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青,劉建中
(1.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天津300170;2.蔚縣水土保持局,河北蔚縣 075700)
黑山項目區位于河北省蔚縣東北部,包括曹家溝、武家溝兩條小流域,地貌類型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干溝長10 km,主要支溝長300~500 m,溝壑密度2.7 km/km2;海拔最高點1 767 m,最低點880 m,相對高差887 m;年均降水量345 mm,其中汛期(7—9月)占64%;年均氣溫6.7 ℃,≥10 ℃積溫2 950 ℃,年均日照時數3 020 h,無霜期130 d,大風日數30 d;土壤類型主要為次生淡栗鈣土,有機質含量較低,為1.03%,氮素含量為0.07%。
項目區總面積196.82 km2,水土流失面積128.27 km2,占總面積的65.17%,年土壤侵蝕模數為3 100 t/(km2·a),年均輸沙量39.76萬t。侵蝕類型以水蝕為主,重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相伴發生。強烈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表層受到嚴重破壞,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破壞;泥沙淤積河道,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也威脅下游防洪安全。治理水土流失是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增加官廳水庫入庫水量的有效途徑,是促進21世紀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
以保護官廳水庫上游水源地為基本任務,以實現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總體目標,堅持以立地條件為基礎,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堅持以效益為核心,統籌兼顧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按照“人水和諧”的新理念,突出解決以下問題:①治理工作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劃定流域內的生產生活區,結合流域內經濟發展趨勢,合理確定治理措施布局與內容;②堅持治溝、治坡相結合,針對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發生頻率大、災害性強,加大溝道治理工作,強化谷坊壩、護壩建設;③堅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封禁治理措施緊密結合,效益互補,以工程措施養林草,林草措施治根本,封禁治理促管護、保成效,形成綜合防護體系。
土石中山和淺山區,海拔高,溝壑多,地形破碎,土層較薄,植被條件差,一旦遭到破壞不容易恢復,主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地表植被。荒山荒坡侵蝕區,水源條件差,水蝕風蝕嚴重,通過水平溝、魚鱗坑整地,栽植喬木林、灌木林、混交林,控制水土流失。土質丘陵區,地面切割劇烈,溝壑縱橫,在溝坡上采取魚鱗坑、水平溝整地的方法,栽植檸條,達到固持溝坡、防止溝岸擴張的目的。緩坡耕地侵蝕區,土層較厚,水肥條件較好,修筑水平梯田。在實施以上各種治理措施的同時,根據具體地形,在溝頭、溝邊修建溝頭防護、護壩、跌水、土谷坊,攔截下泄的泥沙。
該項目于2009年10月開工,2012年12月完成全部建設任務。項目建設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2 km2。其中,人工修水平梯田807 hm2,機修水平梯田740 hm2,整修梯田1 393 hm2,興建喬木林90 hm2、混交林652 hm2、灌木林2 798 hm2,封禁治理5 720 hm2;修筑土谷坊360道、溝頭防護85.3 km(單層圍埝69.1 km、雙層圍埝16.2 km)、水窖91眼、護壩30道(1 220 m)、跌水1座、道路36.55 km。各項治理措施共完成土方量350.87 萬m3,石方量0.31 萬m3。總投工802.26萬工時,機械臺班1.1萬臺時。完成投資2 238萬元。
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區內122 km2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綜合治理程度達到95.11%。經計算,3年累計攔沙量為33.79萬t,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攔沙效益達到76.6%。土壤侵蝕模數由過去的3 100 t/(km2·a)下降到472 t/(km2·a)。經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變了陡坡種植和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減輕了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了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工程區內的植被得到恢復,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4.4%上升到53.1%,提高了38.7%。項目區內良好的生態環境構筑了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維護了首都生態安全。
該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提高,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拓寬了增收渠道。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土地利用率達到85.5%。項目區新增各類治理措施,使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特別是水窖工程的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解決了困擾項目區多年的牲畜飲水難題,受到項目區群眾的肯定和稱贊。通過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有效地保護了村莊、公路、耕地,提高了生活環境質量,使項目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發展道路。
經調查,截至2012年底,項目區實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帶來的近期直接經濟效益只有坡改梯的糧食增產部分。其他灌木林、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林草發揮效益周期較長,尚未形成規模,基本沒有經濟效益。新修筑的水平梯田前兩年單產保持原產量水平,第三年開始增產;如,項目區56號小班原坡耕地產量1 125 kg/hm2,改造成水平梯田后達到5 250 kg/hm2。經測算,2010—2012年項目實施期間3年累計增產36.9 萬元,項目投勞直接收益約1 100 萬元;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直接經濟收益為1 136.9萬元,平均到各個治理年度項目區人均增收128 元。項目實施后,每年治理工程產生的經濟效益約為1 560萬元,可使項目區人均增收近528 元。不考慮物價的變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帶動當地人均收入提高了30%以上。
蔚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保項目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并設立專門辦事機構——蔚縣首都水資源規劃水土保持項目建設處,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承擔工程建設的全部責任,建設處下設綜合股、技術股、物資服務股、財務股、監測站、檔案室,各股室按照責任分工處理各自的業務。
水保項目實行了行政領導人責任制、項目法人制、參建單位工程領導人責任制、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等制度。層層分解責任目標,縱向橫向簽訂責任狀,將目標量化、責任細化,抓好項目實施的動態管理。建設單位領導干部分頭負責,分口把關,深入一線解決問題;技術人員年度工作與工程建設掛鉤,人人頭上有責任、有任務、有指標,將完成情況列入考核內容。
項目建設過程中,確定了“南封、北保、西治、東改”生態建設發展戰略,提出了“點面結合,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集中領導,專業隊施工,村級合作組織管理,分散經營,典型引路,綠富雙贏”的治理思路,確立了“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建設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相結合、與調整農業結構相結合、與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統籌推進各項水保工程建設。
各參建單位都明確了質量目標與責任,制定了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處以副處長為質量負責人,由工程組具體負責質量管理工作,推行了建設處成員包村現場盯崗制度,做到每村1名技術人員;監理部由總監理工程師為質量負責人,由監理工程師對施工質量進行全程管理,監理員長期堅守施工一線,進行現場質量控制;施工單位以項目經理為質量第一責任人,項目部下設質檢科,質檢科為質量管理專門機構。質量管理不斷程序化和規范化。
該項目在實施中嚴格執行國家建設程序、資金管理的各項規定,注重把好規劃設計嚴密關、施工隊伍選擇關、建設程序規范關、資金使用安全關、項目檢查驗收關,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招標制、施工合同制、工程監理制、質量終身制。
成立了蔚縣首都水資源規劃水土保持項目建設處,建設處作為法人單位全權負責項目建設與管理工作。建設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與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簽訂合同,明確了各方的責權利;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長期堅守施工第一線,確保項目建設與管理的整體質量。
組建了蔚縣黑山項目監理部,監理部設總監1名、監理工程師1名、監理員2名。監理部對工程質量、進度、投資進行控制,對合同和信息進行管理,協調參建各方關系。建設過程中,監理部按照監理合同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監理規范要求,嚴格程序、規范管理,采取“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審核”的工作措施,確保項目施工運行質量。
蔚縣水土保持工程開發公司承擔項目施工任務,成立了蔚縣首都水資源項目經理部,組建了1 500余人的施工隊伍專業施工。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建立健全了質量保證體系,嚴格執行自檢互檢、班級檢驗、專職檢驗三級檢驗制度,確保工程生產質量,高效高質地完成施工任務。
該項目在工程監督管護上,提出“夯基礎、增保障、促環境、強素質、清底數、抓重點、轉職能”21 字工作方針,堅持依法行政。①縣委、縣政府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四荒”治理開發的實施意見》和《蔚縣家畜禁止放牧實行圈養管理辦法》,完善了禁牧舍飼、工程管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進了項目的順利實施。②開展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項目區內生產建設項目全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③落實產權,搞好移交,積極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堅決不搞無主小流域,對實施后的工程均落實到戶、到村集體。④項目區制定管護制度、村規民約,嚴格落實管護責任,調動廣大農戶管好工程促效益的積極性。⑤縣鄉村設有專、兼職監督員、管護員,構筑三級監督管護網絡,有效鞏固治理成果。
(1)該項目從立項到下達資金間隔時間較長,導致初步設計與實際情況不盡相符,不得不進行設計變更,其間材料、人工單價的上漲也增加了治理任務完成的難度。建議在今后的項目中強化前期基礎工作,提高工程設計質量,確保工程高質高效完成。
(2)植物措施個別地塊保存率較低,個別工程措施有損毀現象。建議加強工程后期管護,加大投入,切實鞏固治理成果,確保工程持續發揮效益。
(3)監測工作相對較弱,監測設備和技術比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建議今后的水土保持工程要加大監測工作投入力度,切實加強治理工程監測,為預測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提供準確數據,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