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藝
摘 要: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做了獨特的解釋;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最大特點是其語言風格通俗化;而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是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里的精髓思想。
關鍵詞:毛澤東;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A8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031-02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必然出現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一、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做了獨特解釋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呢?目前學界對此還沒有一致的口徑。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并能將其應用于實踐”。有的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與大眾文化結合起來,同時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形成適應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具有時代特點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概念的理解,在延安時期的整風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都是向工農兵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后來力薦艾思奇的《大眾哲學》。1942年2月,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他指出:“現在許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了,這很好。但是‘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如果是不但口頭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實行大眾化的人,那就要實地跟老百姓去學,否則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眾化的人,連三句老百姓的話都講不來,可見他就沒有下過決心跟老百姓學,實在他的意思仍是小眾化”。沒過多久,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再次提出:“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
可見,毛澤東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徹底”,反對“小眾化”,大眾化要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去學”、和工農兵等群眾“打成一片”。
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繼續前進,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如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樣,形成了“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三大理論時代結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理論。
毛澤東同志最先舉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大旗,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早年毛澤東就創辦了《湘江評論》來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毛澤東思想是與馬列主義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結晶,是在對陳獨秀等右傾錯誤的撥亂反正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成立的,因此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以陳獨秀為首的共產黨走的是一條偏重工農運動的革命道路,根本就不重視自身的軍隊建設,最終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實行了反革命統治,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這慘痛的教訓才使我黨意識到建立軍隊進行武裝斗爭以及暴力奪取政權的重要性。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強調革命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敵人統治相對薄弱的農村,這樣便于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因此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提出應當發動武力占據農村,建立政權,然后開展土地革命,并不斷向外擴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黨開辟了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隨后幾年全國又陸續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
隨著農村革命形式的發展和紅軍隊伍的擴大,毛澤東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最終,“由于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正確指引,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勝利”。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后,中國面臨著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任務。對于中國為什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革命的終極前途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沒有疑問的”。關于如何把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成社會主義社會,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并沒有照搬馬列經典和蘇聯模式,而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由此開啟了我過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
1953年,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正式提出。這條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完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正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努力下,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成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三、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最大特點是其語言風格通俗化
毛澤東在倡導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十分反對形式主義、本本主義和玄奧化,非常重視把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具體化。他本人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杰出代表,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善于利用人民群眾的通俗語言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原理和觀點。這在他的經典文本里俯首皆是。
列寧說:“不把我們的學說變成干巴巴的教條,不是光靠書本來教這種學說,而是還靠無產階級的這些最不開化和最不開展的階層參加日常生活中的斗爭。”如何做到不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是“干巴巴的教條”,就必須注重語言的藝術性。為了能讓中國的普通百姓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特別注意將馬克思主義加以提煉、概括,甚至壓縮成一兩句話,成為警句。
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論斷,這個表達就非常形象。1927年9月20日,當談到國民黨的力量對比時,毛澤東說:“今天的蔣介石好比一個大水缸,我們就像一顆小石頭,敵大我小,但是只要我們團結緊,打仗勇,總有一天我們這顆小石頭一定會打爛蔣介石的那口大水缸。”
1928年初秋,毛澤東集中紅四軍官兵講革命根據地的問題,他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革命要有根據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是老走著,老站著,定然不會持久,腿走酸了,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再繼續戰斗,擴大發展,走向最后勝利。”為了說明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毛澤東用“屁股”做比喻,真是風趣而幽默。
1930年針對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毛澤東提出了鼓舞人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寫了《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其中在批評主觀主義時說:“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有一副對子,是替這種人畫像的,那對子說:‘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里稱冗長空洞的文章為“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
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再如毛澤東提出的“糖衣炮彈”等等,通俗易懂,且說理清楚等,很符合大眾的話語方式。運用民族的、大眾的、通俗的語言將這些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非常淺顯直白的表達出來,無形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毛澤東憑借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厚造詣,對中國語言的嫻熟運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道路上,充分發揮他的語言優勢,高度概括、巧用比喻、運用群眾語言、活用成語、典故、警句,這些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都起了非常重大地作用。毛澤東的大眾化、通俗化的樸實文風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四、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是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內核
1.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基本態度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同樣適用。隨著中國國情的不斷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我黨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尋求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的理論方法;同樣,對那些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的理論方法,我黨也要“實事求是”去探索有效的途徑去宣傳教育從而實現大眾化。因此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中都始終遵循“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不僅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更是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毛澤東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后來他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兩種思想在他的腦海激烈的碰撞,他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學說揉和到一起,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是這樣解釋“實事求是”的,“‘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進而讓它演變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命題并將其確立為我黨的思想路線。
正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使我黨立足中國國情,不斷探尋民族解放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在此進程中,也有過挫折,但我黨一直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失敗中總結教訓,重新探索,找尋規律,指導我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最終實現了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國,過渡到社會主義。
2.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我們進行革命斗爭,奪取革命勝利的指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奪取中國革命事業勝利,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力量。而要奪取革命勝利,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群眾頭腦。毛澤東經常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中,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從群眾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思想體系”,所以毛澤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走的就是“群眾路線”。毛澤東說過:“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對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它是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得來的,只有重新回到人民群眾的“懷抱”,在實踐中檢驗并發展,才能在革命和建設中起到指導作用。實踐證明,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這一根本方法是正確的,通過這一根本方法我黨很好的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總之,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容博大精深,成果和經驗非常豐富,本文只是做一些初步探討。研究這些,對于我們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十分有益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6.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4]列寧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6]王聯斌。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