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生應具有廣泛多樣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內課外自讀五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既明確了高中生的課外閱讀要求,同時還提出了高中課外閱讀的目標。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們對閱讀教學進行改革。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的同時還必須積極探究,不斷改革創新閱讀教學方法。
方法不是萬能的,沒有方法是萬萬不能的。
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主要的形式,它有益于視野的開拓,智力的發育,素質的提升。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近幾年來,我們開設了專門的閱讀課,對閱讀教學進行了大膽地嘗試和實踐,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興趣,學生的閱讀就沒有內驅力,沒有內驅力的被動閱讀是無論如何是不會有好的效果,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提高學生的內驅力是我們要著力研究的。有了興趣,再慢慢培養持久力,提高閱讀能力。
首先,我們讓榜樣的作用充分體現。
陶行知先生說:“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其實我們都知道,言傳不如身教。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有興趣閱讀的人。老師的興趣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當學生對老師喜歡的書產生好奇心理時,教學契機就產生了。教師可以順水推舟,向學生介紹自己的閱讀。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把自己閱讀作品的精華部分向學生介紹一下,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心得,這種做法是可以抓學生的興趣點的。
其次,還可通環境來激發學生閱讀。一言一行都是教育,一草一木都可作為手段,班級中的板報、墻報、讀書角、標語、班訓、演講會……把學生置身于愛閱讀能閱讀的環境中,他自然會有閱讀的興趣。
再次,通過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時事演講、人物評論、佳作欣賞、讀書競賽、一日要聞、專題辯論……,活動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搞,相信學生的智慧,相信活動的力量,如果活動中有老師參與,那效果會更好。有段時間班上學生掀起“周國平熱”,我自己也找來周國平的作品,邊讀邊和學生交流,一下了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并且有了共同話題,還產生了激烈的討論,就連一向不愛讀書的同學也加入了讀書熱潮,濃郁的讀書氣氛很快就形成了。我還曾組織學生看中央10套的《百家講壇》,勾起學生對有關書籍閱讀的欲望,收效甚佳,有的學生還寫了評論。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對學生習慣的培養,有一詞用得非常好——養成。
1.集腋成裘,利用零碎時間
在曾經做過的課外閱讀調查問卷中,很多學生反映沒有閱讀是因為學習任務繁重造成時間太少,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也存在著另外一個普遍的現象:一旦學生做完了教師“規定”的筆頭作業,就覺得無所事事了。這時,如果能夠把零碎的時間用來閱讀,該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學會隨時翻閱,一旦形成習慣,將受益無窮。
2.圈點勾劃,不動筆墨不讀書
學生讀書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在于積累,積累思想,積累事實,積累語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求他們或勾劃、或批注、或提綱、或摘錄、或寫讀后感,還可專題討論,定期交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長久以后,不僅學生的閱讀感知力、鑒賞力能夠得到訓練,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必然有所提升。
3.讀說結合,綜合運用效果好
有一個實驗數據是這樣描述的:學生聽會的內容只能記住一半,讓學生教會別的同學,可以掌握80%。因而,和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就顯得很有必要。交流的主體要豐富,既可師生交流,也可生生交流;交流的方式要多樣,可以借助課前演講,也可以開設專題講座,還可以安排專門的交流課,更要鼓勵學生利用閑聊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我一直堅持課前五分鐘讓一位同學介紹一篇他最近閱讀的(或是他喜愛的)文章,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各抒己見,這不僅能培養認真細致的讀書習慣,還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給科學的閱讀方法
搞好課外閱讀,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可以采用以下的幾種方法: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在信息量爆炸的年代,學生進行簡略的閱讀相當必要。要指導學生學會略讀的方法,可以指導他們先讀序與跋,再讀目錄與章回標題,再確立目標進行瀏覽,必要的地方再細細品味,學生的課外閱讀主要是略讀,精讀的內容老師肯定要精細化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將略讀和精讀相結合,長期積累,就能讀有所得。
2.摘錄與隨感相結合
在學生所有閱讀內容中,很多人最感興趣的是情節,其他的內容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時,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可摘錄、可背誦、可仿寫、可化用,要讓學生真正有所得。特別是閱讀完名著之后,要思收獲、談體會,發表見解和主張。要做好這一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寫讀后感。
3.個體閱讀與交流討論相結合
《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生閱讀后所獲得的心得如果不能與其他人交流,那他的收獲將大打折扣,與別人交流,可以去蕪存精,去偽存真。
總而言之,高中生的課外閱讀是一種個性很突出的行為活動,但中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他們正處在為個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基礎的階段,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傳授他們閱讀的方法,養成他們閱讀的習慣,語文老師義不容辭;讓我們的學生揚帆書海,讓我們學生的每一寸肌膚,每一根頭發,呼吸的每一縷空氣都充滿文字的芳香,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 楊伯峻. 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 中華書局,2006.12.159.
[3] 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科學教育出版社,2005.09.134.
[4] 喬桂英. 閱讀方法指導學[M]. 中國書籍出版社,2007.57.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