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星
摘 要:20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貧困問題也逐漸深化。雖然,近年來,我國制定了多元的針對農村貧困問題的政策方針,加快了農村反貧困工作的進程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貧困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問題復雜等原因,農村貧困問題仍顯得突出與尖銳。農村貧困的代際傳遞是影響農村擺脫世代貧困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代際傳遞;農村貧困;社會公平
1 農村貧困的代際傳遞現象概述
貧困代際傳遞,指的是“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因素和條件,在一個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又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這樣一種惡性遺傳鏈;也指在一定的社區或階層范圍內,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因素和條件在代際之間延續,使后代重復前代的貧困境遇”。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受長期的農耕勞作傳統,相對封閉的社會網絡結構、社會發展優先發展工業等政策性因素等制約,農村與農業發展一直比較滯后,20世紀70年代末,全國的農村貧困范圍擴大,應經成為困擾社會整體發展的嚴峻問題。后經過改革開放與國家加大扶貧力度、方針政策也更加傾向于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等,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巨幅下降,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農村貧困群體內出現的貧困代際傳遞,父輩的貧困影響子代的發展,甚至繼承父代的貧困,貧困代際傳遞怪圈由此形成。
2 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成因分析
導致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因素很多,集中起來主要有個人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我們以這三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2.1 個人因素
貧困者的個人素質高低是影響其是否能夠擺脫貧困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的高低、勞動技能高低、貧困心理因素等都會引起貧困的代際傳遞。
個人因素中,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個人收入存在正相關聯系。一般來說,受過教育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比沒有接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偏低的勞動者收入要高。中國農村勞動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從事的職業一般都是高強度、低收入的體力勞動工作或者僅限于務農。文化程度偏低使農村勞動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不具備競爭優勢,也促使其易跌入貧困沼澤,也為貧困代際傳遞的形成埋下伏筆。其次,勞動者勞動技能的高低也是影響其收入的一個因素,由于針對農村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培訓不完善,也由于自身觀念滯后,個人勞動技能偏低,這些也不利于其收入的增加。
2.2 文化因素
文化貧困也是造成貧困代際傳遞的因素。文化貧困一般指的是個人、家庭、群體在教育水平、心理觀念、思維方式、行動趨勢等方面滯后于當下的社會發展所需。農村的文化貧困主要表現其的思想觀念上,長期的貧困使其逐漸安于天命、保持現狀。面對貧困,他們日益喪失了奮斗改變的斗志,不是窮則思變而是聽天由命,安于貧困。這種消極的思想傳遞給子代,使其增加了貧困代際傳遞的概率。其次,教育資源的貧困也是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教育資源貧困主要表現在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的匱乏。農村的教育質量不能與城市的等同,師資力量、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較之城市學校有著很大的差距。教育資源的貧困不利于農村兒童的教育發展,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機率大大降低,從而促使貧困代際傳遞的發生。
2.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子代的成長發展中的作用與影響是巨大的。家庭因素在貧困的代際傳遞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直接影響。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關系網、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思想觀念等。
在農村傳統貧困家庭中,貧困農戶僅僅依靠經營有限的土地,收入低下,有的貧困家庭連溫飽都不能保障,家庭的收入基本都用于農業生產與基本生活支出,使其子女在生活水平與受教育程度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失去了競爭優勢與機會。
其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子代的未來發展,父輩教育觀念的陳舊,安于現狀的思想會潛移默化到子代思想之中,消極觀念的代際傳遞也會引起子代繼承父輩的貧困;父輩的社會資源的強弱直接影響子代的發展。
在傳統的社會結構構成中,社會關系主要指的是以血緣、親緣與地緣聯系緊密結合形成的關系網絡。家庭社會關系“體現了一個家庭擁有社會資本的多少,它的強弱是家庭生產能力和經營戰略的基礎,也是他們克服土地、勞動力、資金短缺困難和獲得借貸等的基礎”。農村的貧困人口在社會資源方面是十分匱乏的,在大多數貧困農戶中,親戚鄰居生活狀況與之也大都相同,親屬網絡通常比較薄弱,很難通過這些社會資源給予自己有效的幫助。
3 農村代際貧困的負面影響
農村貧困代際的怪圈不僅影響農村的生活與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整體和諧與繁榮。
在社會發展方面,由于農村貧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整體偏低,貧困程度加深、農業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約,農業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化為人口壓力,阻礙了社會的整體發展;農村貧困人口中存在的貧困觀念與陋習不容易被打破,也不利于子代的發展與現代新技術、新觀念在農村的傳播。第二,由于長期的貧困狀況不能得到改善,一部分貧困人口的心理產生了仇視社會的心理,易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貧困代際的傳遞會造成社會分層與固化,也易形成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這是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不安定因素。第三,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應是農村貧困問題,尤其是偏遠、發展最為滯后的山區地帶,貧困農戶的收入頗低,甚至基本生活都很困難。這些問題都是我國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的阻礙因素。
在對個人的影響方面,貧困代際傳遞是子代不斷重復上演著父代的貧困,一些消極的貧困心理由此產生并固化。一部分貧困人口子女長期形成了消極、自卑、敏感的心理,失去了與貧困斗爭的勇氣,也有的因此產生敵視社會的心理,認為社會不公,因此報復社會。貧困對一個人的影響也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怎樣能從源頭上切斷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鏈條給整個社會提出了思考與考驗。
4 緩解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對策建議
切實解決好農村貧困問題,阻斷其代際傳遞的可能,這是建設全面小康與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例如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基礎醫療設施建設,提高科技、網絡通訊等建設水平,加大基礎農業建設扶持力度等,政府應首先從政策方面切實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發展權。
發展針對農村人口的職業技術教育也有利于其提高勞動技能,增加勞動收入。教育是使農村貧困人口子女擺脫父代貧困的重要因素,無論是高等教育或者是職業技術教育都能夠促進其向上流動,走出貧困。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也是使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世代貧困的重要因素。例如完善醫療救治制度、農村的養老保險等,都有利于消除農村貧困世代沿襲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瑾.破解中國貧困代際傳遞的路徑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8(1).
[2]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