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力坤·馬合木提
(昌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新疆昌吉831100)
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性、保護水資源質量、恰當開發水資源,我國于2002年出臺并落實了“中國水功能區劃”,其主要的實施目的是要對國內江河湖泊水資源的性能進行科學恰當的劃分,指出每種水體的服務性能以及該水體保護工作的實施目標。慣徹落實“中國水功能區劃”,可以限制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行為,著重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相關的資源保護策略,在實現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從而使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實現協調發展[1]。
未來我國開展水資源保護的相關工作將會以水資源功能區域為大前提,關鍵性的工作任務主要有兩點:①促使人們積極承擔自身的水資源功能區域保護的相關工作;②確保人們擁有合理有效地開發使用水資源的權利。
探究水資源功能區域保護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即是功能區域水資源質量超標問題,雖然在現今經濟蓬勃發展的社會造成水資源質量超標的因素有很多,可經過研究發現導致水資源質量超標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現代人一味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而放棄自然資源,而且這些現象一般都是由少數人所造成的,影響了周邊人合理開發使用水資源的權利,因此開展水資源功能區域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對該少數人群的不合理行為給予一定程度的處罰,從而確保大多數人群的權利以及經濟利益[2]。主張由過度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人員來接受相關水質污染責任,其中也包括水質污染所導致的經濟損失,而且要對污染源周邊的人們給予相關的經濟補償,這樣的經濟補償策略,不僅能夠讓少部分人群承受保護水資源的時代任務,而且還能夠使得大多數受到水資源污染的人群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確保他們有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權利。根據經濟學的相關規定,人們的價值觀影響作用著其自身的日常生活行為,是人們行為舉止的準則。因為水資源質量受到污染是人們注重經濟利益忽視自然環境的具體體現,人們能夠無償或者是給予少許的費用就能夠擁有使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權利,但它所帶來的結果是人們無限度的實施開發利用,從而產生水資源短缺、水質超標等一連串問題。而且不公平的水資源分配問題在我國各省市、各地區頻繁發生,人們的利益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社會穩定發展、國家繁榮富強。所以,經濟學家認為,所謂的水資源超標問題即是水資源能否公平分配的問題,問題的主要依據是外部環境不經濟性,從而使社會市場經濟不能夠得到平衡發展。除此以外,全面實施水資源保護的經濟補償策略,能夠從本質上促使人們積極參與水資源保護工作,而且還能夠讓人們進行實時的相互監督工作。
由此看來,不管是針對水資源保護工作的職能與目標,還是水資源超標問題的根本源頭,要實現高效的水資源保護工作,制定落實水資源保護的經濟補償策略顯得尤其關鍵。特別是伴隨著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制度不斷完善的步伐,水資源價值性能不斷得到當代人的關注,在實際的水資源保護工作中引入相關的經濟補償策略顯得日益重要,其所產生的作用必會日益顯著。
管理策略能夠得到合理有效地實施的基本前提是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技術支持系統,水資源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其所聯系的范圍較大,實際運行的原理繁雜,采用定量明確水資源超標率、確定由于水資源質量超標而導致的經濟損失等相關問題較難完成的,顯然這也是當今社會在水資源保護領域需求快速解決但又未能得到合理有效解決的關鍵性技術問題。
將水資源功能區域進行具體的劃分,能夠將水資源質量保護工作的目標具體應用到詳細的水資源功能區,因此,現階段所實施的水資源質量保護工作應當以水功能區為工作中心,一方面要將當前的水資源質量狀況與既定的工作目標進行比較分析,清晰顯示現階段功能區域水資源質量的具體狀況,而另一方面應當確定導致功能區域水資源質量超標的貢獻率。由于考慮到水資源基本特征,水資源所形成的是一個較大的封閉系統,在特定的水域范圍內水資源質量與水體上下游人們的日常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水資源保護工作應當將水體流域作為工作系統、將水體流域的相關功能區作為工作實施的基本單元,對水體流域的水質量進行測定分析,探究在功能區域內影響水資源質量的相關因素。而且還要運用高科技的技術工具,利用圖本并茂的工作方式,不僅能夠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功能區域水體質量的基本狀況,而且還能夠顯示出具體區域水資源質量超標的貢獻率,主要包括功能區域水體污染物質的種類以及相關貢獻率,從而從定量的角度反映功能區域水資源質量超標的產生前提[3]。
經過一連串的監控、管理、評估工作,雖然可以較清晰地反映功能區域水資源質量的基本狀況、貢獻率,可是因為影響水資源質量的因素較多,其中主要包括工業生產污染、生活污染、農業化肥污染等,那么應當如何明確經濟補償標準,這不單是一項技術性難題,而且還是關乎人們經濟利益的社會性問題。新型技術的推行、政策的改革、社會革新不單單要考慮承上啟下的關系,而且還要考慮其發展的可行性、對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絕不可以只考慮未來社會的發展而讓現行的經濟補償標準與實際的經濟需求相差較大,也絕不可以為了保持當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發展前景。因此,經濟補償標準的制定要考慮實際功能區域水資源影響情況、我國水資源保護技術、水資源保護工作的目標,剖析水資源污染源頭的控制能力、預防意識以及預防設施等,全面探究不同污染源的經濟補償標準以及補償方式。與此同時,還應當考慮到我國國土涉及的范圍大、具體水資源污染問題以及各個地域經濟發展狀況不一,首先在全國的范圍內提出水資源保護經濟補償的基本標準,再根據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特征,將兩者進行有效地融合,構建一連串規范化的地域經濟補償標準。
現階段,我國水資源保護工作已經逐漸加大實施力度,在各個區域已建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因此水資源保護經濟補償機制的實際運作也應當以水體流域為工作中心,聯合水體流域范圍內的流域管理機構,共同進行監督管理、測試評估的水資源保護工作,經濟補償機制的實際運作過程還應當考慮社會性質,應當加強工作實施,極大限度地讓全社會響應工作,運用征求社會建議、社會大眾參與決策等各種模式,經濟補償制度的制定落實應當將利益受損方作為工作實施的條件、以改善水資源質量為工作實施的基礎,從本質上完成造福社會大眾的經濟任務。
因此,只有依據我國水資源質量的實際污染情況,考慮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技術準備、設施設備,結合相關的規劃及條例,制定滿足社會大眾需求的經濟補償對策,方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水資源污染問題,保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協調發展的時代任務。
[1]閆彥.建立和完善水資源補償機制[J].浙江經濟,2006(04):46-47.
[2]曾文革,付良鵬.西部地區水資源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探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6):133-137.
[3]李寶萍,張增安,韓建偉,宋曉光.泰安大河水庫水資源補償方案選擇[J].人民黃河,2007(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