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飛
摘要: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實現數學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在課改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既是每個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們努力追求的目標。教師要在課堂結構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發展水平,做到“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 結構 優化 效益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教師應在課堂結構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讓其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發展水平,做到“以人為本”,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現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課堂導入要做到自然、巧妙,富有啟發性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課也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頭。課堂導入是為新授內容展開服務的,教師必須要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做到自然、巧妙、富有啟發性,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
1.巧設復習題,讓學生發現問題。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教師出示復習題:口算下列各題:1/5×3/5,3/5×5/3,4/7×7/4,5/6×8/5,9/4×4/9,7/10×10/7,4/5×1/3,讓學生通過口算得出各個得數,并觀察這些結果有幾種情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4個結果都等于1。這時,再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兩個數的分子與分母有什么特點?能發現什么問題?起個什么名字呢?這樣,教師一步步地提問,學生一步步地發現了許多問題,就會非常積極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
2.巧設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設計了中秋吃月餅的故事:去年的中秋節,李奶奶家的孫兒大毛、二毛、三毛都來了,家里可熱鬧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她拿出三塊同樣大小的月餅,對孫兒們說:“孩子們,奶奶給你們分月餅了。老大大毛,奶奶分第一塊月餅的1/3給你,老二二毛,奶奶分第二塊月餅的2/6給你,老三三毛,奶奶分第三塊月餅的3/9給你,(邊講邊貼出名字和三個分數)你們同意嗎?”奶奶的話剛講完,大毛就嘟著嘴叫了起來:“奶奶你不公平!分給三毛的多,分給我的少!”二毛連忙叫著:“奶奶不公平,奶奶偏心!”只有三毛在偷著樂。 同學們,你們覺得奶奶公平嗎?現在同桌之間討論一下。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新授部分要全體參與,激發創新性
新授部分是一節課的中心環節,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全體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他人交流,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我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再找出它與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最后通過學生交流、小組匯報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行動,不但真正理解與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體驗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過程,滲透了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三、目標檢測要突出重難點、具有針對性
目標檢測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及時掌握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那么,目標檢測必須圍繞、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對新授內容及時鞏固。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設計了以下檢測題:
1.填空。第一組:1/5=1×( )/5×3 9/18=9÷9/18÷( ) 8/24=8÷( )/24÷( )=1/( ) 3/4=3×( )/4×( )=( )/20
第二組:1/3=( )/6 10/16=5/( ) 9/21=( )/7 12/24=( )/( )
2.連續寫出多個相等的分數。比一比,在一分鐘里看誰寫得多。
3.把6/20 、70/100 、45/50、1/2和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圈出與1/2、1/3相等的分數。3/6、3/9、15/45、4/8、13/26、11/33、8/16、5/20
四、課堂總結要多樣化,體現概括性
課堂總結是對一節課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起到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所以,教師應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教學實際進行多樣化的小結。例如,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掌握了哪些本領?在求某一問題時必須要知道什么?再如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先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效果比較好。如在“約數與倍數”課堂小結:你認為研究約數與倍數的前提是什么時,先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師生共同合作整理出簡潔的知識結構圖:除法——除盡——整除——約數與倍數。通過不同的總結方法,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加深對這節課的重點、難點的印象,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五、實踐活動題要精心設計,注重發展性
實踐活動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活動。實踐活動題是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研究與探討的,是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掌握的能力去解決的應用性、開放性題型。所以實踐活動題要有一定的實踐性與發展性。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布置這樣實踐活動題:2005年的12月31日是星期六,課后你能編制一張2006年2月的月歷嗎?這道題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但是放在課后,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收集資料,也有充分的時間去制作。通過精心設計實踐活動題,既能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已有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深化了所學知識,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