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光慧
摘要: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逐步發展和完善。因此,教師除了給學生教授必須的知識外,還要在教學中抓住機會,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空間,促使學生思維發展。
關鍵詞:個性思維 連貫性 完整性 敏捷性
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逐步發展和完善中。因此,教師除了給學生教授必需的知識外,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機會,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空間,促使學生思維發展。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把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駕馭者,有責任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課堂上各抒己見,尊重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中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對設計的問題要有客觀地預設,對課堂生成的問題要能很好地把握,提出的問題要保證有效,是在學生能力范圍內能解決的。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說出心中所想、所思、所疑,在思考和發言中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對畫圖寫分數,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面對這種問題,大多數教師只是強調分子為一的分數,而對于分數值相等的其他分數一帶而過,甚至不予理睬,認為那是以后才要學習的內容,這往往錯失了一個機會。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分數為什么也可以這樣寫,對其他相關知識不做深入講解。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方法驗證,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從而使學生在理解這個問題的同時對分數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樣,課堂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了。再如,教學“圖文應用題”時,觀察所給圖讓學生得到數學信息是教師必做的步驟。一般情況,學生只要能說出重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解決,教師不應該著急完成教學,而是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能搜集到的信息,并根據自己搜集的信息,完成題目計算,而后對比解決方法。這樣,在解決一道題的過程中實際上同時解決了這一類題,這對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學生的個性思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二、鼓勵口頭表達,訓練學生思維的連貫性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個人思想的直接體現。小學生的思維是通過語言表達來體現的,一個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如果口齒清楚,表達有序,說明他的思維清晰。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以言語訓練為基礎的。數學課堂教學同樣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完成的。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對知識點完整、準確、簡潔地表達,體現了學生自身的基本素質。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表達能力在逐步地形成。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在課堂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抓住每節課中和學生的交流機會,以言語訓練為主線,通過發展學生的言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經歷由示范—幫扶—練習—獨立表達的過程,使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表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有的學生能用自己的話將概念說明白,但是同時會丟掉關鍵性的字詞,而且表達語句重復、不準確,在教師的提醒下才能加以補充,但是下一次回答類似的問題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針對這種概念性較強的內容,教師要留給學生“說”的時間,讓他們在充分的表達中逐步精簡語言,使得自己的思維理解和口頭表達劃上等號。
三、師生、生生交流,訓練學生思維的完整性
研究發現:一個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這些都需要在交流中完成,這也是在教學中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教師上課會出現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而且,學生只有在表達、爭論中思維才會被激活,才會有新發現,猶如水中投下了石子,出現一圈圈波紋。只聽不表達的大腦只會像一潭死水,雖然水位在不斷升高,但是水面不會有波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師生、生生交流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做聽眾和幫助者,讓學生在和他人的交流中,獨立思維,用心表達,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的框架,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學完成后讓學生發現解題過程是否完整,歸類總結完成某一類題目要注意什么?對于同學的表達是否滿意?這些內容的完成看似“畫蛇添足”,但卻是學生思維完整性訓練和形成不可缺少的組成。
四、教學中一題多變,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心理學認為:思維的敏捷性,它是指智力活動,特別是思維的正確而迅速的特點。思維敏捷性的關鍵是迅速,這種智力活動的速度,主要來自平時的培養。例如,課前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聽算訓練等。而在教學中,尤其是計算類內容,采用一題多變的方式,順向思維、逆向思維訓練,尤其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靈活掌握和應用。例如,簡便運算規律的靈活應用,由8×25×125×4想到32×125×25,由98×117想到101×117的解決方法等。又如,根據3.2÷16=0.2想到0.32÷1.6=?3.2÷0.016=?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規律自己寫出題目,思考解決方法,這樣,學生就掌握了相關的接替規律,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以學生能力發展為目標,以教會學生正確思維為宗旨,使課前每一個教學預設都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通過各種手段,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