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蘭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回歸生活”也是這次課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門課程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21世紀世界道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在品德教學中我們更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那么,我們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如何做到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呢?
一、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的起點
教學不能滿足于間接的經驗和虛擬的溝通,因為知識的建構有賴于既有知識和直接經驗的支撐。而品德教育要將靜態的文本轉化為學生的體驗活動,或者組織模擬活動,引導學生在主體的親歷性活動中,真實而具體地感受生活、參與生活和創造生活,在熟知里發現新知。如果不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就會成為空洞的說教,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動作教學生游泳。魯潔教授說過:“兒童在自己能夠理解、體驗、也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構成自身的生命活動,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回歸生活意味著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但并不是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水平,盡可能縮短教學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距離。
例如,教學五年級《大米的來歷》一課時,由于現在的小學生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和限制,沒辦法去實地考查這樣一個生產過程。于是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這樣,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不再感到陌生,反而倍感親近,學生說得多了,思維也開闊了。這時,我順勢把我課前精心剪輯的4分鐘的稻谷生產過程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看,然后討論稻谷生產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這此困難如何克服等問題,立刻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讓教學面對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魯賓斯坦在《心理發展的原則與方法》一書中說過,“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各個方面向他們提出對他們有意義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務。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須親自解決的任務,這比什么都重要。”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我們應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我的興趣和特長》一課時,我先把班上幾名學生平時畫畫、跳舞、唱歌的照片做成課件,讓這幾位學生說說自己做這些事時的心情和感受,再讓其他學生說說自己的愛好,面對自己生活的真實場景,有的學生講自己的愛好時神采飛揚,感染了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學生也希望發展自己的興趣,使其成為一門特長,課堂氣氛一下子進入了高潮。這時我話頭一轉,告訴學生一些不良愛好,把這些真實地再現在課堂上,學生面對生活中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的不同表現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確定了自己的行動方向,使課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要模擬真實,在回歸生活中喚起學生的情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
(一)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編排的內容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都源自于學生的生活,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達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與文本相互融合,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參與其中,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進行評判,培養學生的換位觀、對話觀、分享觀、生態觀等,使學生在自我參與中接受教育,培養能力。
例如,教學《我們的班規》一課時,我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平時學生的課間表現,事先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制了幾個學生課間活動的片段。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表演。學生表演得入情入境,再加上前面的視頻,學生的觸動較大。這樣的角色扮演與文本有機融合,不僅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提高了認識,受到了教育,而且還為師生、生生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結束后,學生對班級班規的作用和意義,如何遵守班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二)讓學生在自我展示中體驗自我
人的品德基于自我意識的發展,積極地自我認同,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課堂成為學生自我活動,自我展示的舞臺,讓學生的情感和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釋放,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學《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前認真觀察大街上的紅綠燈,上課時,學生在課堂內模擬匯報人們過斑馬線和紅綠燈的場景,讓學生體驗行人和司機的角色,培養學生的換位觀、雙贏觀和分享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如何遵守交通規則,怎樣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以及為什么要遵守交通規則。
四、將課堂教學延伸至現實生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將課程的實施只限定在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要善于將教學活動延伸到學生的家庭與社會生活中,努力尋找課程內容與家庭生活問題,社會生活的結合點,搭建課程教學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橋梁。教師要聯系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例如,教學《保護環境》一課時,課前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城區學生,一部分為農村學生。我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進行調查。城區學生發現居民街道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有許多下水井口被堵,剩菜剩飯和塑料袋成為垃圾的主要來源。農村學生發現他們生活的環境污染也特別嚴重,家庭做飯生火時冒出的滾滾濃煙,村民都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在河沿上或村頭,河水中不時可以看到死豬、死狗等正在腐爛的動物尸體和許多的塑料、人們穿過的破衣爛衫,河水污穢不堪,散發著臭味等。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還大自然以綠色呢?我再次讓學生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看看都有哪些垃圾,人們為什么會把垃圾倒入河流中,還有哪些污染源,想想有沒有治理我們生活環境污染的辦法,并讓學生自由組合設計出治理生活環境污染的實施方案。在后來的交流活動中,學生設計出了許多治理方案,如設置宣傳窗口,發宣傳單,向上級部門反映等。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始終樹立一種“源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和“回歸生活”的觀念,既要讓學生走進生活的現實中,又要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的起點,讓教學面對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模擬真實,在回歸生活中喚起學生的情感,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學生的現實生活之中,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回歸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