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志飄(1978-),男,河源市和平縣職業技術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摘 要:咬文嚼字是挖掘課文內涵,凸顯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關鍵。本文從情境揣摩、誦讀賞析、激發想象等方面解讀咬文嚼字的具體內涵,探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以期達成培養學生品讀語言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閱讀教學;咬文嚼字;策略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3-0056-02
中國漢字古老而精深,歷久而彌新。語文閱讀教學若能追求有效的“咬文嚼字”,必將帶領學生品味到語言的奧妙。
一、案例背景
當下語文課堂普遍存在形式化的“對話”,它流于浮泛,漠視文本,疏于教學內容研思,助長了教學中“內容”的不確定性并造成混亂,走向隨意性大,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根源之一。
我們往往將“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擺在首位,關注“從閱讀數量著手,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也能肯定學生的個性閱讀。可最關鍵的一環脫節了,沒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缺乏對關鍵詞句的反復咀嚼,即使獲得了感悟和體驗,也不過是無源之水罷了。盡早扭轉這一本末倒置的做法,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語言理解的指導。
二、解讀理念
“咬文嚼字”按詞典解釋是個貶義詞,指過分的斟酌字句,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但在語文課堂上,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以言語形式的教學為核心,對課文中的重要詞語、句子進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讀熟讀透的基礎上,體會課文言語的意圖感、意義感和意味感,深入到語境中去,感受語言的蘊味,把握語脈,學習和積累言語經驗。
語文課堂講究的“咬文嚼字”具有雙向性:它通過引導學生對字、句、段本身細致的咀嚼來讀懂文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又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咀嚼讓文章本身哺育學生,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三、策略設置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準確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或精彩語段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有時抓住了其中一兩個關鍵的詞語,就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品味作品的美妙之處。
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呢?方法眾多,我們可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去閱讀,或反復誦讀賞析,或充分展開想象,從而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的感知、理解、感悟等能力,進而形成一定的方法和習慣學會閱讀。筆者將自己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策略與體驗總結如下。
(一)咬文嚼字與情境揣摩
閱讀教學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它主要是靠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語言揣摩生成的。咬文嚼字能幫助讀者體味作者的喜怒哀樂、領悟文本內容的深層含義,提升、躍入具有創造性的閱讀境界。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咬文嚼字,就必須與文本緊密結合,聯系上下文,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其表達效果。
例如:中職課本所選《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的出場最為精彩。其中有一句話尤其值得咀嚼一番,“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鳳姐說了一句:“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 “遠客”即“遠方的客人”,語含尊貴之意,撲面而來的感覺是鳳姐為人熱情周到。但仔細咀嚼不難發現,一“客”字將黛玉的身份定了位,在賈府她永遠只是“客”而不可能變成“主” ;一“遠”字又將黛玉與賈府中人的距離拉開,讓人親近不得。這句話笑中含威,似近實遠,外熱內冷,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王熙鳳八面玲瓏、內心冷酷的性格特征。只有指導學生結合語境閱讀,才能“撥開云霧見青天”,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甚至弦外之音。
(二)咬文嚼字與反復誦讀
在職業學校,一些學生讀文質兼美的課文卻味同嚼蠟,流利及準確程度都達不到,更談不上有感情。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得少,學生大多停留在對文字淺層次的把握上,所以他們對文字感悟自然淺,對文字所蘊藏的內涵挖掘也相應地少。這樣的閱讀就陷入了尷尬局面,徒有次數增加而不見效果了。
語文是有聲的藝術,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文章要誦讀,在誦讀中才能感受辭句章法,風格情調,意蘊理趣,才能讓學生真正從語言入手去對文本進行主觀的消化和吸收。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在一次次有感情地誦讀文本的過程中,實現對語言的深層感悟,進而再通過朗讀將這種感悟傳達出來,領略語言的精妙,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例如,李密的《陳情表》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令人讀之悵然。教學中可把握這個寫作特點,加強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文章字字句句重若千金,擲地有聲;言情說理力透紙背,催人淚下。而所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的專心、反復、深情誦讀,深入咀嚼其言其文基礎上。誦讀可以充分調動讀者諸多感官接受信息,能使讀者充分進入文本世界咀嚼并沉醉其中,從而準確地把握課文內涵。
·教學教法·咬文嚼字 “嚼”出蘊意
(三)咬文嚼字與激發想象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想象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可激活文字,創設形象。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不可能全是圖文并茂,大多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抽象概念,而無法組成生動的畫面,更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不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又何來欣賞樂趣可言?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例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一千古名句,我們在理解詩句、體會意境時,就可以大膽地進行想象。先出示文本,在學生充分想象和感悟的基礎上,再出示意境圖,讓學生們沉浸在那壯觀、秀美的秋景中。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因畫面出示太早而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更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再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那雪正下得緊”一句。學生很容易就抓住了關鍵詞“緊”,只是對于這個詞的運用總覺有點突兀。這時就可調動他們的想象,一個“緊”字寫出雪降落的力度、速度、密度,令人想象出雪勢之猛。豐富的想象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亦促成了咬文嚼字的深入。
四、總結寄語
當我們堅持經常性地咬文嚼字,必定能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很多時候,我們在運用語言聽說讀寫時并不需要咬文嚼字、反復思索,就能直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思,領悟了文本的含義,這就是厚積薄發的寫照。
當然,“咬文嚼字”并不是死摳每一字每一句。要“咬”的,要“嚼”的,應該是語言運用美、反映主題準的重點語段。在一堂課上,時間是個常量,如果閱讀量大了,思維量就相應地小了。因此適當地選擇一兩個重點段落作精細的分析品味,讓學生反復讀讀,仔細推敲,通過爭論,互相啟發,增強了對文章的理解。
總之,“咬文嚼字”法呈現在課堂對話中,最需要教師想方設法調用各種手段,精設各種情境,盤活教學資源去引導學生把文字咀嚼出深度、咀嚼出層次,從而激活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參考文獻:
[1]石璟.深入解讀文本 還需咬文嚼字[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0(6).
[2]宋如郊.語文閱讀教學如何走出 “對話”的誤區[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615420100ple4.html.
[3]葉月蘭.閱讀教學不求甚解還是咬文嚼字?[J].語文教學通訊,2005(13).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