=醫師每分鐘工資(2位)+麻醉師每分鐘工資+手術室護士每分鐘工資 =0.50 ×2+0.48+0.45=1.93 元。每分鐘手術間攤成本節省效益=3.05元(水費、電費、折舊等)。每年總體手術接臺時間節省效益=每年平均手術接臺數(每天接臺數×1年工作日)×平均每臺手術接臺節省時間×每分鐘醫護人員等候時間成本及手術間攤成本節省效益=6500×16×4.98=517 920元。
在社會效益方面,患者由于縮短了禁食時間,對醫院的滿意度有所提高;臨床人員減輕了工作壓力,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對于醫院來說,借此醫院樹立了良好的服務形象,贏得更多患者的信任。
4.2 開展品管圈活動的無形成果 通過品管圈活動,圈員解決問題能力、責任心、溝通協調能力、積極性、自信心、團隊凝聚力、品管手法及和諧程度均有明顯程度提高。通過開會討論、頭腦風暴法等方法運用,圈員們紛紛出主意,有效調動了積極性,還能運用品管圈活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手術室是施行手術治療的部門,也是各種醫療資源密集和有效降低成本最有潛力的部門[4],充分合理利用人力與物質資源,提高手術間的使用率,提高醫師、患者滿意度,是醫院管理者日益關注的重點[5]。我們通過品管圈活動,增強了醫護人員自發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圈員通過討論、擬定和實施相應對策,如活動前后對照組和試驗組數據收集,用事實說話,提高認識;通過從人員因素、設備因素、管理因素方面整改優化手術接臺流程,從而縮短手術接臺時間。在推行過程中,通過建立幫助式和平等朋友式的工作關系和管理指導方式,使醫務人員在較為積極、自動自發的氛圍下工作,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主動性[6]。一系列措施實施3個月后,手術接臺時間明顯縮短,提高了醫師和患者的滿意度,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負擔,還大大提高了全體員工成就感,在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取得了明顯成效。
[1] 李 晶,楊松凱.優化手術室業務流程提升手術臺利用率[J].齊魯醫學雜志,2010,25(2):178 -179.
[2] 夏蓮芬,毛 怡,沈亞兒.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兒科外周靜脈留置時間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9):1789 -1790.
[3]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動在護士長夜查房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7,7(5):55 -56.
[4] 黃碩薇,林娜莉.現場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醫學雜志,2008,23(1):85 -86.
[5] 周艷霞,蔣俊青,曹美嫦,等.用精益管理理論提高手術室效率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567 -1569.
[6] 洪素菊,胡偉玲.品管圈活動在術中一次性醫用耗材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560 -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