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
摘 要:通過《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和問題的分析,對“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與力學及其它結構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討。提出該課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并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力學;梁板結構;單層廠房;高層結構
1 目前教學現狀、存在問題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土木工程專業有相當一部分的必修課,已經轉變為選修課或者消減學時,而《混凝土結構設計》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混凝土結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設計知識、初步接觸設計工作的媒介,在學生的專業培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這門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鋼混混凝土梁板結構、單層廠房及高層結構的設計,特點是內容瑣碎、復雜,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同時實踐性強,需要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教學計劃中的教學任務,對于初次接觸這些知識的學生來說,無法完全跟上教學節奏、理解教學內容。
目前教學現狀是從構件的受力性能與分析計算,再到整體結構的設計。此法在精英式教學體系是沒有問題的,再加上以前結構類型與體系相對簡單,基本采用手算,隨著高校的發展,結構型式及體系的復雜化,加上計算機的應用,使工程師把重點放在了結構合理性上------即整體上。而此教學方法,強調局部弱化整體,結果是學生擅長于解決一些明確的和確定的問題,往往不能分析一個整體結構及一系列的復雜問題。再加上力學知識的缺乏,使學生收到的效果并不好。
2 如何對現有的教學進行改革
課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大綱、教材及教學方法。
大綱決定了教學內容,是改革的核心。作者認為大綱需加入人文素質、結構概念設計和平法設計與施工規則的要求。
教材是大綱的體現,也是重點,現有教材不僅編排體系雷同,缺乏特色。作者認為應以介紹整體結構開始,以問題的方式引入,集中于材料性能、荷載的傳遞和分體系的介紹,分解出關鍵構件,再講解構件的受力性能及分析,最后再結合工程實例、力學概念及實驗,引入構造要求,進一步介紹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法規則。
另一方面鋼筋混凝土結構教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規范的理解和應用,規范是工程設計的依據,作為未來的結構工程師,是必須要掌握和應用的。而目前國內的現狀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將面對不同的行業。行業不同,《規范》不同,目前國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有5本之多。因此在學時縮短的前提下,如果解決好基本理論與《規范》的關系,是課程組研究的重點之一。再加上目前很多教材跟不上規范的更新,以及很多教材的錯誤,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現行規范進行講解,并引導學生去學習規范、應用規范,為將來成為合格的工程師打下基礎。
該課程具有實驗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內容文字敘述多,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往往覺得很難,做題難以入手,而很多教材連例題都沒有。為此可以編寫一些習題集,習題集不僅要覆蓋全部教學內容,而且給出標準的解題步驟和參考答案,為學生鞏固學習內容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學時縮短、信息量擴大的形勢下,必須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才能達到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本人認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尤其應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培養。為提高教學效益,在教學手段上,我們倡導以媒體教學為主、板書為輔。另外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和實際工程聯系起來,例如在講到混凝土構件時,應結合教室內的梁板、柱構件進行講解;在講到廠房結構的組成時,因為內容較多,即使課堂上仔細講解,學生還是難以理解,我們曾把學生帶到學校的結構試驗大廳內進行現場講解,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課堂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道工程實地講解,通俗易懂,使學生有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對周邊環境建筑的觀察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教學時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進而識別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最根本的內容就是案例的選取和使用,這也是案例教學區別其它方法的關鍵。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離開了案例,案例教學就無從淡起。作為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應具有真實性、典型性、規范性、啟發性、實用性。
3 總結
高校培養的重點是素質和能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隨著土木工程材料、新型結構、技術手段火計算理論和施工技術的不斷革新,傳統的專門化教學方式已不適合當前發展的需要。進行全面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培養適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卓越工程師。
改革的核心是大綱,重點是教材的改革,大綱需要加入人文素質、結構概念設計和平法設計與施工規則的要求。教材的變動較大,要做徹底的調整,適應新形式的需要,教學方法只需依據大綱和教材做相應的調整即可。
參考文獻
[1]任瑞,薛建陽。淺談青年教師如何上號混凝土結構課程[j].建筑結構,2008年9月
[2]高教信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輯[j].2011年1月18日
[3]謝安幫,高等教育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