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力
摘 要: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動員和組織群眾的重要輿論工具。身為新聞事業的從業人員,記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強烈的新聞敏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更需要承擔廣泛的社會責任。本文從記者承擔的社會責任出發,針對當今社會部分新聞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象,分析記者如何培養社會責任及培養記者社會責任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新聞記者;社會責任
我國新聞媒介的性質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聞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必須把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它關乎正確的輿論引導,關乎真實地反映人民的心聲,關乎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具備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1 社會責任感源于對新聞的熱愛
新聞工作是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來自于對新聞事業的熱愛,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一方面要傳達黨的聲音,另一方面也要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呼聲,通過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不斷加強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新聞記者手中的筆,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新聞媒體的報道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涉及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記者必須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由衷熱愛,把干預生活、影響社會、引導輿論作為自己工作價值的體現和終生不懈的追求,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面對和處理每一次采訪、每一篇稿件。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全心全意地服務于黨、服務于人民。
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維護當前安定和團結大局的需要。維護安定團結,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首要的體現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上。把握好輿論導向,就要講政治,講大局,講責任。新聞記者要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有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把握歷史發展的主流,一切從有利于國家、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出發。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營造安定團結、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而貢獻自己的力量。要講原則,講方法,腳踏實地,不隨波逐流,只有這樣,才能杜絕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把握新聞的微觀真實和宏觀真實,才能真正感受到時代脈搏的跳動。
新聞記者作為輿論導向的第一把關人應該做到每一次新聞采訪報道,每一篇新聞稿件都必須客觀公正,取舍得當。記者要對每篇稿件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是對有爭議的影響重大的社會事件,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正確的輿論導向不只是保證不違背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還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能給廣大人民群眾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指導和鼓舞。
2 做信息傳播者和社會守望者
見證歷史、記錄時代、揭示真相、傳播希望,這些都是新聞記者的職責。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和社會的守望者,記者“話語的力量”在社會生活中日益凸顯。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心中應該時刻記住自己的社會責任,在面對社會矛盾時,新聞記者不是單純的“稿匠”和“寫手”,還要有大局意識,以縱觀全局的眼光來認識事物,從中挖掘出能夠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效方法。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對新聞戰線新形勢下開展群眾觀點教育的指路明燈。新聞工作人員只有走向廣闊天地,反映社情民意,才能不辱人民的信賴和時代的要求,才能不趨炎附勢,才能講實情,寫真話,與百姓心連心,才能不辱使命,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民主進步中肩負起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
新聞記者要堅持弘揚正氣的思想底蘊。新聞界有句話說得好:“先做人,再作文。”因此,記者必須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弘揚正氣的思想底蘊。
所謂正氣,通常是指光明正大的作風或風氣。“正氣”具有時代性,既要發揚中華民族崇尚正氣的傳統,又要賦新時代內涵。“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建設事關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道德作為規范人們社會行為的準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導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而且,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一個更為和諧文明的良好氛圍,對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經濟發展越是關鍵時期,社會轉型越是關鍵時刻,越要重視加強道德建設。
新聞媒體有喉舌、服務、監督等綜合職能,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要引導人、鼓舞人,把美好的東西宣傳出去。記者要堅持通過新聞報道、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正氣,給人們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先進典型就是傳承先進精神的好載體,他們身上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記者就要深耕細挖,把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真實地展現出來,在讓人了解到新聞事實后,自覺地認識、接受、學習和傳播這種精神。多褒揚正氣,從正面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勇敢擔負起社會責任,那樣才有存在的價值。
3 堅持關注民生是新聞之本
堅持關注民生是新聞之本。關注民生實質是來自記者社會責任理論的被進一步理解、接受并采用。
一直以來,“民生”無疑是從上至下的政治“熱詞”,時時在說,處處可見,也是各級黨政機關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年提速,個個要緊。
我們常說“國計民生”,“國計”與“民生”并重,“國計”要以“民生”為基礎。而新聞更離不開人,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在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在反映群眾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時,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
新聞記者要關注民生,民生是促進和諧社會的重要步驟。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多年來在宣傳落實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和階段性戰略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長期為關注民生、針砭時弊、促進社會公平、維護道德正義鼓與呼,得到了全社會的肯定和尊重。新聞記者以貼近民生、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為宗旨,在大力宣傳政府重大戰略的基礎上,著重關注民生冷暖,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圍繞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任務,凝聚了人心,激勵了士氣。為弱勢群體奔走,幫受害群眾維權,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有效維護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善于選擇民生新聞作為關注方向的媒體往往能夠拉近與廣大群眾的距離,以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為中心,以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為目的,當好黨和政府的參謀助手,履行黨與政府賦予的宣傳職責,很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新聞工作者除了擔負社會責任外,還必須在宣傳報道黨和國家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方面擔負起重大的政治責任。因此,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必須牢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本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用好自己手中的新聞傳播權利,努力實現社會責任與政治責任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王雪松:《論新時期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2014年第一期《電視研究》)
[2]姚林:《淺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2012年 第8期《新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