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圖鍬
企業招用人才難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探討
●王圖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現實社會中存在企業招用人才難與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有政府、經濟社會、企業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辦學體制、機制和大學生自身的原因。文章對企業招聘人才難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企業 招用人才難 大學生 就業難原因分析 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發展的主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溫州企業來說,就是要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和產品,實現“趕超發展,再創輝煌”的目標。要實現科技創新,人才問題擺在第一位,在溫州招用人才是第一難題。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發展落后。人才的流動,伴隨著資金、技術、先進制度與管理模式的流動,而人才、資金、技術、機制正是經濟騰飛的最重要因素。
在我國就業的市場中,需求量最大是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占全國就業總量的80%,但大學生由于就業理念和工資待遇等因素,大多不愿選擇中小企業,這是中小企業招用人才難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是最近10多年逐步形成的,2003年大學生畢業210萬人,大學生就業率為75%,以后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率逐年下降,到了2009年,大學畢業生增加到620萬人,就業率只有70%,有30%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就業,粗略地說,3個大學畢業生,將近有1個大學生不能就業。于是大學生就業就成了“熱門話題”。
1.經濟社會方面的原因。一般來講,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會帶動80—100萬人就業。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政府投資拉動,靠大量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重大項目來完成。這類基礎性的投資創造的就業崗位非常有限,而且基本是體力勞動,為大學生創造的就業機會很少。
國家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僅1998年制造業就減少1293萬人就業。特別是傳統產業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的培養結構難以跟上這種變化,加重了就業的困難。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減員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變得越來越窄。
2.高校辦學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就必須依據社會的需求不斷進行自身的改革,培養出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首先,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其次,學校要改革教學方案和教學手段,改變教師教學過程中理論脫離實際的現狀,使教師的教學更加貼近經濟社會問題,緊扣學科的前沿動態,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我國四年一個周期的高校專業設置決定著專業人才的數量,當前企業對各類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速度的2—4倍,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后變成了滯銷專業;當前企業需要的專業,目前還沒畢業生,這種供給與需求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
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進入21世紀大學生知識能用3年。大學生把知識和才能物化為真正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人才。大學生到崗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所學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已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周期在1—1年半才能獨立完成工作。
我國高等學校分類管理存在突出問題。我國現有普通高等學校近2000所。研究和解決好普通高等學校分類管理問題,對提高普通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近2000所普通高等學校分成以下四類:第一類為研究型大學。這類大學主要包括國家“211”重點建設大學,有108所,屬于精英教育型大學。第二類為教學研究型大學,全國普通高考一本錄取大學。這類大學在我國中比第一類大學多。它們在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層次定位上,基本屬于精英教育型大學。第三類為教學型一般本科院校,即二本院校。這類大學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為數更多,大概有幾百所。在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層次定位上,也是以本科教育為主,但側重于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第四類為普通高等學校辦的獨立本科院校及民辦本科院校,即“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這類大學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為數最多,有上千所。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層次定位上為本專科教育,實施大眾化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為主線,培養千百萬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術應用性和勞動技能的技藝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第一、二類大學,都是屬于精英型教育大學,承擔培養精英型優秀人才的歷史責任。第三、四類大學,同屬于大眾化教育大學,承擔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歷史責任。
實踐證明,一、二類大學出來的畢業生,多數成不了“精英”,這種分類定位具有很濃的主觀色彩,對大學生就業自然產生“眼高手低”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大學生自我認知度和職業目標認知度不高。大學生就業觀念不當,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不匹配,許多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理想與現實脫節,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重地位,重名利,輕事業,輕奉獻。據調查,有16%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性格等方面非常了解;67%的大學生比較了解;17%的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及興趣。在對大一新生的調查中發現,不了解自己個性、興趣和能力的占43%,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在快畢業的時候才想到自身的能力和專業愛好問題。調查中發現,有52%左右的學生職業目標不確定,有34%的學生對職業目標有較好的了解,有14%的學生非常明確自己喜歡和了解職業目標。大多數學生做生涯規劃時自我認知不足,人生定位功利性太強,目標職業的選擇盲從,職業規劃主觀性強,盲目地追求過高、過大的發展目標、高薪酬、大城市等。
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比率比較低,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創業的成功率僅2.4%,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創業更難已是不爭的難題。
創業意識缺乏。高校畢業生缺乏創業意識是導致其創業難、失敗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意識,是一種認識的覺醒,或者說是一種認識的升華。意識決定著行為,沒有創新意識,就不會求變、求新、求發展。同樣,沒有創業意識,人生的腳步就不夠積極主動。當代的大學生為什么會缺少創業意識呢?首先,這是個社會問題。這種創業意識的缺乏,從建國以來,高校、中專畢業生全部由國家包分配的歷史有關。在大鍋飯制度下形成的依賴意識,仍在起作用。包括家長們在內,他們也不太支持大學生創業。
創業觀念陳舊。高校畢業生創業觀念陳舊落后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精英,是要做大事的,不應該從事一般性的勞動;二是把一般性工作看作社會低端勞動,是被人看不起的。這種觀念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直接導致了其創業成功率低。
4.企業自身發展環境有待提高,目前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夠。除國有、大型企業外,相較于公務員、事業單位,普通企業在社會地位、工作環境、薪金福利、工作時間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從事一線生產的工種,遠遠吸引不了大學生的目光,這對企業自身發展而言,也是需要給與提高的。
1.政府工作。政府要通過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增加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
2.高校職責。促進大學生就業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采用什么樣的模式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現代教育中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現在,一方面人才庫存積壓,另一方面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又確實短缺。因此大學教育如何按市場需求制定教育規劃、培養模式、人才規格,按照崗位能力要求設置課程體系,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加強實踐,為學生創造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讓學生早日介入就業市場,為就業早做準備成為現代教育中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高校應面向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建設成為我國科學技術轉化為新發明和新技術的重要基地。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導地位不容置疑,企業是勞動力市場最大的購買方;兩者之間是一種互相配合的關系,教、學、企聯成一體,使教育、實踐與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優勢互補,按需施教,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是現實要求。
3.企業行為。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實施機器換人,提高生產線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增加勞動者的勞動收入。趨利是勞動力流向的最大動力,提高勞動收入的主要辦法就是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使勞動成果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4.大學生提升自身素質。轉變理念,營造尊重藍領、培養藍領濃厚的社會氛圍。大學生職業目標認知度要從大學入學時就開始建立,貫穿大學學習、生活全過程,對自身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專業擅長有個切合實際的認識,使尋找的工作崗位與自身能力、水平相對稱,避免出現“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大學生要培養創業、創新意識,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小到大,逐步提高,從做事中體驗到成事的艱辛,品嘗到之中的甜酸苦辣,為自己今后辦大事、成大業奠定思想、工作基礎。大學生的優勢是擁有知識,缺點是缺乏實踐經驗。古今中外,一切成功歸結到一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切失敗,都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1] 郭琪.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2)
[2] 季誠鈞.應用型人才及其分類培養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育,2008
[3] 劉慧麗.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7
[4] 李榮華,高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2)
[5] 姚偉龍,鄭圓.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2)
[6] 熊治梅.大學生職業指導教程[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7] 馮婧.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輕工教育,2006(3)
[8] 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
(作者單位:溫州益坤電氣有限公司 浙江溫州 325000)
(責編:李雪)
F241.21
A
1004-4914(2014)01-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