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君 陳澤冰 吳潔
摘 要:針對我國大部分醫院目前以“專家型”院長為主的問題,通過與歐美國家、日本的院長模式比較,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醫院院長模式。筆者認為大型醫院的院長實行“單肩挑”的專職化模式;中小型醫院暫時還需保留院長“雙肩挑”的模式。
關鍵詞:新世紀;中國特色;院長模式
據統計,我國目前醫院院長90%是專家型院長,他們大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管理教育。一項對全國21個省市的調查表明,96%的醫院管理人都認為需要相關培訓,卻僅有28%的醫院管理者接受過短期的專業崗位培訓,53%的醫院管理者所掌握的管理知識,來源于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1]。醫院院長的職業能力直接決定了醫院的運行績效,院長隊伍的素質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價值取向、發展方向和整體績效。因此,建設一支高水平、職業化的院長隊伍,對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至關重要。[2]
1 歐美國家醫院院長職業化情況
在美國,90%以上的醫院院長畢業于公共衛生、法律、商學和經濟學等專業,擁有大學本科學歷并獲得MBA(工商管理碩士)、MHA(醫院管理碩士)或MPA(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在英國,醫院院長基本上都是管理、經濟或法學專業畢業并通過培訓的專職管理人員,甚至各科室主任也必須有管理碩士學位或接受過管理專業培訓。對于改做管理專業的醫師,在其從事管理工作前,必須接受半年至3年的醫院管理的正規培訓。在澳大利亞,醫院院長被稱為CEO,是職業化的管理者。所有的院長都有MHA或MBA學位,他們當中大約有10%的人有醫學背景,一旦走上管理工作崗位,就專職從事管理工作,不再參與臨床醫療工作[3]。
2 日本醫院管理模式
日本采用直線式領導體制,日本《病院法》規定醫院的正副院長必須是醫師,除了致力于本專業的醫療、科研、教學外,負責醫院的全面管理工作,但院長都配有一名非醫師的行政副院長或稱“事務長”作為院長的助手。事務長一般是由學習經濟學和經營管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擔任[4]。院長和事務長兩支職業化管理隊伍在醫院管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事務長是一支完全職業化了的管理隊伍,原則上歸院長領導,但有自己獨立的管轄范圍,首先要對董事會負責,其次對院長負責;醫院院長采取任期制,每屆三年,可以連任兩屆,任職期滿后或從事原來的專業,或調任其他工作,或去別的醫院擔任院長。事務長不會再升為副院長、院長,只能安心當事務長,至多在民營醫院中到董事會任職,只有以從事管理為終生職業。
3 我國的醫院管理模式
目前,在我國的公立醫院中,主要采用以黨委和政府直接任命的“醫而優則仕”的醫院院長選拔、任用模式,即將“醫院院長”職位作為對具有較強臨床專業能力醫師的一種“獎賞”。通過這種途徑選拔的醫院院長雖然精通醫術,但是其中有很多人對醫院建設發展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不強,不愿放棄從事多年的臨床工作和“醫學專家”的“頭銜”[5]。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醫院所面臨的宏觀政治、經濟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醫院院長迫切需要借鑒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經驗來保證醫院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醫療服務。而現有的醫院院長“專業當醫生、業余當院長”的“雙肩挑”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醫院發展的需要[6]。
4 借鑒國外模式,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醫院院長模式
4.1 大型醫院的院長實行“單肩挑”的專職化模式
對中國未來的院長來說無論其是否是醫學或非醫學背景,必須是專職的,必須掌握現代醫院管理知識、思維和技巧。針對我國大中型醫院中大多數是醫療專家擔任院長的實際情況,首先必須進行大型醫院院長專職化轉變,從規定和制度上對院長的兼職現象進行限制,大型醫院院長必須以醫院管理為唯一職業,不準兼任臨床醫療工作。筆者認為我國的院長應該具有醫學背景,醫院院長應該走“醫學專業畢業—臨床工作—醫院管理工作—醫院管理專業培訓—職業院長”的道路。醫療專家型院長在多年的實踐中,不乏全身心投入管理的,他們對醫院熟悉,對醫療熟悉,也有寶貴的協調能力。對于新的管理團隊的形成,他們是融合劑和銜接點。但他們的缺陷在于對現代管理知識的陌生,對他們來說,最具操作性的辦法,莫過于借助外力提升內功,快速補充管理知識。目前可粗略借鑒日本的模式,可以先給院長們配備一個管理學的助手,助手可以以專業的知識給院長做出有建設性的提議。
4.2 中小型醫院的院長仍實行“雙肩挑”的傳統模式
臨床專家擔任院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是因為他們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等,在技術上有充分的說服力,加上由于醫院管理人才的匱乏,現階段對于中小型的醫院仍需“專家型”的院長擔當起重任。畢竟中小型醫院所面臨的各方面壓力遠不及三甲大型醫院,比如在醫院發展、管理、醫療工作等方面的布局與統籌,要求就不像大型醫院那么高。但從發展的角度看,中小型醫院將來也會有一套完善的醫院管理模式,尤其在院長的任用方面。
近年來,我國在醫院管理特別是院長專職化這個方面的仍未取得令人滿意的進展,當然是有很多因素導致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院長模式。
參考文獻
[1]王宇.專家型院長提升醫院管理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6(10):29-31.
[2]劉俊,王賢吉,彭穎,等.醫院院長職業化建設:國際經驗、國內現狀與政策建議 [J].中國衛生資源,2012,5,15(3):217.
[3]崔德行,馮占春.國外醫院院長職業化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5):59
[4]王梅,徐國桓,武立瑩.參與國際競爭加速醫院院長職業化進程[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544.
[5]王耀剛.職業化醫院院長能力體系構成要素探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9):621-624.
[6]洪求兵,縱兆輝.關于醫院管理隊伍實行職業化的思考[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6;13(4):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