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斌
摘 要: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公德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時期,傳統道德與現代社會的不適應日趨明顯,道德失范的現象層出不窮。面對如此社會現狀,學者們從各個角度著手,探究根源以期找到公德缺失的真正原因。基于現有研究,概括總結了社會公德缺失的多種原因,并提出了以現代化為范式和從人學的角度分析社會公德缺失原因的新思路。
關鍵詞:社會公德;私德;現代化;人學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040-02
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公共生活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的優良道德積累而形成的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1]。亦可稱之為列寧所說的“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2]。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更加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保持社會穩定的作用愈加明顯,已經成為體現公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社會公德體現的是社會公共生活正常運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反映的是為社會公民所需要和公認的公共生活規則。然而,當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一路凱歌高調前進的同時,我們發現,我們的社會公德建設似乎并不樂觀,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層出不窮。社會公德的嚴重缺失,不僅傷害了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也影響了我們的國際形象。
造成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理論界也展開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研究。
其一,從社會轉型的客觀變化著手,認為我國正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史變遷,由此引起了道德層面的失范。
道德失范在本質上可以依據引發因素的不同分為社會發展式道德失范和社會失控式道德失范。社會發展式道德失范是在社會轉型而引發的相應在道德領域的現代化過程中的陣痛現象,在一定時期內表現出社會道德的混亂,同時也可以看作是道德發展的契機。我國現階段出現的社會公德缺失在本質上屬于社會發展式道德失范。該觀點認為我國正面臨著在社會結構方面從封閉的農業社會向開放的工業社會,在經濟體制方面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當中,道德作為上層建筑,該領域的變革也是歷史必然。傳統道德遭遇現代化的顛覆和解構,體現在社會生活領域,就是社會公德的缺失。同時,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又區別西方的現代化進程,最明顯的一點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實行的是趕超戰略和超越式發展,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發達國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走過的路程,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似乎時間和空間都被壓縮了”。社會進程的壓縮與快速發展,使社會規范難以定型化,加之社會制度供給不足與法制不健全,最終導致了今天社會公德的嚴重缺失。
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立足于我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區別,從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比較中尋找當今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點是家國一體,中國倫理精神的根基是家族本位,血緣關系構成中國倫理關系的范型。這種家族本位的倫理文化使人的倫理意向局限于家族之內,其直接后果是傳統文化中公德意識的缺失。近代以來,我國傳統倫理這種“重私德,輕公德”的弊端,一直成為人們批判的焦點。然而,多年來,這種狀況似乎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盡管近年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傳統血緣宗法式的社會結構已經改變,但傳統倫理仍然以巨大的歷史慣性,存在于人們的靈魂深處,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典型表現就是“公共生活的私人化傾向”。這些都對現代社會公德精神的培育形成了巨大阻力,也是導致現代社會公德領域種種問題的重要根源。除了從文化層面探討社會公德缺失現象,很多學者還認為傳統的熟人社會轉變為現代陌生人社會也是造成社會公德缺失的重要原因。熟人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3]。熟人社會具有較強的道德約束力,熟人關系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道德調節機制。在熟人范圍內,為人處世講究規則,特別注重自己在熟人中的形象,因此人能很好地自覺控制道德風險。現代社會主要是陌生人的社會,人們走出熟人關系,進入到公共空間。人與人的關系不僅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質不再是熟人的認可,而是與陌生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公正等原則。然而,個人的道德轉換是緩慢的一個過程,人們缺乏對作為社會主體成員的自我認知,缺乏對公共生活的義務觀念,社會公德的缺失自然不可避免。傳統社會的私德主要依靠“情”的力量,但血緣或情緣關系的相對穩定性又使人們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責任,形成自然的義務感。公德更多地涉及自我與陌生的他者的倫理關系,主要借助的是人的理性反思及外在力量的約束。這就意味著,公德的形成,一方面需要人的理性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外在機制的完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陌生人的世界,卻沒有同時帶來與這個世界相適應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的建設需要我們自己去完成。
其二,立足現實角度,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等方面尋找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
有學者認為,國家在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公德制度建設方面的不到位是造成社會公德缺失的重要原因。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國教育存在重知識、輕道德,重理論、輕實踐的偏向,道德教育演變成道德知識的教育,忽視了道德人格和道德能力的培養。公德教育形式化、簡單化、教條化的“大道理”與生動的“生活”缺乏聯系,公德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我們德育傳統中注重高層道德體系的建設,即過多強調先進性、理想性的道德,對普適性、公共性的道德并未給予應有重視,也是導致公德教育實效性低下的原因。同時,他們認為,社會公德的缺失與國家社會公德制度建設的軟弱也有很大關系。在公民尚未將社會公德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格,外化為道德習慣時,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識,很大程度上需要一種強有力的外在約束,即道德“他律”。道德“他律”的形式有很多,社會輿論和制度規范是其中重要的兩種形式。然而,當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公然踐踏社會公德時,社會輿論甚至社會制度對這些現象的懲戒作用似乎十分有限。
也有學者從社會角度解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認為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我國缺乏公平正義的社會大環境,導致公德建設在價值層面缺乏根基。在社會發展多元化的今天,新舊道德規范發生沖突,人們的個體功利價值取向相對突出,群體利他取向受到歧視,正義認知與正義行為嚴重脫節,造成人們心中正義感的缺失。甚至社會經常出現失德受益、守德受損的局面,使得社會正義的貫徹失去了強有力的內動力,最終導致社會公德在價值層面失效。
社會公民自身也是導致社會公德缺失的因素之一。由于傳統社會特殊的社會結構,人們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只重私德而沒有公德概念。傳統在個人身上形成巨大的歷史慣性,加之國家忽視對公民社會公德的培養,導致社會公民普遍缺乏公德意識。更深層次,由于社會機制的不完善,法律的不健全,導致公民缺乏規則意識,這些對于社會公德的建設都形成了阻礙。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學者用“道德滑坡論”、新興技術特別是網絡文化的發展、社會控制體系的弱化、信仰的缺失等角度分析社會公德缺失現象,不一而足。
學者們對于社會公德領域始終保持關注,并且分別從歷史、現實等角度尋找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可以說,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理論對于現實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我們發現,不同的學者總是從各自的視角尋找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而筆者認為,造成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許學者們也不否定這一點,但過去的研究似乎并沒有找到一個成熟的范式解釋數百年來我們的社會結構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當今社會公德缺失的內在聯系。“現代化”這一嶄新的史學詞匯作為歷史研究的范式,因我國正在全面展開的現代化建設,而越來越被史學界和社會所接受;同時,作為一種客觀的歷史現實,“現代化”本質上體現的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以“現代化”為范式,研究我國數百年來社會結構發生的客觀變化并以“現代化”為背景,對當代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現象做出分析,我們的研究才是“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研究。不僅如此,學者們注意到造成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除了國家、社會的責任,公民公德意識的匱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學者們對于公民公德意識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社會歷史與人的意識相互作用”的角度,缺乏從人的主體性層面解釋社會歷史的變化與個體公德意識確立之間的關系。公民公德意識的最終確立必須落實到每個人的自律自覺。沒有對人自身發展規律的充分了解,對于公民公德意識的研究便不可能最終落到實處。社會正處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同樣也經歷著現代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主體性是否發生了變化,其變化對于公德意識的產生與覺醒又是否有關。從人學的角度解讀這一系列問題,似乎為社會公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
[2]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