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自公映以來,引來好評如潮,贊譽一片,這確實是一部深入人心,感人至深的影片,它觸動了每個觀眾的心弦,讓人觀罷有所思,有所得,意蘊深遠,回味無窮。
細數陳力導演的作品,數量眾多,風格多樣,題材豐富,城市戲、農村戲、偉人戲、平民戲、兒童戲……有的宏大厚重;有的清新婉約;有的輕松風趣,幾乎是部部出彩,廣受好評。這一次,這位久負盛名的女導演以女性特有的細致捕捉,細膩表達,將周恩來總理在邯鄲伯延四個晝夜調研農村大食堂的經歷搬上銀幕,故事情節真實生動,敘事風格樸素自然、虛實結合、以小見大,讓觀眾再次感受到周總理胸懷人民疾苦、關心百姓命運的一代偉人的崇高形象。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屬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首先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尊重歷史事實,摒棄杜撰、編造。雖然這部電影在題材上占有優勢,因為以20世紀60年代國內自然災害為表現內容的影視劇從未有過,這是第一次,但創作拍攝難度也顯而易見。這么宏大的主題如何表現?而且以往表現領袖人物的影視作品也不少,加之四個晝夜畢竟時間短暫,能發生多少故事,創作難度其實很大。據了解,周總理當時在伯延調研農村大食堂時,竟召開了七次座談會。作為導演,大家都知道會議戲難拍,既難拍出花樣,又容易顯得枯燥、說教,為觀眾所詬病。不過反之思考,既然能引發總理七次開會,了解民情、傾聽民聲,更說明了這里有戲、有故事。聰明的導演,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著力在配角人物上進行了大膽地虛構和創作,在細節上進行了合理的想象和藝術加工,片中許多情節至今想來都十分生動。譬如:周總理與老奶奶親切聊天、唱落子戲,含淚吃下老奶奶賣了壽材換來面粉做的拽面,愿意收養二廷的孩子為他減輕生活負擔等等情節,都是在真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可是由于編劇、導演處理得好,這些情節顯得非常真實生動。大時代在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里得到印證,影片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此外,影片將政治人物的大格局轉換到歷史的小切面,將重大事件的史詩呈現轉換為鮮知秘聞的巧妙揭示,體現出導演“以小見大”的巧妙構思。回顧周總理的一生,堪稱波瀾壯闊、非同尋常。他赴法求學、參加革命、指揮作戰、團結民主人士,出席國際會議,可書寫的事件很多,影片的編導硬是選取了一個很小的角度、一個全新的角度,將一代偉人的平民情懷表現得栩栩如生、真實感人。而且影片只是將20世紀60年代國內自然災害作為大的時代背景,并沒有直接表現災難與饑餓,而是巧妙地圍繞真實與謊言角力,一邊是領袖,一邊是百姓;一邊細致入微,體察民情,探尋真相,一邊拼命掩飾,不給國家添亂,為總理分憂,于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在此碰撞、匯聚,好戲頻生。編導依然從小處著眼,影片中處處都是小的細節:周總理眼看一桌豐盛的飯菜退出門檻的腳,周總理和鄧大姐吃著老奶奶做的拽面百感交集,然后悄悄付錢為她贖回壽材,還用不多的個人積蓄為鄉親們買藥、送藥。鄧大姐為總理配的升高度數的老花鏡,還有寫滿小字的本子,從這些細節里,我們看到的分明是領袖的偉大,人民的可愛,領袖的可敬,人民的可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演員的表演樸素自然,很是感人。孫維民老師在表演上不僅追求形似,而且追求神似,他時而嚴肅,時而微笑,時而憂心,時而傷感,他一舉手,一投足,都牽動著觀眾的情緒,將人民心中的周總理刻畫得真實生動、躍然于銀幕之上。尤其是雨夜,他在閃電中看著鄉親們搶救秧苗,雨水和淚水交集,此情此景,讓人為之動容。除此之外,無論是何偉扮演的村長、柏青扮演的老奶奶、儲智博扮演的二廷、牛犇扮演的老支書、陳創扮演的刺頭、王勁松扮演的教師,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連那些群眾演員,我想一定是當地的老鄉,動情之處,分明也能看到他們眼中的淚光,這便是這部戲的感人之處,更是這部戲的成功之處。
更值得人深思的是,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巧妙地與當前國家所倡導的清廉反腐、權力制約、實事求是講真話的時代之風相呼應,對接了今日社會,給人啟迪,意義深遠。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