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艾池
摘 要:四川省工業化、城鎮化持續加快,重化工發展階段特征明顯,電力能源需求旺盛,電力消費總量持續擴大。但是四川電力上游產品資源總量不足,尤其是煤炭資源少導致發電不足的現狀,嚴重影響到四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從中長期來看,四川今后一段時期內電力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電力上游產品供需缺口將不斷擴大,能源供需矛盾緊張可能會常態化。本文試從四川電力發展存在的困難分析入手,提出優化電力布局保障四川省電力長期可靠供應的建議。
關鍵詞:電力發展;電源布局;電力供應
電力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發展電力工業,對保障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過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四川電力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長期困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電力“瓶頸”制約得到緩解,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電力產量迅速增加,改變了持續多年的缺電局面。發電量由1990年的345.65億午瓦時(含重慶市)上升到2000年的556.37億千瓦時(不含重慶市),其中水電由1990年的148.54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369.05億千瓦時。在“十五”和以后的時期,四川電力發展面臨新的形勢:經濟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將給我國及四川省經濟與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民經濟新的變化趨勢將對電力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實施“跨越式”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電力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要保持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與問題。
1 四川省電力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
1.1 能源消費需求持續增長,保障供給壓力持續增大
四川省工業化、城鎮化持續加快,重化工發展階段特征明顯,能源需求旺盛、消費總量持續擴大,電力峰谷豐枯矛盾突出,保供壓力持續增大。四川能源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資源少,水電資源得天獨厚,受移民安置容量和生態環境約束越來越強,可再生能源資源進行大規模商業化開發制約因素多,短期內對傳統能源替代作用有限,煤炭資源僅約占全國的1% ,且產量受諸多制約難以滿足需求,煤炭供需由“自給自足”轉為“調煤入川”,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面臨透支資源環境容量、過早消耗發展潛力、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四川今后一段時期內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能源供需缺口將不斷擴大,中長期看能源供需矛盾緊張可能常態化。
1.2 電力供應“豐余枯缺”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四川省水電資源豐富,大部分水電站調節性能較差,豐枯期出力差異巨大,豐水期水電大發,省內市場難以消納;而枯水期水電出力又大幅下降,難以滿足省內用電需求,枯期電力缺額將逐年增加,水電比重大、煤炭資源缺乏的能源結構特點所帶來的電力供應“豐余枯缺”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預計2015年,四川豐水期有641?-437萬千瓦富余水電需要消納,枯水期電力缺額有766-1153萬千瓦需要補充。2020年,四川豐水期有562?-472萬千瓦富余水電需要消納,枯水期電力缺額有1058-1675萬千瓦需要補充。
1.3 電煤供應不足,火電枯期發電能力未能全部發揮
根據前述測算,四川省 “十二五”需要在目前已核準火電項目的基礎上再新建火電裝機1000萬千瓦。四川煤炭資源和產能不足,電煤供應緊張,受省內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安全整頓等因素影響,煤炭產能萎縮,煤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電煤可供資源嚴重不足,“十二五”末期省內可供電煤約4000萬噸,可支撐裝機約1500萬千瓦,新增火電裝機將大量依靠外省運煤,電煤供應受運輸、環保和經濟性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火電企業的電煤供應保障較為困難,電煤供應保障能力成為制約四川枯水期電力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火電枯期發電能力不能全部發揮,影響四川全年電力供應。
1.4 外送通道建設滯后影響川電外送
四川水電資源豐富,豐水期發電能力遠大于省內用電需求,受外送通道審批未完成的影響,電網外送通道建設滯后,導致四川豐水期富余水電外送受限,水電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也對火電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四川省內主要河流和水電集群外送通道輸電工程滯后,影響水電資源盡早開發、盡早轉化為經濟優勢。
1.5 電源與配套送出工程核準不同步,難以適應水電加快開發的需要
四川當前正處于水電加快開發階段,“十二五”將集中投產。在國家實行電源項目和配套送出工程分開核準的機制下,不能達到電源與配套送出工程同步核準,經常出現電源項目已核準,而送出工程還未取得“路條”的情況,導致送出工程難以按期核準開工。四川在建和即將開發的水電項目大多位于西部偏遠地區,送出線路距離較長,沿途分布有眾多的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點,需要辦理支持性文件種類繁雜,項目前期工作難度不斷加大,核準周期越來越長,將帶來部分輸變電工程不能及時開工,難以完全適應水電加快開發的需要。
2 優化電力布局保障四川省電力長期可靠供應的建議
2.1 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減少不合理電力需求
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強重點領域用能管理,加快實施工業節能改造和循環經濟重點工程,提高能源資源生產轉化效率,積極發展多能聯產聯供,改造現有供能和用能設備,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用能設備,不斷提高能效。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推動并完善豐枯峰谷電價和差別化電價制度,推廣高效節能用電設備和技術,合理配置無功補償裝置,加強無功管理,優化用電方式。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發展節能服務業務和行業,確?!笆濉蹦⒛茉聪M總量控制在26401萬噸標煤,全社會用電量控制在2800億千瓦時以內。
2.2 依托省外省內能源資源,優化電源建設布局
為保障四川省“十二五”及以后的電力長期可靠供應,尤其是保障四川枯水期電力供應,結合四川能源資源特點以及四川交通和電網建設等方面實際情況,可考慮采用以下方式優化電源建設布局:一是大力優先發展水電,加大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干流水電基地、7個水電集群、3個航電通道開發力度,加快建設水電基地,鼓勵建設龍頭水庫電站,力爭“十二五”末水電裝機達到7400萬千瓦。二是協調增加四川外送特高壓直流工程對應的巨型水電站平水期、枯水期留存電力電量到30%,“十二五”末增加枯期留存電力裝機約603萬千瓦。三是積極優化發展煤電,依托四川與省外鐵路運輸條件,利用省外來煤在四川適時建設一定容量的路口及坑口火電廠,利用省內煤氣資源新增大型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和天然氣發電電廠推動路口煤電基地、川南煤電基地、攀枝花煤電基地、川東煤電基地建設,力爭“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約600萬千瓦火電,保持水電和火電的合理電源結構。四是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等新能源發電,爭取“十二五”末建設投產225萬千瓦裝機。五是因地制宜發展天然氣發電,提高四川電網調峰能力,爭取新建投產70-140萬千瓦。
2.3 加快跨省區電網建設,利用省外電力調節余缺
加強四川與重慶、華中、華東、西北聯網規模,“十二五”期將四川與省外電力交換能力提高到1300萬千瓦(不包括向家壩-上海、溪洛渡左-浙西、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推進特高壓通道建設,增加四川與西北的“水火互濟”交換能力,進一步提高電力電量交換能力。開辟省級電力電量交換新通道,開展四川與西藏聯網工程建設研究工作。在滿足省內需求前提下加大省際電力電量交換,發揮電力錯峰、豐枯互濟、跨流域調節、互為備用等資源優化配置作用,減少事故備用、提高機組利用效率、增強抵御事故能力。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創造條件爭取“疆電入川”,提高四川省2015年以后電力保障能力,努力實現水火互補、豐枯互濟,促進四川水火電協調發展。
2.4 加強水電開發與電網建設的統籌協調
加強流域水電開發規劃,以科學的規劃指導電站建設,合理確定裝機容量,做到電源、電網協調經濟發展。針對水電項目核準前置性條件復雜、周期長且不確定性因素多的情況,科學調整和修改完善項目審核規定,完善項目核準辦法延長前置性文件的有效期限,減少、簡化、合并有關前置性批文,適當延長前置性批文的有限期限,加快辦理核準手續,增強項目核準周期的可預見性。針對當前電站送出工程需核準開工后才開始著手送出工程的審批立項及建設等工作,導致送出工程立項后的施工期相對緊張的情況,進一步加快50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的核準,優化電站送出工程的審批立項程序,與水電項目同步進行審批立項,確保電源項目和送出工程建設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