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芳 朱曉雅
人工心臟起搏器是利用脈沖發生器發放人工脈沖電流刺激心臟,使心臟發生有效收縮[1]。起搏器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必須是在正常工作狀態,一旦發生故障,就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起搏電極的不斷改良,手術后并發癥仍然會偶爾發生。因此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做好患者起搏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尤為重要。我科收治了1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患者,在植入雙腔起搏后第3天因起搏功能障礙而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后經搶救成功,復查心電圖、胸片無異常出院。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81歲,于2013年3月1日主因胸悶、心悸伴頭昏3個月,加重5 d來院急診。查心電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急診安裝臨時起搏器后收治CCU病房。入院后排除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患者仍為臨時起搏依賴,于3月5日行雙腔起搏器安置術,心室起搏電極置于心臟右室心尖部,閾值0.5 V,阻抗700 Ω,心房起搏電極置于心臟右房心耳部,閾值0.8 V,阻抗1400 Ω,腔內 P 波 3.6 mV,植入 Talos D 型房室雙腔起搏器(DDD)分別與電極連接器連接,旋緊螺絲,放入做好的皮下囊袋中,心電監護提示:起搏感知正常,透視下起搏電極在位。手術順利,手術時間70 min。術后入CCU病房持續心電監護24 h,監護心率、節律、血壓、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變化。術側肩關節制動,切口沙袋壓迫6 h。常規予抗生素應用。觀察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術后24 h心電圖提示起搏器功能正常。術后第2天轉入普通病房,囑患者仍絕對臥床休息。3月7日,18∶00患者主訴頭暈,嗜睡,當班護士立即測量患者脈搏45次/min,血壓110/70 mmHg,急查心電圖提示: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匯報值班醫師,考慮起搏電極脫位。護送患者至手術室行起搏電極重置術,透視下觀察起搏電極未見明顯脫位,局麻下重新打開起搏器囊袋,取出起搏器,旋松螺絲,取出電極連接器,分別測得心房、心室電極參數在正常范圍內,再重新將電極連接器插入起搏器內,旋緊螺絲。心電監護提示起搏感知功能良好,考慮可能為電極與起搏器松動所致的起搏功能異常。重新測試正常后,縫合皮膚及皮下組織。回病房后繼續給予心電監護24 h,血壓110/70 mmHg,心率74次/min,監護提示:起搏+自搏心律,起搏器起搏、帶動功能良好。患者主訴不適癥狀緩解。患者臥床休息3 d后,逐漸下床活動,7 d后拆線,復查心電圖,胸片無異常后出院。
2.1 持續監護生命體征變化 患者術后入CCU病房持續心電監護24 h,監護心率、節律、血壓、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變化。術后1~3 d每天查心電圖,觀察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監護期間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起搏器的起搏頻率、起搏類型及了解患者手術情況,掌握起搏心電圖的特征,發現有異常要及時匯報醫師進行處理。由于起搏器植入術后近期可能出現電極導線脫落等情況,因此術后做好起搏感知、帶動功能的觀察、監測尤為重要。
2.2 備好各種急救藥物及器械 該患者反復發生嚴重心律失常,隨時有生命危險,術前及術后24 h安置于監護病房,給予心電血壓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床邊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及藥品以備急用。
2.3 做好患者術后的活動指導 患者術后電極脫位發生率6%[2],過早下床或劇烈咳嗽等是引起電極脫位的原因之一。因此術后將患者平移于床上,指導其盡量保持上身不動,腰部以下可以在30°范圍活動,雙下肢可隨意活動,患者活動肢體時,避免右側臥位,防止起搏電極移位。指導患者72 h后可下床活動,避免高舉、伸拉手臂,該患者術后在允許范圍內活動,未發生起搏電極移位。指導患者術后3月內避免術側上肢劇烈活動和搬動重物。
2.4 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 術前做好詳細的手術溝通,告知手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比例,介紹其他患者手術成功的病例,以消除其緊張情緒。進行二次手術前應加強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告知進行二次手術的可能原因及手術的簡單過程,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2.5 急救護理的預見性 預見性護理是護士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運用醫學護理知識,找出現存和潛在的護理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地防范護理風險[3]。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的癥狀、體征、社會及心理等各方面情況,針對該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落實護理措施。熟練掌握該手術的并發癥,如電極脫位、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礙、起搏閾值增高、切口滲血和囊袋積液等。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傾聽患者主訴。該患者由于護士能對病情變化及時作出分析、判斷,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為搶救患者贏得寶貴的時間。
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是治療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起搏器良好的感知帶動功能是確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4]。該患者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為手術Ⅰ類適應證,植入DDD具有心房、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但是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為有創性治療,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也不可避免,這就要求手術操作者術中技術嫻熟、操作仔細,手術前后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周密細致的預見性護理,及時發現和處理相關并發癥,可以為搶救患者贏得寶貴時間,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5]。同時要求護士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除了要了解起搏器的類型、起搏頻率,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節律變化,定期測量患者的脈搏變化,熟悉手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的相關因素和防止措施,對于老年患者和反應較差的患者,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發現有精神萎靡、嗜睡等癥狀要引起重視,以進一步提高人工心臟起搏器安置術后護理的有效性和專科性。
[1] 趙桂琴,李秀艷.永久起搏器植入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9(9):289 -290.
[2] 費 紅,金頂紅,蔣芬芬,等.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后臥位與臥床時間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1,18(2A):28 -29.
[3] 張佩芳,李瑞東,董家勇,等.預見性護理措施在預防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2):1164 -1166.
[4] 柏 艷,張澤華.36例人工心臟起搏器置入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A):10 -12.
[5] 余婷婷,秦小君,鄭文慶.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近期并發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6):1530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