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行迪
周四下午,我拿著試卷興沖沖地走進五年級(4)班教室進行試卷分析。正分析一道閱讀題時,我發現班上平時表現最好的學生李某在和同學交頭接耳,笑嘻嘻地嘀咕著。我走近李某座位,小聲問:“這道題你會做嗎?”李某連忙慌亂地找試卷,可怎么也沒找著。我不由火冒三丈,命令他站起來,可他不但不站,反而說:“這樣的語文課我不喜歡!”那么,怎樣的語文課才讓學生喜歡呢?我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請教同事。最后,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商討。
一、改變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答為主”,即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這樣就禁錮了學生思維,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成了回答問題的機器。而以“學問為主”的教育理念與“學答為主”雖只一字之差,但表現的觀念不一樣,課堂效率也不一樣。“學問為主”的課堂方式主要體現在一個“問”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提出不懂的,不會做的問題。如果這節試卷分析課,始終以學生發問為主,學生問教師,學生問學生,然后通過生生自學、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任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這樣,學生就會喜歡學習。
二、學會賞識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課堂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都喜歡聽好話,聽表揚的話。以往像“讀得真好!”“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這種激勵性的語言只有在上公開課才會經常說。如果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用這種肯定、欣賞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其效果與以往就大不相同。由此可見,教師就要學會欣賞學生,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點鼓勵的語言。這樣學生也就會慢慢變得自信、自強。對教師產生一種敬佩之意,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確切地說,課堂教學語言的作用不在于數量上,而在于質量。關鍵在于是否恰如其分,是否發揮了“點睛”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語文不僅僅是傳遞知識和信息。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語言也會對他們的聽課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會讓學生感覺課堂氛圍的輕松和愉悅;教師激勵和鼓舞的語言會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創新的勇氣。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恰當,要體現平等、民主和自由,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拓展自由空間
語文試卷評析課屬于一種灌輸式教學,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喪失了自主和自由,他們的學習、思維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機械性的訓練,學生學習效率自然不高。所以,語文課就要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自由應該是在愉悅、民主的氛圍中得到,只有寬松的教學氣氛,融洽的教學情境,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自由。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與學生之間構成友善、朋友的新型關系。課堂上少給學生約束,多些關懷,不要讓他們感到有心理壓力而失去信心。同時,也應讓學生說說自己見解,如這節試卷分析可就該讓學生談談對題目的分析,讓學生歸納出答案。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他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讓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述出來,引導他們有創造性地從課文中發現世界。但現在課堂教學還沒有真正轉變過來,“滿堂灌”“一言堂”還是當今一些課堂教學的模式,使教學枯燥無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把自己高高在上的角色由學生學習的領導者轉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讓學生在和諧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學到知識,培養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這一點明確要求我們教師應對學生做出的不同回答慎重思考,多給予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我能行”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更好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時要認真去對待學生的回答,對他們的回答不能隨意給以否定,這樣的做法會扼殺他們的思維。教師應滿懷熱情地去贊揚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思考而得出的答案。
因此,我們要真正地領悟語文教學的內涵,掌握學習的規律,給學生設計一個適合他們學習方法,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課文的情感;讓學生真正地走出課堂,在廣袤的天地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享受語文,最終陶醉在快樂的“語文王國”里。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