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峰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德州253014)
德州市主城區供水通道發展對策研究
蘇秀峰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德州253014)
簡要闡述了德州市主城區的基本水情,全面總結了供水通道建設運轉現狀,系統梳理了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了缺水的原因和影響,明確提出了德州市主城區完善供水通道的對策。
德州;主城區;供水通道
主城區是一個城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水是城市發展壯大的重要命脈、提升品位的重要元素、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建設供水通道、保障主城區用水安全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近年來,德州市把主城區供水通道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主要課題,進行了具體實踐和深入研究。
德州市位于黃河下游北岸,山東省西北部。主城區是德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密集區,是魯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建成區面積44 km2,人口53萬人,生產總值近150億元,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多家。
1.1 氣候條件
德州市十年九旱,以旱為主。主城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多年平均氣溫13℃,1、7月的平均氣溫分別為-3、27℃,極端最高溫度43.4℃、最低溫度-27℃。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52.1 mm,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降水量相對集中,以短歷時暴雨較多,長歷時暴雨較少。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 775萬m3,年際變化較大,豐枯周期性變化顯著,因缺乏適當的蓄水工程,徑流水資源目前尚不能充分利用。
1.2 水資源條件
主城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1 m3,僅占山東省的60%、全國的10%,明顯地存在著水資源短缺甚至水危機問題。由于缺乏相應的攔蓄設施,主城區地表水(包括雨洪水)小部分補充了地下水,大部分基本白白流失。
1.2.1 淺層地下水
自地面向下50 m內廣泛分布著第四紀松散巖類孔隙潛水,主要含水層頂板埋深10 m左右、底板埋深30~50 m,大部分厚度10~20 m,呈層狀分布。地下水以垂直運動為主,補給條件好,埋藏淺,水交替快,易補給、易開采,是主城區工業用水的重要水源。
1.2.2 深層地下水
自地面200 m以下廣泛分布著新生代松散巖類孔隙承壓淡水,該層水埋藏深,遠離補給區,封存性好,以水平運動為主,徑流十分滯緩,天然補給性能很差,承壓性明顯,基本屬于封存型地下水源。隨著多年來的過量開采,已經形成深層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該漏斗西與冀州、棗強、衡水漏斗,北與滄州、天津、北京漏斗互相連接,形成一個巨大的漏斗群,其漏斗區面積已擴展到1.5×104km2,漏斗中心深層地下水水位已下降到100 m以下。
1.3 河流水系及徑流情況
主城區西部有南運河,東部有岔河和減河,3河均屬漳衛南運河水系。南運河為京杭運河故道,自1964年至今經常干枯斷流。減河現狀已成為漳衛南運河的唯一污水排放通道。岔河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河道上游污染嚴重,水量越來越少。1965年以前,德州市主城區供水水源主要靠衛運河。1965年以后,由于上游水利工程的興建和氣象因素的影響,衛運河經常干涸無水,徑流資源匱乏,不得不遠距離調引黃河水補源。
1.4 供用水情況
主城區年均分配引黃水量不足2億m3。年均供用水總量為9 056萬m3,其中引黃水6 575萬m3,占72.6%;工業年均供用水總量為6 273萬m3,其中引黃水4 689萬m3,占74.7%;居民生活年均供用水總量為2 019萬m3,其中引黃水1 184萬m3,占58.6%;生態環境年均供用水總量為500萬m3,均為引黃水。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華能德州電廠年均用引黃水量4 400萬m3。
1998年前,德州市主城區供水以深層地下水為主要水源,年均供水量不足2 000萬m3,幾乎年年發生水荒。自此,供水通道建設被提上日程,并逐步推進、相繼建成。經過長期運轉損耗,限于當時設計水平,各個通道逐漸顯現出制約因素。
2.1 丁東水庫城市供水工程(第一通道)
1997年建成庫容5 260萬m3的丁東水庫,同時建成水庫向主城區水廠的供水工程,年可為主城區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供水4 380萬m3,從根本上緩解了當時主城區水荒問題。工程運行15年來,為德州市主城區用水提供了安全保障,發揮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但近幾年來,由于管道老化、爆管漏水事故頻繁發生,尤其是近1年來出現了4次管道爆管,每次維修時間都在10 d左右,供水保證率明顯降低。
2.2 穿減河引黃調水工程(第二通道)
2009年6月建成后,該工程年可供水7 000萬m3,改變了主城區供水只有丁東水庫1根管道的局面,形成了主城區供水第二通道,有效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同時解決了主城區周圍0.4萬hm2農田灌溉問題;另外,每年還可補給主城區生態用水500萬m3,保證了錦繡川、新湖、長河、沙王河、運河等主城區風景區的生態用水。該工程雖然徹底解決了德城區減河以西的農業灌溉和德州城區的生態景觀用水問題,但在非引黃期(冬季1、2月和汛期7—9月)引水是不能保證的,僅可作為德州第三水廠的補充水源。
2.3 重點工業企業供水工程(定向通道)
(1)華能德州電廠供水工程,1999年建成2條供水管道,丁莊水庫每年為電廠一、二期工程供水3 000萬m3,每年為電廠三期工程供水2 555萬m3。
(2)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德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供水工程,采用雙線管道設計,2008年建成,總投資1.76億元,總長32.78 km,以丁東水庫為水源,設計供水能力8萬m3/d,最大供水能力13.4萬m3/d。
2.4 恒升供水管道向德州第三水廠應急供水工程(第三通道)
該工程線路起自恒升供水管道窯上切換間,穿岔河大堤,沿岔河右岸灘地至第三水廠。2011年6月建成,采用雙管道輸水形式,全長5.58 km,總投資3 500萬元,年供水能力1 800萬m3。由于該通道在保障華魯恒升用水量之外,最大供水能力僅為5.4萬m3/d,不能保證主城區8萬m3/d的用水需求。
2.5 丁東水庫城市供水管道改建工程(第四通道)
該工程于2012年底建成,總投資1.04億元,主線長10.87 km,采用直徑1 000 mm的雙管敷設,支線長660 m,線路全長19.35 km。管線沿G105國道復線,減河和橫河灘地入第三水廠。該工程使德州市主城區實現了雙管供水,供水能力提高2倍,達到27萬m3/d,不但提高了城區居民供水保障率,而且為關閉德州城區生產自備井和向天衢工業園、新華工業園企業供水預留了空間,為推動德州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利保障。
3.1 存在問題
盡管主城區建成4條供水通道和2條重點企業供水通道,但整體而言,依然存在兩大供水難題。
3.1.1 水源單一
目前,所有供水通道的水源全部是引黃客水,單水源依賴性太強,且均由潘莊引黃總干渠調水。一旦黃河來水量不足或干渠進行較長時間的施工,德州市主城區供水通道將失去作用。
3.1.2 調配能力嚴重不足
德州市主城區水源地蓄水能力不足9 000萬m3,特別是居民生活用水水源目前只有丁東水庫能夠提供,而丁東水庫同時還擔負著華能德州電廠和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兩大重點企業以及庫區周圍農業用水的任務。蓄水設施的單一,使主城區供水保障率低。根據黃河水可用不可靠的現實,只有最大限度地對黃河水豐蓄枯用,才能發揮供水通道的作用保障各方用水需求,才能有效避免水荒的重新出現。
3.2 缺水原因和影響
由于德州市主城區供水系統脆弱,供水形式單一,再加上受其他因素的制約,一旦遭遇干旱年份,黃河水源受到限制或者供水通道出現問題,主城區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將處于癱瘓狀態,只能依靠地下水維持,勢必造成供水緊張局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缺水。
3.2.1 缺水原因
(1)德州市屬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多年來主要靠引用黃河水來滿足工農業用水需求。德州市主城區又處于引黃末梢,僅引黃渠道就達140多km,客水資源引用困難。
(2)十年九旱、以旱為主是德州市的基本市情,一遇干旱主城區就可能發生供水緊張。
(3)德州市主城區處于降雨低值區,且年際變化大,具有豐枯不均、連豐連枯的特點。
(4)未能充分利用現有水源工程實施供水,如主城區建有3個水廠,而目前只有1個水廠正常運轉,工業用水只有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華能德州電廠有供水管道。
3.2.2 缺水造成的影響
正常供水是確保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一個最基本條件。若出現供水不足致使主城區缺水,勢必會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1)影響社會穩定。主城區缺水自然會影響到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國家權力平穩運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2)影響居民生活質量。主城區居民早已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更渴望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而主城區供水不足恰恰給居民帶來諸多不便,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造成人心恐慌。
(3)影響經濟發展。缺水會給企業生產造成困難,影響企業產量,部分企業還會因缺水停產。缺水同時影響主城區的對外開放,因為任何一個投資商都不愿意把錢投入到一個連用水都不能保障的地方。
德州市屬消費發展型城市,隨著主城區規模逐年擴大和人口劇增,需水量日益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主城區供水通道建設亟需加速推進。
4.1 各級政府重視力求新突破
加快主城區供水通道建設,對德州市來說既是好事,也是難事。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還要破除觀念陳舊、占地等制約因素,任務重,困難大。只有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主城區供水通道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承擔起主體職責,才能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搞好部門協調與配合;才能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為主城區供水通道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4.2 科學系統規劃構筑新體系
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先導,注重規劃的科學性、協調性,特別是要形成以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近期規劃、遠期規劃為主的規劃體系,使主城區供水通道建設的每一個項目都列入規劃、每一個環節都按規劃實施,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作用,使供水通道不盲目建設。規劃中,應特別關注主城區中水的開發利用,中水用于廁所沖洗、綠地和樹木澆灌、道路清潔、車輛沖洗等領域,一方面減輕主城區引調客水資源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減少水資源的污染。
4.3 多元籌資投入創建新機制
德州市經濟基礎薄弱,在需要巨大投入的供水通道建設中,應通過政府投資、引進外資、招引民資、盤活國資、企業融資、個人出資等方式,形成政府公共財政投資、受益農戶投工投勞、全社會扶持的多層次、多渠道、多方投資的投融資機制,有效地解決資金問題。一旦突破資金制約瓶頸,德州市應首先考慮以適度超前的規模建設新的供水通道,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保障率,為主城區發展提供充足的水資源。
4.4 借助南水北調開辟新水源
當前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工程會為德州市帶來豐沛的水源,東線魯北工程的供水目標就是以主城區供水為主,兼顧農業和生態用水,優先滿足地級及地級以上重點城市需水要求。德州市主城區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在南水北調德州段建設的同時,對第一水廠進行改建,引南水北調工程送來的長江水。同時,根據德州市主城區不斷擴大的現實,可在減河以東地區再修建1座水廠,水廠規模可定為11.5萬m3/d,占地6萬m2。
4.5 建設平原水庫提高新效能
德州市主城區供水管道建設的一大缺陷是水源缺乏保障,即缺少蓄水設施,特別是缺少大型蓄水設施,不能對有限的水源進行調節,致使在一定程度上供水通道的作用發揮受限。即使在南水北調東線魯北段工程竣工通水后,對于主要依靠客水資源滿足工農業用水需求的德州市而言,仍然需要足夠的蓄水設施對客水資源進行調蓄,德州市主城區更是尤其需要加大蓄水設施即平原水庫的建設力度。在當前條件下,一方面可以考慮丁東水庫擴容,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在主城區周圍新建平原水庫。同時,應盡快制訂供水水源應急預案,在非常情況下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重要工業用水,合理安排一般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兼顧生態環境用水。
4.6 創建節水城區務求新實效
節約用水是解決水資源危機、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性、戰略性和革命性的長遠措施,創建節水型社會是德州市主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在實際創建過程中,應抓住生活節染水體。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植物病蟲害技術,開發無公害農產品,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各鄉鎮要以村、組為單位,加大農藥包裝物和殘膜及食用菌廢棄物的回收力度,統一無害化處理,嚴禁隨意灑落田間河道,避免污染水體,控制“白色污染”。
8.4 完善水質、水量監測站網
為了及時了解各水功能區、各河段污染物狀況及水質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實施水資源保護的管理監督,必須加強水質監測站建設,提高各河段的站網密度,為水資源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8.5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
明確把保護和改善生態放在第一位,立足保護,著眼于生態效益。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切實加強預防和監督管理,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堅決遏制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促進大范圍植被恢復和生態與環境改善。強化預防監督,保護好治理成果和林草水土資源;依法制止人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
8.6 強化水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
在加大排污口治理的同時,還應加強水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切實履行節能減排方案,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建立水資源補償制度,使武烈河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1]張義文,張賽.承德水資源保護補償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1):55-58.
[2]陳富國.雙峰寺水庫工程建設的必要性[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2,(2):91-92.
[3]管華,孫志琢.承德市武烈河納污能力及限制排污總量分析[J].河北水利,2008,(8):38-39.
[4]李麗,張麗莉.承德市水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J].地下水,2010,(11):156-157.
[5]高玉鼎.承德市灤河流域需水預測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研究[J].西北水利,2012,(2):6-9,13.水等薄弱環節,在組織、規劃、基礎管理、優化配置、水權、水價、節水制度和用水效率等方面采取系統改革措施,實現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當前,應重點深化水務一體化改革,盡快實現主城區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等各類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管理和調度,逐步解決因體制不順而導致的用水糾紛和收費難問題。
TV213.4;TV68
B
1004-7328(2014)04-0007-04
10.3969/j.issn.1004-7328.2014.04.003
2014-01-15
蘇秀峰(197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