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懷瓊
摘 要:本文從“鯰魚效應”得到啟示,教學過程就是帶團隊的管理過程。提出從挖掘“鯰魚”型學生,建立團隊核心力量;注重“鯰魚”團隊的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等,激活中職德育課堂。
關鍵詞:中職;德育;鯰魚效應
一、“鯰魚效應”的啟發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作為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已被許多企業采用,成為激活員工隊伍的奧秘。因為,“鯰魚效應”是一種緊迫感效應,水槽中的沙丁魚因為鯰魚的出現,產生了游動的緊迫感。“鯰魚效應”是一種壓力效應,沙丁魚因有了鯰魚的壓力而產生活力。“鯰魚效應”是一種競爭效應,它生動地展示了競爭對發展的促進作用。
筆者從“鯰魚效應”中得到啟發,教學過程就是帶團隊的管理過程。要想讓班級這個水槽動起來,必須把形式上的小組變為有內涵的“鯰魚”團隊,創設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大面積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旨在學生收獲知識的同時,樹立自信心,個人的膽量、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職業素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
二、組建“鯰魚”團隊激活中職德育課堂
(一)挖掘“鯰魚”型學生,建立團隊核心力量
“鯰魚效應”是通過引入外界的競爭者來激活內部的活力。中職學校的班級一般將學生分成3—4大組,我們把每一大組定為一個團隊。為了增強團隊的凝聚力、競爭力,每個團隊必須挖掘出“鯰魚”型學生,建立團隊核心力量。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團隊可以通過推選或不記名投票先選出一名膽子大,性格開朗,積極上進的同學為該團隊的隊長。團隊有了領頭羊,意味這團隊有了靈性,有了共同目標。再由“鯰魚”隊長帶領本團隊同學在前后鄰坐4—6人的異質小隊中選出一名“鯰魚”型的同學做隊長助理。“鯰魚”助理分布在團隊前、中、后部位,分散刺激、帶動其他“沙丁魚”,激活團隊的活力。在教學活動中,“鯰魚”隊長及“鯰魚”助理發揮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起以身作則的模范帶頭作用,他們的膽量、熱情、言行等潛移默化地觸動隊員們渴望進步的內心,鼓動隊員們有不甘落后的行動;其次是他們有責任督促、提醒隊員做好自己,幫助教師維持正常的課堂紀律;再次是他們起組織、帶領的作用,不管是課堂討論、課堂活動還是戶外的實踐活動,“鯰魚”隊長在本團隊內有目標、有計劃地統籌、組織,“鯰魚”助理對“鯰魚”隊長負責,依照“鯰魚”隊長的安排在個人管轄范圍內組織相應活動,積極配合“鯰魚”隊長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
(二)注重“鯰魚”團隊的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為了展示學生陽光自主的精神風貌,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建設富有生機的“鯰魚”團隊,必須注重團隊的文化建設。
在教師的帶領下,各團隊成員首先學會“愛的鼓勵”的鼓掌方式,再由團隊的“鯰魚”隊長組織隊員根據專業特點、團隊特點,創建團隊名稱、設計隊徽、提煉隊訓、選定隊歌、設定目標,使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氛圍。
(1)學會鼓掌。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就是一種分享,分享需要勇氣,勇氣需要鼓勵 ,鼓勵需要掌聲。 “沙丁魚”型學生更需要本團隊的掌聲鼓勵。 “愛的鼓勵”的鼓掌方式節奏感強:12 123 1234 1 2 (1234后停半拍12),這種方式簡單易學,教師講解后稍做示范,學生就能學會。
(2)創建隊名。各團隊根據自己的專業,創建富有個性、積極向上的隊名,確定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使本團隊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如:會計專業的班級,可建隊名:陽光會計事務所等;幼師專業的班級,可建隊名如:開心幼兒園等。
·德育研究·組建“鯰魚”團隊,激活中職德育課堂
(3)設計隊徽。用簡潔明快的符號,以貼切的語言表現出來有團隊特色的圖案象征。
(4)提煉隊訓。提出積極向上的隊訓,作為隊員行動的指南。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永不言敗”等鼓舞人心的隊訓。
(5)選定隊歌。選出激勵人心的歌曲作為組歌,在特殊的時刻或者活動中說出來,唱出來,激勵團隊永遠向前。
最后,把隊名、隊徽、隊訓、隊歌制作成展牌或圖片,展示或張貼出來,創設出濃厚的教室文化,讓學生時時浸潤于這種氛圍之中,時刻警醒隊員不斷追求。
(三)適時強制輪換“鯰魚”角色,讓其他“沙丁魚”游起來
我們組建“鯰魚團隊”的目的是要人人具備“鯰魚”意識,均有機會成為“鯰魚”型的學生。所以,我們要學會尊重學生,尊重“沙丁魚” 型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沙丁魚” 型學生,創造條件讓“沙丁魚”型學生有機會變為“鯰魚”型學生。人人都有惰性,“沙丁魚” 學生更不例外,為了讓其他“沙丁魚”動起來,教師需要適時強制輪換“鯰魚”角色,讓每個學生都有當“鯰魚”角色的機會,同時并把個人“鯰魚”角色表現的評價納入學生成績評定的重要參考。例如一個學期有20周,每5周為“鯰魚”角色輪換的周期,即第1周至第5周為第一輪,第6周至第10周為第二輪,以此類推,共有4輪的團隊競比。一個學期內每個團隊的隊名、隊員人數、口號等固定不變,但每一輪都要更換團隊的核心力量,即每個團隊的隊員都要輪流扮演“鯰魚”隊長和“鯰魚”助理的角色,一般情況下不能連任也不能再任。當前一輪的“鯰魚”角色任期快結束時,“鯰魚”隊長負責推選出接替他(她)職位的另一位“鯰魚”隊長,推選方式可以直接推薦、民主推薦,更鼓勵自我推薦。再由這位“鯰魚”隊長選出團隊內小隊范圍的另3—4名“鯰魚”助理。一個學期下來,58人左右的班級,幾乎每個人都能當一回“鯰魚”型的角色。適時強制輪換“鯰魚”角色,讓團隊成員均有機會感同身受,懂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團隊因此變得更加團結、和諧。這種強制輪換“鯰魚”角色的做法對平時不愛動的“沙丁魚”型學生的膽量鍛煉的作用特大。每次“沙丁魚”型學生被任務式的推到風口浪尖處,他們就不得不鼓起勇氣擔當起責任,大膽地游動起來。他們勇敢地“游”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會“游”得輕松、自如點了。當然,“鯰魚”角色的輪換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一過程中“沙丁魚”型學生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注引導,鼓勵幫助。
(四)肯定“鯰魚”型學生,建立個人與團隊榮辱共存的評價制度
“鯰魚”團隊的組建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建立我與團隊共進退的榮辱共存評比制度,肯定“鯰魚”型學生,將每位學生的表現與團隊評定直接掛鉤。
1.全面競比
(1)個人競比項目。個人競比項目項目分為常規項目和隨機項目。常規項目有:課堂紀律、回答問題、出勤情況、書面作業完成、教學實踐活動表現、技能節參加活動情況等。隨機竟比項目有:晚修紀律、值日情況、儀容儀表、文明禮貌、衛生習慣等。常規竟比項目,在課堂時間或定時做評價及分數記錄。隨機竟比項,不定時抽查、評價,做分數記錄。個人競比項目,以學生個人正面的表現累積各團隊每一輪的積分。
(2)團隊競比項目。為了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我們設置了一些團隊榮譽稱號:如“最具士氣的團隊”“最有活力的團隊”“最佳表現的團隊”等,這些稱號的獲得,需要整一團隊成員積極配合,齊心協力爭取。
2.統一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團隊競比的統一規則即團隊分數累積的周期為一輪,下輪清零。各團隊每一輪由零分開始積分,團隊與個人獲得的分數都計團隊的積分。團隊分數累積的周期為一輪,下一輪全清零,給予暫時落后的團隊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激發他們再戰的積極性。
3.客觀、全面評定學生個人成績
以評促學,客觀、全面地評定學生成績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組建“鯰魚”團隊后,我們學生的成績評定公式是:學生個人成績=個人平時表現成績×45%+個人所在團隊總分×15%+平時作業×10%+期 中×15%+期末×15%。學生成績評定的參考數各占的比例不一樣。我們更重視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表現,所以個人平時表現成績占的比例較重。個人平時表現成績采取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鯰魚”角色的表現和個人平時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定。
三、“鯰魚”團隊組建的階段成效與反思
(一)學生上課有滋味,個性得到充分張揚
從五個班級問卷調查的信息反饋中:97%的學生認同、喜歡“鯰魚”團隊的競比方式。“鯰魚”團隊的組建,一改往日“ 學生學得乏味”的狀況,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上課熱情,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二)課堂氣氛有序活潑,教師輕松上課
“鯰魚”團隊的組建,團隊間相互競爭追趕,相互監督制約,課堂氣氛有序活潑,張弛有度,教師上課較前輕松多了。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學生努力嘗試做“鯰魚”角色已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多的是為了得到肯定與贊賞。
(三)體現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學新理念
“鯰魚”團隊的組建讓原“深沉”的小組活動起來、興奮起來。從問卷調查的信息反饋得知:80%學生提到個人的膽量、參與性較前有大的提高。原有的“鯰魚”就會越游越歡,不少的“沙丁魚”型學生在“鯰魚”型學生的帶動、感染下勇敢走出第一步,獲取得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自信心,慢慢地也成為了“鯰魚”型學生,體現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學新理念。
參考文獻:
[1]曹茂泰.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個問題[J].教育管理,1997(1).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