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是社會、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共同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理論強調的主要內容是以人為本,科學定位,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質量要求。近年來,LG大學在逐步完善本科教學體系過程中,不斷改革創新,探索切合自身辦學定位、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大類招生后期分流、跨專業修讀第二專業學位、實施卓越工程師、拔尖創新人才、中外合作辦學等新模式。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
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能。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決定于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觀念、人才培養制度和人才培養實踐活動不同,它具有可操作性、過程性、動態性、穩定性和范式性。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的個人發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必須把多樣化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
1 人才培養多樣化的內涵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對于“人才培養模式”這個概念我國很多學者都對其下過定義。1998年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遠清同志曾對這一概念作出過闡述,他認為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在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一書中,他認為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概括起來,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人才過程的方向和路徑選擇。依據學校、專業、地區、行業背景等都應采取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如學術型、復合型、應用型、拔尖創新型,培養的模式都應該多樣化。
2 人才培養多樣化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是國家的要求。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需要多樣化多層次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中也明確提出“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多類型、多層次、多規格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是高等教育自身的要求。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以培養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專業教育的多樣化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另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也必然要求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未來發展目標不同,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多樣化。
2.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決定了其更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1)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支重要力量,承擔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任務,大眾化階段走進高校大門的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發展水平,求學意愿和態度以及價值取向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此,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對社會需求變化所做出的積極應答。
(2)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具有規模大、人數多、辦學層次多等特點,往往既招收重點批次的學生,又招收獨立學院或中外合作辦學的三批次學生,既開展本科教育,又開展專科高職教育;同時,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具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特點,而不同學科之間有著不同的教學特點;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屬于教學型大學,或向教學科研型過渡;這都決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多樣化。
(3)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地方管理”、“辦在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特點,而重慶市目前正處于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人才,這也決定了重慶的地方本科院校須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3 LG大學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策略
1.健全協同培養機制,努力讓學生更加接近社會需求,特別是讓工科學生接近工程。按照“政府推動、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的原則,分行業、分類型、分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卓越工程師、卓越教師、卓越醫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文化藝術人才等教育培養計劃。以提高實踐創新能力為重點,推動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多方聯手,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共同促進學生就業創業。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構建寓研于教的培養模式。把科研成果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作為科研工作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促進科研與教學的融合,促進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促進科研基地與教學基地的融合,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等向本專科學生開放。支持本專科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早進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工程、社會實踐中培養人才。
3.深化學分制改革。推進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教學管理改革,學生可以有條件地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與就業志向,進行專業與專業方向的自主選擇,支持學有余力的學生跨專業修讀課程、輔修第二專業或修讀第二學位。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注冊和畢業制度,允許學生在彈性學制規定的年限內,適當延長或縮短學習期限。
4.重視培養國際化人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經驗,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著力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鼓勵高校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專業開設雙語課程并逐步增加數量。高等教育要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和技術技能人才輸出的需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設立大學生境外學習政府資助項目,鼓勵和支持高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赴國外知名大學修學、訪學,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在校生比例。實行本科“4+0”培養模式和“2+1+1”雙學位培養模式,碩士研究生“3+0”培養模式,游學培養模式等。
5.探索多元化教學管理模式,制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激勵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探索性工作。實施“大學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資助計劃”,以團隊和項目形式對學生進行資助和培養,鼓勵學生勵跨專業、跨年級、跨院系聯合申報,每年重點資助5-7個團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鉆研科學技術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6.推進按大類招生后期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行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給學生有更多選擇和調整的機會,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從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對口教育向學科交叉與綜合背景下、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轉變。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構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寬泛的知識基礎,能夠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體,構建學生應用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實際能力,彰顯個性和創新能力。
7.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實行在企業實習、實訓、進行畢業設計等聯合培養學生的培養模式,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優秀工程師。深入實施并進一步探索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3+1”、“2+2”、“3+2”等培養模式。
8.實施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和創業教育。支持一批優秀學生開展跨學科的創新性實驗、實習、實訓,并使其盡早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提高學生應用性實踐創新能力,培育創新精神。統籌規劃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完善集課程平臺、訓練平臺、競賽平臺和管理平臺等多位一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積極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和受益面。
9.以上都是LG大學在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所做的一些創新與改革,目前已經初見成效。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部分專業已經達到100%的就業率。用人單位反映,LG大學畢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強,知識基礎寬泛深厚,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這些都離不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以地方本科院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研究分析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模式,地方院校所培養的人才直接影響到地方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高等教育進入了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新階段,需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人才是我們永恒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海峰,趙銳.關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改革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
[2]劉獻君,吳洪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涵、制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
[3]張德江.適應市場需求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J].《中國高等教育》,2002
[4]湯智,陳煜.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社會學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5
作者簡介
劉麗偉(1979-),女,遼寧人,碩士,助理研究員,重慶理工大學工作,發表論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