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財務處,遼寧阜新 123000)
煤炭環境成本是指為管理煤炭企業活動對煤炭礦區及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煤炭環境成本由事后的環境治理成本與事前的環境預防成本兩大塊構成。前者是指產品生產過程及之后,企業按照環境標準和達標排放的要求,對廢棄物進行處理的成本,以及環境整治成本;后者的范圍更加廣泛,對環境成本的控制更有意義,包括替代材料成本、清潔生產、環保設備投資、節能設施投資、廢棄物再生利用、職工環境保護教育費、環境負荷的監測計量、環境管理體系的構筑和認證等方面投入的成本。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以及公眾對環保的日益重視,環境成本在煤炭企業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必然越來越大。這必將要求企業進行環境成本核算。在現行的煤炭成本核算框架中,只有塌陷補償費一項,沒有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治理費,實際上每個煤炭企業都要或多或少的支付一些環境治理方面的費用。現行的煤炭企業成本核算體系卻未能將其在煤炭企業成本核算項目中列示。因此,實施對環境成本進行單獨核算,對煤炭企業十分必要。
我國煤炭企業現在執行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1991年指定的,具體包括原煤的篩選費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企業生產經營融資發生的財務費用等方面內容。從內容上看,金核算煤礦生產的直接生產成本。1994年國家實行新稅制后,煤炭行業參照其他制造業還需交納增值稅。目前煤炭企業成本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煤炭企業成本核算基本還是沿用原煤炭部1991年指定的兩個辦法——《煤炭工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和《成本管理辦法》。該成本核算法中,一些核算項目系數限定過于絕對化(比如煤炭生產安全費用以6元每噸標準提取),難以準確地反映煤炭產品的真實成本,而且會削弱企業的生產自主權,影響企業的生產性投入,甚至會引發煤炭生產的安全事故。成本核算整體偏低,國家、企業與職工的利益難兼顧。
1994年國家實行新稅制后,煤炭行業參照其他制造業而交納增值稅,企業的稅翻番增加。稅收過高降低了煤炭行業的投資回報率,相應地降低了煤炭行業的投資吸引力,也就影響了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煤炭在開采、運輸和燃燒過車中導致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破壞和對氣候變化的加速作用等外部成本都沒有反映到現在的煤炭價格體系中。在現行的成本核算框架中,僅有塌補費一項。2002年,我國開采1噸煤炭的資源損耗成本為62.64元,扣除資源損耗補償,其外部成本為54.64元/噸,致使成本偏低19.65%,價格被低估6.55%。據估計,現在支付的煤炭價格僅僅是其全部真實成本的四成。
目前各煤炭企業在實際核算中將繳納的探礦權、采礦權和開采過程中繳納使用費用視同無形資產進行核算,在管理費用中分期攤銷,未作為煤炭成本的組成部分,企業在短期內進行消化,勢必帶來經營上的大額虧損。
我國煤炭企業為了實現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大都采用提取環境治理保證金、可持續發展基金、轉產發展基金等方式,獲取專項資金。例如,山西省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提取標準為每噸原煤產量10元,按月提取。更多的省份根據井田面積、服務年限、礦種、開采方式等因素來確定。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限制,未對與環境事項有關的方面進行專門的會計核算,通常都是將環境方面的費用計入原煤成本、管理費用及營業外支出。這種會計核算方式雖然簡單易行,但是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礦山環境污染以及民眾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強烈,這樣做的弊端日益顯現。首先,煤炭企業管理層缺乏對煤礦環境成本的全面把控和分析,不能確切把握企業環境成本對企業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風險、無法對環境成本進行有效的優化;其次,社會各監管部門及廣大民眾無法清晰地了解企業各期的環境保護和治理情況成本狀況,不能對企業的環境治理資金進行有效的監管。
目前,我國多數煤炭企業按照環保法規和政府部門的要求,實施了礦山環境保護以及生態建設,實現了一定的環境效益。但是,普遍未進行單獨環境成本核算,系統的環境成本控制體系更無從談起。無法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協調發展,不利于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
煤炭企業需要一套全面、科學地反映煤炭企業真實成本的成本核算制度。自企業從國家獲得開采權、經各生產環節直到企業出讓產品所有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費用,都應納入成本核算,也就是說,成本核算時,不光要考慮煤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費用,還應包括煤炭資源成本、煤炭開采成本、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環境治理、煤炭發展和退出成本以及煤炭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等支出費用。
新稅制實施后,煤炭行業的稅負過重成為阻礙煤炭企業因素之一。建議國家在修改增值稅法時,將煤炭企業的增值稅率調低,通過抵扣進項稅后使煤炭產品綜合稅恢復到3%左右;或者參照國際上的通行征稅模式,對煤炭產品征收3%左右的產品稅。
煤炭生產企業是煤炭開采外部成本的制造者,是負外部性產生的根源。因此,根本、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煤炭生產企業主動減少煤炭開采行為造成的外部成本,并將煤炭開采外部成本內部化。單純依靠煤炭企業無法解決煤炭全部外部成本問題,還需要政府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手段來對煤炭企業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調控。
首先,完善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對資源采礦權有償出讓,由市場決定價格。其次,完善煤炭資源稅計征方法,適當提高煤炭資源稅征收標準,完善計征辦法。最后,完善資源成本核算制度,完善科目和內容。探礦權要考慮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再加上所發生的相關費用;采礦權要考慮中介競拍價或協議價,再加上所發生的相關費用。合理分配和使用資源資產化收益。
企業對環境成本進行核算時,應該使環境成本單獨而清晰地反映出來。建議設置“環境成本”一級科目,并根據構成內容設置相應的二級科目。通過對煤炭環境成本單獨核算,使分散在煤炭基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營業外支出等科目的環境費用都歸集到“環境成本”科目,既分清環境保護責任,又可及時提供企業環境成本的有關信息。
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體系的構建應該融入事前控制—環境預評價、事中控制—清潔生產和事后審計的系統思想。事前預測是指在一個工程項目興建以前,對施工中和建成后的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記性評價和評估。從眾多可能的方案中擇優選取。事中控制指的是對煤炭開采、洗選、運輸,加工和廢棄物處理等環境進行控制,通過采取清潔開采、潔凈煤技術以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達到減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彭培鑫.煤炭企業完全成本核算探討[J].會計之友,2007,31:19-20.
[2]蔡筱麗.淺議企業成本管理理念和模式[J].企業導報,2012(15):76.
[3]張銀博.煤炭企業成本核算項目淺析[J].陜西煤炭,2010(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