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貴,張春林,王良兵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ICU,四川宜賓 644000)
·短篇報道·
截癱患者非典型應激性潰瘍大出血一例
張朝貴,張春林,王良兵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ICU,四川宜賓 644000)
截癱;非典型;應激性潰瘍;大出血
危重患者易發生應激性潰瘍,部分患者會并發大出血,出現大出血后一般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如胃管有血、柏油樣便、嘔血、貧血等。非典型(無明顯臨床表現)的潰瘍大出血罕見,我院于2012年8月收治1例,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55歲,因“外傷致上胸部以下感覺運動障礙3+h”2012年8月14日入院。入院時患者神清語弱,精神差,頸部壓痛,頸活動障礙,雙上肢感覺減退,肌張力低下,肌力2~3級,能自主活動,雙側胸部乳頭平面以下感覺運動障礙,雙下肢感覺、運動、反射消失。CT示顱內未見確切異常,C6雙側下關節突、C7雙側上關節突骨折,T6骨折,肺氣腫,縱膈挫傷待排,肺挫傷。完善術前準備后于2012年8月22日在全麻下行經頸后路單側椎板切開椎管擴容減壓椎管成形、頸6、7自體植骨融合術,術畢回骨科進行相應治療,一般情況較好,術后當日開始進食。患者于2012年8月28日下午突然出現心跳減慢,血壓測不出,經心肺復蘇等搶救后患者神志恢復,但血壓及SpO2不能維持,隨后轉入重癥監護病房(ICU)。入ICU時體溫(T) 36.5℃,脈搏(P)88次/min,呼吸(R)23次/min,血壓(BP)111/75 mmHg(多巴胺維持,1 mmHg=0.133 kPa),已行氣管插管,球囊輔助呼吸,SpO288%,重度貧血貌,患者神志清楚,精神極差;行安置胃管,胃管未見咖啡色胃液或血性胃液引流出;腹軟不脹、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未聞及。入ICU后予以完善檢查,血紅蛋白:41.0 g/L(手術前血紅蛋白正常),當時手術切口無明顯出血,胸腹部B超未見明顯積液,請胃腸外科急會診,因胃管、大便未見消化道出血癥狀,腹較軟,故未考慮消化道出血,因此予以輸血對癥支持等處理,經積極處理后,病情好轉。患者從2012年9月4日開始多次解柏油樣大便,血色素進行性下降,考慮上消化道出血,予以相應處理后,病情得到控制。于2012年9月11日行床旁胃鏡檢查提示:(1)胃角潰瘍A1期(活動期);(2)胃竇潰瘍A1期(活動期)伴出血IIa;(3)十二指腸球部潰瘍A1期(活動期)。明確診斷為嚴重外傷及手術致應激性潰瘍伴出血。經給予輸血(共輸注懸浮紅細胞45.5 U,血漿4 700 ml)、磷酸鋁凝膠保護胃腸黏膜、洛賽克制酸等治療后消化道出血逐漸停止。
應激性潰瘍泛指休克、創傷、手術后和嚴重全身性感染時發生的急性胃炎,多伴有出血癥狀,是最具有外科意義的一種急性胃黏膜病變[1-2]。該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有增高的趨勢,主要原因是由于重癥監護的加強,生命器官的有效支持,以及抗感染藥物的更新,使不少病人免于死亡,從而增加了發生應激性潰瘍的機會。該患者無消化道潰瘍、腫瘤、肝膽等疾病史,入院后(包括在ICU 7 d)共21 d,一直未見腹痛、腹脹、惡心等消化系統癥狀,在ICU安置胃管未見咖啡色或血性胃液引出(胃鏡證實胃管在胃內),未見嘔血及黑便,主要的表現為貧血及休克。患者消化道出血臨床表現隱匿,無典型癥狀和體征,早期診斷困難(患者出現貧血和休克至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共歷時7 d),不利于及時治療。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患者系頸髓損傷致高位截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腸蠕動緩慢,排出血便時間較平時長,致發現消化道出血時間晚;但難于解釋的是,既然有應激性胃潰瘍大出血,胃管在胃內,為何未引流出血性液?可能的解釋是,由于迷走神經是正常的,上消化道的蠕動較快,及時將血排入下消化道,而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道蠕動基本消失,血便排出緩慢。因此對于重癥患者,出現血色素明顯下降且無明確原因時,應考慮應激性潰瘍的可能性,可在內科治療的同時行胃鏡檢查以早期明確診斷。
應激性潰瘍的預防重于治療[3]。(1)全身性措施:包括去除應激因素,預防性應用制酸劑和控制感染,糾正貧血、供氧不足,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早給予營養支持等措施。(2)局部性措施:包括胃腸減壓、胃管內注入硫糖鋁、鋁碳酸鎂(達喜)、磷酸鋁凝膠等保護胃十二指腸黏膜。
對于應激性潰瘍早期診斷非常重要,此類重癥患者由于臨床癥狀不型,務必提高警惕。
[1]王再新.老年人腹部急診術后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發病機制探討[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24(2)::190-191
[2]趙一富.腹部手術后應激性潰瘍大出血12例診治體會[J].云南醫藥,2006,27(5):468-469
[3]闞成雙,袁志,李鵬斌,等.骨折與骨折術后并發應激性潰瘍死亡3例臨床分析暨文獻復習[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1,15 (2):135-138
R605.97
D
1003—6350(2014)03—0455—02
2013-07-04)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3.0176
張朝貴。E-mail:zcg1250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