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怡
地名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符號,在歷史變遷中,地名的產生與發展,往往帶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所在地獨有的文化內涵。一個簡單的地名可以體現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信息。馮驥才在《地名的意義》(2001)中寫道:“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第五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可見,地名的價值非同一般。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內研究歷史
我國地名的研究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早期地名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地名淵源的解釋及部分地名的沿革和命名原則的探討上。(韓光輝 1991)《中國地名學源流》(華林甫 1999)詳細描述了地名學從萌芽期的先秦時代到現代地名學確立的民國時期之間的發展歷程。東漢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記載四千多處各類地名,還對部分地名命名原由和名稱演變作了說明。魏晉南北朝出現的《水經注》記載地名達兩萬處左右,有語源解釋的達2,300多處。隋唐時期的《大唐西域記》出現地名譯名。如果以現代地名學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恐怕沒有完整的“地名學”概念。(華林甫 2013)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中國學者受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影響,開始以近代地名學方法進行地名研究,相關論著不斷涌現,成為中國歷史上地名學研究空前活躍的時期。葛綏成的《地名之研究》,金祖孟的《地名通論》和《地名學概說》,是我國最早以近代科學眼光來論述地名和地名學研究的有價值的文章,標志著中國近代地名學的新發展。(韓光輝 1995) 50年代末,我國進入地名標準化研究階段。1980~1985年開展首次地名普查工作。隨后,中國地名學會,中國地名學研究會,中國地名研究所相繼成立。,形成系統、權威的地名機構體系。中國地名研究所自1955年成立以來,取得了豐富的地名科研成績,如:建立地名技術標準制定科研體系,促進地名國家標準化快速發展;建立地名信息化建設科研體系。(《中國地名研究論文集》 2011)致力于地名學研究的專業學者不斷出現,如陳橋驛、譚其驤、呂叔湘、曾世英等。陳橋驛先生撰寫的《地名學及其發展》一書,進一步明確了地名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在學術界引起高度關注。華林甫稱該書“為中國的地名學史研究奠定了基礎”。(侯慧粦 2013)總體而言,國內地名學研究起步早,但發展較為緩慢,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1.2 國內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上可以檢索到我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有關地名研究的三百八十余篇文獻,涉及各省市,整理這些文獻可見,如今地名研究總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語言研究。具體以語音分析為主,語法結構分析為輔。語音包括音節構成,平仄特點以及方言音。縱觀各個地名研究文獻的研究結論,地名大致都以雙音節,三音節地名為主。方言音對各地地名的產生,變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語法結構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主謂式、偏正式,動賓式,聯合式,附加式。同時按照分類對象,又分為雙音節結構分析與多音節結構分析。部分研究文獻還分析地名的修辭。許丹荔《阜陽市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2013)賀義宏《六安地名的語言文化學研究》(2011)兩地的地名都用到用典,比喻,借代。趙新霞《欒川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2013)當地地名還涉及比擬,夸張等修辭手法。
2.地名命名方式分類。關于地名的命名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反映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名和反映歷史人文現象的地名,亦稱之為自然地名和文化地名。(宋長棟 1987)方式可分為兩大類:自然地名與文化地名。自然地名包括根據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動物、方位、排序、自然資源等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特色,產生獨具地域性的自然地名。人文地名包括根據姓氏、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祥瑞字、宗教信仰、建筑等。隋小真《山東省濰坊村名的語言文化考察》(2012)村名命名類型分為:自然地形地貌類村名、人文建筑環境類村名、姓氏類村名,動植物類村名、方位村名、數字類村名、顏色聲音類村名、祥瑞村名,紀念村名。
3.地名的文化內涵。地名作為一種專有名詞,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記錄著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特定的社會文化現象。其豐厚的文化內涵不言而喻。地名在研究區域內的環境變遷,歷史開發,民族融合、語源語系等課題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有些可稱為確鑿證據。(尹鈞科 2003)以往研究往往在當地文化對地名的影響與地名反映的當地文化兩者間取一分析。王曉潔《湖南省靖州縣地名研究》(2007)著重分析文化對地名的影響力。楊繼玉《信陽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2011)地名的文化分析內容包括地名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歷史文化遺跡、圖騰崇拜、傳統文化觀念等。
4.地名的演變。在歷史長河中,地名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伴隨朝代更迭,經濟發展,人口變遷,避諱,方言,語音訛誤等等因素都使得地名產生變化。張景艷《忻州市地名與人地關系實證研究》(2012)分析演變原因為時代變遷、現實生活的變化和共同審美心理三類。
5.地名規范化標準化:各地地名普遍存在重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名不副實等不規范現象,影響人們對地名的日常使用。因此地名規范化也是地名研究不可或缺的目的之一。地名標準化是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提出的命題,旨在研究一種方法,使各國之間的地名能盡快被識別和相互應用。我國國務院在1986年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中,對地名標準化提出了具體的原則要求。
研究方法是任何一個學科領域中的行為方式,是用來達到某種研究的目的與手段的總和。正確的研究方法是出研究成果的鑰匙。(楊光浴 劉保全 2012)在百度百科上對研究方法的定義為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各地地名研究的方法基本類似,體現為五大類:統計分析法、文獻考證法、歸納比較法、查閱地圖法和實地調查法。地名研究在根據當地地名信息條件的基礎上適當選取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分析。
2 國內研究存在的問題
地名學作為近代出現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由于本身的特殊性,,與地理學、語言學、歷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目前我國的地名研究雖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地名學,成就卓著,但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改善與思考的問題。
1.研究內容側重點:注重理論研究,沒有很好地將研究成果與實際應用,規范管理相結合,與服務大眾服務四個現代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在實用研究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黃芳 2008);注重縣級以上大城市地名的研究,對縣級及以下小地名的關注研究不夠,而小地名往往更具濃郁的地方色彩,更能反映區域歷史的文化特征;研究角度多以地理學,歷史學為主,語言,文化方面的研究還顯得比較薄弱。(趙新霞 2013)地名學研究大多側重于具體地名或地名群的研究,追溯地名語源,闡述含義成為主流,但理論性,總結性著作相對較少,沒有產生專門的、自成體系的地名學史著作。(華林甫 1999)在借鑒國際地名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缺少一套完整的關于地名的理論分析框架。(張燕 張偉 2013)
2.研究方法:基于上述研究內容的傾向,且局限于尚未完備的資料與數據,研究以定性分析法為主。依靠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定量分析法作為現代科學的特征,通過大量地名的數理分析,深刻精確地闡述地名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地名與數理統計,概率論等相結合促進地名學研究系統化、理論化、科學化是當今地名研究的新方法,將成為現代地名研究的主要方法。當代的相關研究已逐步采取此方法。
3.研究人員:華林甫在《中國地名學源流》提到,我國近代地名研究參與者多為地理學界學者,史學界學者參與較少。然而歷史學者熟悉古典文獻,從事這一領域存在自身優勢。所以鼓勵更多的史學界人士參與到地名研究當中。地名學研究者和地名工作者還應當主動和其他學科的科研工作者,開展合作研究,把他們引向地名研究領域。(王續琨 1999)
4.地名標準化問題:地名的叫法和書寫是否正確和統一,地名問題的處理是否恰當,不僅關系到國家主權,國際交往、民族團結,而且關系到交通、郵電、新聞、外交、測繪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使用。(仲春 1991)隨著地名國際標準化的推行,我國地名中重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以及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音不準(指譯名尚不穩定的)或用字不當等問題尚未全部解決。此外,關于地名的刊物,專著等依舊不夠豐富,阻礙地名學的深入發展。曾世英先生早在1982年的遼寧省地名學成立大會上指出除了成立組織,還應有刊物作為交流學術的論壇,,為數不多的已有地名刊物對地名工作的推動和提高,無疑起了良好作用。(曾世英 1982)總體而言,我國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現代地名學。
3 發展趨勢
地名涉及國家尊嚴、領土主權和民族團結,。因此研究地名和地名學,探其義,明其理,知其功,作用深遠。(諸亞平 2009)伴隨著地名研究的逐步深入與成熟,相關著作的涌現,更多專家學者參與其中。地名學作為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即應用性的新興學科,必將有蓬勃的發展。(石夫 1988)并為語言學,文化學,地理學,歷史學等方面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地名的國際標準化將繼續發展,推動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理清邊境地帶有爭議地名工作的進一步推行,將保障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對地名中方言的探究,將有利于保存地域特色文化。地名領域的研究范圍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對地名的研究范圍已觸及月球表面、南極洲以及海底。從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獲悉,在充分考慮南極地名命名的國際性、科學性、政治性、標準化等前提下,目前由中國測繪專家命名的南極地名已有300多條。(艾啟平 張全友 2011)2009年我國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對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發布的月球地名進行中文譯寫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月球中文地名使用中的混亂,促進我國探月及相關科學事業的發展而向面向社會為月球地名征集中文譯名。(陳蕎 2009)相信在未來,地名研究的觸角將伸向更遙遠,更充滿挑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馮驥才 《地名的意義》,《人民日報》 2001年11月13日第十二版
[2]楊光浴 劉保全 《基礎地名學概論》 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
[3]韓光輝 《論中國地名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北京社會科學》,1995 年04期
[4]董紹寧 《嘉興地名變遷考》,《嘉興師專學報》 1983年01期
[5]華林甫《中國地名學源流》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國地名研究所編著《中國地名研究論文集》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1
[7]許丹荔《阜陽市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13
[8]賀義宏《六安地名的語言文化學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11
[9]趙新霞《欒川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3
[10] 宋長棟 《地名學與民族學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 1987
[11]隋小真《山東省濰坊村名的語言文化考察》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2
[12]王曉潔《湖南省靖州縣地名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2007
[13]楊繼玉《信陽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11
[14]張景艷《忻州市地名與人地關系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師范大學,2012
[15]諸亞平 《地名學基礎教程》,北京市:測繪出版社 2009年8月
[16]陳蕎《民政部為月球地名征中文譯名》,《京華時報》 2009年
[17]王續琨 《地名學發展態勢初探》,《中國地名》 1999年第2期
[18]侯慧粦 《陳橋驛與地名學》,《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5月第33卷第3期
[19]曾世英 《做好地名工作 展開學術研究》,《社會科學輯刊》 1982年04期
[20]尹鈞科 《淺談區域地名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3年9月第18卷第3輯
[21]華林甫 《淺談地名學概念的認識過程》,《中國地名》2013年07期
[22]仲春 《中國地名學研究會會刊<中國地名>》,《民族語文》1991年01期
[23]韓光輝 《中國地名學的地名淵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04期
[24]石夫 《我國地名學的新進展——中國地名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交流會綜述》,《民族語文》1988年04期
[25]黃芳 《淺談城市地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地名》2008年第12期
[26]艾啟平 張全友 《中國測繪專家命名南極地名已有300多條》,中國新聞網 2011年05月12日
[27]張燕 張偉 《關于我國地名研究理論依據的探討》,《中國地名》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