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前,高度整體性是我國社會利益結構的一大特點,即社會利益格局高度一元化、整體化。這一特點忽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也掩蓋了社會成員利益需求的差異性與多元性的現實狀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勢必要對之前的利益結構進行調整,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原則的新利益結構、格局和關系。這對于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全面發展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社會利益過度分化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會激化各種社會矛盾,阻礙改革進程,因此,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關 鍵 詞:社會利益;分化;重組;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C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3-0057-03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簡介:黃璐(1979—),女,廣西桂林人,江漢大學社會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地方政府管理。
利益問題是貫穿于人與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p82)毫無疑問,對利益的訴求是個人乃至集體思想及行為動機的合理解釋之一,我們可以將利益理解為人的一切社會活動的根本動力。所謂社會利益結構,是指建立在一定生產關系基礎之上,國家與社會、國家與社會成員以及社會成員之間利益的制度化配置與獲取的模式及其形成的關系。社會利益格局則是指社會上處于不同地位的利益主體之間在利益分配與獲取過程中一種穩定化的關系態勢,或者說是一種穩定化的社會利益結構。因此,要維系社會關系的融洽,保障社會關系的穩定,就需要形成一種合理且被社會成員廣泛認可并接受的社會利益結構。
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體制將社會成員的利益需求同勞動所得割裂開來,使得“平均分配”成為解決城鄉個體收入差距問題的唯一辦法和途徑,從而使平均主義及分配機制在改革開放前占據了主導位置,形成的利益格局在當時無疑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因為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可以把有限的社會資源投入到工業化建設中。但當工業體系健全之后,依然沿用這種利益格局就會產生諸多弊端:如政治權威依賴路徑過強會導致社會群體主體意識較弱、利益訴求渠道過窄,此外,由于利益需求和勞動所得的分割會導致利益結構對個體激勵效果減弱等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平均主義壓制了個人的利益訴求及獲取的合理渠道,不符合人的行為動機及社會發展規律,影響了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
正是由于改革開放前的利益結構存在諸多弊端,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現代化進程,因此,在改革開放后開始對社會利益結構進行調整。這與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具有同一內在邏輯,因為改革開放前的利益結構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之上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勢必要對之前的利益結構進行調整,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原則的新利益結構、格局和關系。
一、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利益分化與重組的特征
(一)個體成為一級利益主體
利益主體是指在特定社會關系基礎上,為了追求自身利益需求而從事生產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人或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首先對利益主體進行了調整:一方面,之前的整體化利益格局被打破,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逐漸分化開來;另一方面,原先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內部矛盾的同質性被逐漸打破,諸如干部、工人、農民這樣的社會階層由于不同的社會資源積累,開始向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演化。具有相同、相似利益傾向與地位的社會成員開始聚集,并在整個社會利益關系、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過相互依賴與相互作用,在社會利益結構中結成一級,最終形成多元的利益結構。
(二)個體收入差距呈擴大化趨勢
改革開放前的平均分配體制被市場經濟體制打破后,個體收入平均化的局面也隨之改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由于個體資源稟賦、社會資源存量及機會差異等逐漸反映在利益分配上,經濟利益開始在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間實現非平均化的調整,具體表現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上。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原先利益平均化的格局已經被利益差別化的格局所取代。
(三)各利益群體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重視“無形的手”的力量,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尊重個人的利益,實現個人對利益的追求。正是在這樣的總體思路下,我國提出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實際上這也是對平均主義利益分配機制的改變。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個體資源稟賦、社會分工、機會等諸多因素存在差異,使得個體之間經濟利益差異會逐步拉開,具體體現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間、不同的行業間、不同的區域間及城鄉之間,與經濟利益隨之而來的是許多社會差異與矛盾也都日益凸顯。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利益分化與重組的原因
(一)我國社會分工的發展與變化
科技的發展是社會分工的一大重要推動力。隨著現代科技革命邁入了新的臺階,社會分工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目前,我國社會分工也正經歷著這樣的變化: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產業產值在GDP中所占比值大幅下降,相比之下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以較快的速度攀升。在同一產業內,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由原先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漸轉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第二,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帶來了社會分工結構的顯著變化,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正逐步減少。此外,由于產業內部結構優化與升級,使得單純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的就業面越來越窄,相比之下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數日漸增加。第三,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分工逐漸轉變與分化,也加快了社會階層分化與集團化的進度,使得那些有著相同、相似社會地位、資源、利益傾向的人進一步聯合起來,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與集團。
(二)個體追求利益意識的覺醒
計劃經濟體制下利益主體的唯一性形成了一個一元化的利益結構,在這種結構下,由于較強的主體路徑依賴,致使其主體意識、利益意識淡薄。從表面看,這種一元化的利益結構相對穩定和諧;但從本能的角度來看,人都是有逐利性的,這是不隨體制和時間而改變的,只是對應不同的體制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原先受壓抑的逐利性因環境的改變而得以釋放,使得各個社會利益主體的主體意識、利益意識逐漸覺醒并指導著利益主體的行為。在新的利益結構下,多元化的利益主體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會同其他主體在目標、內容、資源上存在各種競爭,這也變相地拉大了社會利益主體間的距離,進而出現了利益非均衡的現象和問題。
三、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利益分化與重組的影響
利益分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隨著社會化生產、社會分工的形成而產生的,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這一客觀規律。
(一)社會利益合理分化的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利益階層逐步分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這一進程加速了社會成員競爭意識的覺醒,激勵著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政治與經濟活動,通過競爭激發社會成員發揮自己的能力,這都有利于帶動社會的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隨著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和利益主體意識的日漸覺醒,各個社會利益群體越來越多地要求維護本階層、群體的利益訴求,這種訴求也必然反映在更多參與政治生活方面,要求通過政治渠道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同的群體會更多地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及其執行狀況進行研究與監督,在客觀上促進了我國社會的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第二,有利于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由于利益高度一致,使得決策權這種利益分配工具也高度集中。此外,由于平均化的利益分配機制縮小了不同群體的利益差別,也使得社會成員意愿表達的積極性不高,因此不具備社會政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土壤。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社會利益主體參與到社會政策的制定與監督過程中來,培育了科學化與民主化的土壤。各種群體、個人都在盡力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都在積極地通過參與反映自己的特殊利益,這就向政府決策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決策建立在廣泛民主的基礎上。第三,有利于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目前,我國社會利益表達渠道除了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之外,還有婦聯、青年團等群團組織,此外還包括大眾傳媒等。具有相同、相似社會地位、資源、利益傾向的社會群體、集團等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利益表達方式,諸如行業協會、學術性學會、基金會等。
(二)社會利益過度分化的負面影響
社會利益分化存在一個“度”的問題,適度分化將有利于社會發展,而過度分化將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具體包括:第一,過度分化將會帶來不同利益主體間的矛盾和沖突。由于多元化的利益主體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立場和傾向,會與處于不同社會地位、享有不同社會資源、持有不同利益需求的群體存在分歧和矛盾。加上我國的民主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健全,這些矛盾和分歧有可能會逐步激化。第二,過度分化會帶來更多的腐敗與經濟犯罪。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或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利益個體、群體甚至會嘗試通過操控權力達到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目的,為了實現對權力的操控而不惜進行權力尋租和經濟犯罪。這些都是因為不同利益主體在利益獲取上的過度分化。在逐利性本能的驅使下,部分擁有稀缺社會資源或能夠掌控資源分配權力的人或群體就會進行機會主義行為選擇,尤其是在目前法律約束力不強的情況下更為嚴重。這些腐敗和經濟犯罪一方面嚴重阻礙了正常的社會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容易激發社會成員的不滿,使得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緊張化,削弱政治體系的合法性。第三,過度分化會帶來社會道德與價值的異變。不同的社會階層與群體由于其社會地位、資源、利益傾向的不同,也會形成具有其階層特色的社會觀念形態。但無論如何,這些道德價值觀念不能偏離或背離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就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利益主體盲目追逐自身利益,加上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等思想的沖擊,容易出現偏離主流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危險,進而危害整個政治體系的根基。
亞里士多德曾說:“在所有情況下,我們總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亂的起因。”[2](p205)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必然伴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和利益差距的出現,這是利益格局調整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這種趨勢的出現對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全面發展、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利益的過度分化不僅不利于改革,反而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如果任其發展甚至會激化各種社會矛盾,阻礙改革進程,因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經”。[3](p136)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56.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
[3]列寧全集(第16卷)[C].人民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高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