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有效教學日益深入人心,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理念與教學目標。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諸多不足,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運用多媒體已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趨勢,是新課改所倡導的重要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更能彰顯現代語文教學的魅力,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參與動機,引導學生主動而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現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淺談如下幾點建議。
一、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也就是學生從內心對認知活動產生積極的認可,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抑學生的情感與情緒,使學習成為一種負擔,這樣自然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打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魅力課堂,讓學生置身于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中,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主體性。
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利用多媒體強大的圖文與視聽效果,依托于強大的互聯網優勢,為學生收集相關的圖片、圖像、視頻等資料,通過精心的整理與加工播放給學生。這樣的導入不是單一的語言描述,而是有圖有文,具有強烈的視聽效果,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刺激著學生的多種感官。這樣自然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動機,此時進行新知的教學,學生的參與動機更強,興趣更強,參與度更高,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
創新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加強創新教育滲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運用多媒體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契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運用多媒體誘發學生創新動機。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運用多媒體以圖文聲像的形式來呈現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生學習動力,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意愿與明確的學習目的來展開主動探究,從而為創造性學習打下基礎。
其次,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思維表象。學生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自主地發現問題,這些都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學生大腦的積極活動,是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釋放潛能、張揚個性的具體體現。采用多媒體可以使學生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獲得更多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思維表象,從而使得學生的主動探究、積極思維、創造性學習具有了根源。只有建立在大量形象認知基礎上的學習,才能突破教學的種種限制,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可能,探求新的途徑。這樣才能逐漸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更能激活思維,從而產生更多的疑問,自主地提出問題,敢于挑戰教材與權威,勇于發表個人見解,這正是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集中體現。
三、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情感與審美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能力的一種藝術。我們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知識的互動,還要加強學生情感與審美體驗的培養。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語文教學要豐富多彩,用高尚的人文內涵來影響學生的精神思想,讓學生在學習多元化的語文知識時受到熏陶和感染,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的情感體驗上升到一種審美體驗,這樣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才能夠深刻。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突破文字的限制,以圖文聲像的形式來為學生的學習和體驗創設一種自然和諧且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環境,用文章中包含的真情來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共鳴。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讓學生歡快地進入文章背景之中,游刃有余地展開自由學習,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
如我在講述魯迅的文章《故鄉》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了楊二嫂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場景,借助多媒體的聲、光、影等手段將文章描述的場景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對文章中描寫的楊二嫂的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徹和全面。學生也能夠更好地體驗到當時社會中楊二嫂的情感狀態,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地通過表面現象來深層次地理解當時社會的現狀。這樣就會讓學生能較好地體驗小說中的情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能力提高,使語文教學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總之,多媒體的運用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教學的全面改革,還原于語文教學生動活潑、富有魅力的一面,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更加富有激情與動力,學生所獲取的不再只是簡單的知識,而是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這正是新課改形勢下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語文教學全面改革的重要手段。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