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讀出意蘊之美】
課件呈現:讀出意蘊之美
師:銘,是一種文體,就像《愛蓮說》中的“說”也是一種特殊的文體一樣。那我們看標題,意思是——
生:為陋室而寫的一篇銘文。
師:“陋室”是什么意思呢?
生:簡陋的屋子。
師:那你們認為,怎樣的屋子是簡陋的?
學生在文中尋找之后,開始互相討論。然后,老師請學生自由表達。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討論進一步清晰化、條理化。討論結果如下:
1.室外之陋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句話描寫了陋室的環境。苔蘚的痕跡染綠了臺階,可見這是一個陰暗潮濕、一般人不會居住的地方;也可見這是一個“門前冷落鞍馬稀”的人跡罕至之處;而窗外的雜草都快長到屋里來了,又可見這里是多么的荒蕪。
師:這樣的環境,還真是簡陋。那么,看完室外之陋后,我們再來看看室內之陋。
2.室內之陋
室內之陋,可從“素琴”這一器物上反映出來。素琴,即不加裝飾的琴。一張不鑲嵌金銀玉石等華美飾物的琴,對于一個朝中官員來說,的確有些簡陋。
師:看來,劉禹錫的居室,還真是陋室。它不僅“陋”在室外環境的荒涼,還“陋”在室內陳設的簡樸。(投影:陋室之“陋”,“陋”在室外室內)那么,作者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陋室的呢?
生:“何陋之有?”
課件呈現:何陋之有?
師:這句話怎么解釋?
生:有什么簡陋的呢?
師:是呀,有什么簡陋的呢?意思就是,在作者自己看來,陋室是不簡陋的。作者特別運用反問的修辭,表達他不認為陋室簡陋的強烈情感,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再回到文本中,和你的同桌一起探討,從文字中找一找作者“不以為陋”的理由。
課件呈現:“我”雖身居陋室,但“我”不以為陋,因為……
【討論探究】
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進行交流,并回答問題,整理如下:
1. 因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謂“觀友知其人”“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作者采用互文的修辭,描寫了自己交往甚歡的對象是那些鴻儒,即博學的大儒;而沒有學問的“白丁”,是不會出現在陋室的。作者用一個“有”字,一個“無”字,便讓我們似乎親眼看到了他將無學無德的世俗之徒拒之門外,留下一個自由的空間供學高德馨的“鴻儒”們盡情地“談笑”的情景,這正是君子儒雅生活行為的表現。
2. 因為“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調素琴”,是一種悠閑愜意的生活;“閱金經”,即閱讀佛經。作者總是自在地瀏覽著經卷,放縱自己的心靈去體味佛教對于生命的覺悟。一“調”一“閱”,使作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遠離塵世的喧囂、官場的紛爭。作者每天過著以彈琴、讀經為樂的志趣高雅的生活,又怎么會在乎居室的簡陋與否呢?
【小結】
師:是的,陋室外部的環境是荒涼的,但正是這偏僻、荒涼,帶給了作者安寧;陋室中來往的客人是稀少的,但主客間的交流是高雅的;陋室內的生活是單調的,但作者的心靈是飽滿的。陋室,陋的是居室外在的物質材料,而不陋的是居室主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惟吾德馨”。
師:最后,請同學們再朗讀這篇文章,讀出居室主人那種“秋日勝春朝”的曠達,那種“陋室勝華堂”的悠閑、恬淡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