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漁洋與明遺民詩人姜埰的交往

2014-04-03 12:49:25

張 宇 聲

(山東理工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清初詩人王漁洋與明遺民詩人姜埰的交往,還是一個較為隱秘的學術問題,研究王漁洋交游的學者尚未注意及此,研究明遺民詩人的學者也尚未注意及此。對于這一問題的揭示,無論對于王漁洋研究,還是對于明遺民詩人研究,都是有一定意義的。

王漁洋與姜埰是否相識?兩人是否有交往?直接的記載幾乎沒有,但尚有線索可尋。線索一是來自王漁洋,一是來自姜埰。

王漁洋沒有寫給姜埰的詩歌作品,自撰年譜中也無兩人相識的記載,文集雜著中雖記及姜埰,也并沒有直接說到兩人的相識。但王漁洋的《感舊集》似乎逗漏其中消息。

《感舊集》乃王漁洋于康熙12年(1673)編成。前一年其母亡故,王漁洋在家丁憂守制;本年其兄王士祿又因母喪期間哀毀過度而不幸辭世,這引起了王漁洋的“死生契闊之感”、“羊曇華屋之痛”,于是遂有該集的編選。其《感舊集序》云:

因念二十年中,所得師友之益為多,日月既逝,人事屢遷,過此以往,未審視今日何如。而仆年事長大,蒲柳之質,漸以向衰,歲月如斯,豈堪把玩?感子桓“來者難誣”之言,輒取篋衍所藏平生師友之作,為之論次,都為一集,自虞山而下凡若干人,詩若干首。[1]1536

《感舊集》所選是王漁洋所藏“平生師友之作”,這些“平生師友”都是王漁洋曾經交往之人,大多是相識謀面之人,大概是沒有疑義的。在《感舊集》卷二,收錄姜埰的詩歌僅一首,題為《赴戍敬亭》。此詩也收入姜埰的《敬亭集》卷三,但兩個版本的文字出入很大?!陡信f集》載:

垂死初嚴譴,君恩不可攀。四方多白馬,萬里去黃菅。漢法專投匭,秦人仰攻關。先皇千滴淚,獨在敬亭山。

而《敬亭集》中,詩題則為《赴戍》,詩云:

垂死承恩譴,天威咫尺間。荷戈荒徼去,收骨漳江邊。袞職猶思補,龍髯竟絕攀。先皇千滴淚,獨在敬亭山。

兩詩文字差異之大,已經不是簡單的傳鈔之誤,儼然成為兩個不同的文本。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以為《感舊集》是這首詩的早期過錄本,該詩大概本來如此。而《敬亭集》出于姜埰晚年自定,這首詩經過了后來的修改。單就詩意優劣來論,當然是后出為上。姜埰詩集分體編排,此為卷三五言律詩第一首,寫于被貶赴戍宣城的路上,得知明亡的消息后而作。姜埰受杖刑后,被崇禎皇帝貶為宣州衛。他于崇禎17年(1644)二月初十離京,先到故鄉萊陽哭祭前一年抗清而死的父親,這時聽到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煤山、明朝滅亡的消息。然后和其長兄姜圻一起,帶著幾個侄子“踉蹌南渡”,詩大概就寫于此時。按照《感舊集》來讀,首聯寫自己經歷杖刑,已是垂死之人,遭受遷謫是皇上恩典。但遷謫之初,皇上駕崩,自己則是龍髯難攀了。寫出作者聽說崇禎皇帝自縊時的痛苦心情。“白馬”“黃菅”一聯,本不易解,我的看法是,上句用“素車白馬”之典,寫崇禎新亡,四方多憑吊服喪之人;下句說自己要到萬里之遠的遷謫死地,寫出赴戍之義?!包S菅”本指茅草,借指死地,此處暗用蘇軾《追餞正甫表兄至博羅賦詩為別》中“孤臣南游墮黃菅”一句詩意。[2]507第三聯“投匭”指上書皇帝,寫明朝大臣爭相建言,言路紛歧,莫衷一是,于國無補,其中也包括對自己屢屢上書的反思。下句“秦人”指李自成,寫農民軍已攻打過來,真是“議論未定,兵已過河?!边@是姜埰對明朝滅亡的冷靜反思,也是深切痛惜。尾聯講自己悼亡故國故君的千滴淚水,只能灑向貶謫之地宣州敬亭山了。如果按照后改的《敬亭集》來讀,則全詩集中寫姜埰與先皇崇禎的關系。首聯寫自己被先皇貶謫。次聯寫自己荷戈赴戍,用了韓愈“好收吾骨漳江邊”的成句,其實其亡國被竄之悲慘處境要遠甚于韓愈被貶。三聯是寫自己還想為國做事,但沒想皇帝已亡國殞身,自己也未能一同去死。兩個版本完全相同的僅有尾聯兩句,寫出作者秉承“先皇”旨意,前往貶謫之地,在那里灑淚以報君恩。總起來講,兩個版本文字雖然不同,詩意有別,也有優劣之分,但都表達了強烈的遺民情緒,對“先皇”崇禎有痛徹入骨的傷情。這種對于“先皇”的忠貞意識貫注了姜埰的一生,直接導致了他后來受到王漁洋非議的“遺命宣州”。而王漁洋在編輯《感舊集》時,慧眼識珠,獨獨收錄了這一首詩,表明他對姜埰的遺民情結相當理解,也相當尊重。按理說,他對姜埰的“遺命宣州”這一人生大節也應當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孰料事情有不盡然者。

王漁洋與姜埰相識的線索,從姜埰詩作來看,有一首詩值得詳加玩味,這就是同樣見于《敬亭集》卷三的《與同鄉友》,詩云:

聞道江都好,與君作比鄰。故鄉千里夢,生意五湖春。王謝多冠蓋,漁樵足賤貧。濟南壇坫在,重見李于麟。

姜埰這位“同鄉友”是誰?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我以為就是王漁洋。首先,姜埰入清后交友非常謹慎,可謂界限峻嚴。他對同為明遺民的友人坦誠相見,毫無芥蒂也毫無顧忌,如沈壽民、徐枋、歸莊、董樵等人,在詩題中都明白標出,不加掩飾。而與仕清官員的交往卻小心謹慎,唯恐暴露蹤跡,故詩題中多不標出其人字號,如他寫給吳梅村的三首詩,一首標題為《與同年友》(姜埰與吳梅村同為崇禎四年進士),而聽到吳梅村死訊的那兩首五律則逕題為《哭友》。姜埰與宋琬關系甚密,兩人同為萊陽人,又是兒女親家,詩歌往來也多,但姜埰的詩題則一次宋琬的字號也未標出,統名之為“同里友”。姜埰贈給嘉興曹溶的那首有名的詩歌,題目則是《廣陵贈嘉禾友》。由此可見,這首寫給王漁洋的詩,不點出漁洋字號,而以“同鄉友”稱之,是其標題慣例,也是有意為之。其次,這首詩點出兩人相識的地點是“江都”即揚州,與王漁洋、姜埰的行跡都相合;又明點出這位“同鄉友”是濟南人,也與濟南府新城縣的王漁洋相符。第三,更明顯的是詩中五六句點出了“王”與“漁“字,這等于暗中點出了這位“同鄉友”的姓與號。這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講:“明末人作詩詞,往往喜用本人或對方,或有關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斯殆當時之風氣如此,后來不甚多見者也?!盵3]16綜合這幾點來看,姜埰的這位“同鄉友”不是王漁洋,又能是誰?

王漁洋與姜埰相識地點是揚州,那就只能是王漁洋任揚州推官的五年期間,也即順治17年(1660)三月至康熙4年(1665)的七月,再具體的年份,因為記載太少不易推斷。姜埰《敬亭集》非按年編排,這首詩的作期也不容易確定。順治18年(1661)王士禛“始自號漁洋山人”,“漁洋,(太)湖中小山也。一峰正當寺門,愛其秀峙,無所附儷,取以自號”。[1]5066則兩人相識在取號之后。姜埰自順治6年(1649)始“客真州,賃王生屋居之,署其廬曰‘蘆花草堂’,取‘滿地蘆花和我老’之詩,文信公曾遁真州故也。自號敬亭山人”。[4]15至順治17年(1660),姜埰已移居蘇州,但時常往來揚州,如其《年譜續編》于康熙4年就有“是年春,客真州,遣安節東歸省墓”[5]18的記載??傊?,王姜二人的交往就在此數年間。最初我以為兩人相識是靠宋琬從中介紹,但考察宋琬行蹤,三人這幾年并無交集??滴?年(1666)的重陽節,姜埰、宋琬、王士祿數人曾同登揚州慧光閣,宋琬有詩記其事。[6]200可見姜埰與王漁洋之兄王士祿亦有交往,但姜未有詩作以記事,而且這已經是王漁洋入京之后的事情了。

姜埰的這首《與同鄉友》既為贈王漁洋之作,其中最可注意的是末二句:“濟南壇坫在,重見李于麟?!彼^“壇坫”者,詩歌流派也,詩人群體也。是指濟南的詩歌流派還在,濟南的詩歌傳統還在,王漁洋的出現,仿佛使人們又見到了明代“后七子”的首領濟南人李攀龍。我覺得在“濟南壇坫”的強調中,除了籍貫的意義、詩派的意義之外,還包含了王漁洋在濟南大明湖畔結“秋柳詩社”、賦《秋柳》四章、詩傳大江南北的意義在內。姜埰是知道王漁洋這位年輕詩人的創作背景的。當姜埰在這首詩中以“重見李于麟”來稱道王漁洋時,我們相信完全是贊譽之辭,毫無皮里陽秋的譏諷之意。李攀龍是濟南人,又是一代詩壇領袖,如此稱道很是自然,已經預期王漁洋有領袖詩壇的才能,王漁洋聽來也應當很是受用。另外就明末清初的詩學背景來看,雖然經過“公安”“竟陵”的批判,雖然經過錢謙益《列朝詩集》的指摘,明代“七子”的創作風氣并未在詩壇失去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是大有市場,陳子龍就是極力推崇“七子”之風的著名詩人,此時的王漁洋也曾明確表示過對“七子”的好感。所以說對“重見李于麟”這種話,王漁洋并不反感。再者,錢謙益此時為王漁洋詩集作序,就著意強調其詩歌創作的家學淵源:“謂家學門風,淵源有自,新城之壇坫,大振于聲銷灰燼之余,而竟陵之光焰熸矣?!边@種“家學門風”指王漁洋的從祖王象春,其詩法也是宗奉“七子”。王應奎《柳南續筆》亦云:“阮亭為季木從孫,而季木之詩宗法王、李,阮亭入手,原不離此一派。”[7]21錢序與姜埰此詩的作期相近,不約而同地強調王漁洋的詩風與“明七子”的聯系,是時人著眼于家學、著眼于籍貫的一種尋常看法而已,我以為實在沒有什么深意,甚至很難說具有真正的詩學評價意義。特別是姜埰這首詩,從濟南入手,比附李攀龍,是一種簡單的褒辭,未必考慮到王漁洋的詩歌在風格上與李攀龍的近似。當時王漁洋樂于見到這種評價,不以為忤。但后來的演變卻出人意料,“重見李于麟”演變為“清秀李于麟”,成為對王漁洋明確的譏評,令其大為不快。當王漁洋再回味姜埰這兩句詩,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連帶著對姜埰的評價也悄然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我們知道,“清秀李于麟”是清初詩壇的一樁公案,現在大多不知道此說乃從姜埰這首詩而來?!扒逍憷钣邝搿币娪趨菃痰摹洞鹑f季野詩問》:“問云:‘今人忽尚宋詩如何?’答曰:‘為此說者,其人極負重名,而實是清秀李于麟,無得于唐。唐詩如父母然,豈有能識父母更認他人者乎?”[8]26趙執信《談龍錄》接過這一話頭:“阮翁素狹。修齡亦目之為‘清秀李于麟’,阮翁未之知也?!敝钡健端膸烊珪偰俊ぞA錄》云:“惟吳喬竊目為‘清秀李于麟’。汪琬亦戒人勿效其喜用僻事新字。而趙執信作《談龍錄》,排詆尤甚。”“清秀李于麟”這句話,與袁枚的“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一樣,都是人們最熟知的批評王漁洋的話頭。這些評價的流行雖然大多在王漁洋身后,但吳喬的“清秀李于麟”這句話,是否如趙執信所說“阮翁未之知也”,我以為趙說未必然。依王漁洋的閱讀范圍,或者說依王漁洋對詩壇的了解程度,他極有可能知道吳喬對自己的這句譏評,而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吳喬的這句話,與姜埰贈詩里的“重見李于麟”有關系。

姜埰的“重見李于麟”在當年出于好意,本是褒意。到了吳喬這里則成為譏諷,全是貶辭。這真是世風移易,此一時彼一時也,令人感慨。吳喬的《答萬季野詩問》寫于康熙20年(1681),此一時期,王漁洋聲譽正隆,在詩壇上的領袖地位牢固確立,已經容不得任何挑戰。吳喬、馮班、賀裳等人,既不滿王漁洋提倡宋詩,又攻擊“明七子”如李攀龍等“以聲音笑貌學唐人”。吳喬指名批評“于麟才本薄弱,而又學問淺,見識卑”。[8]32如此語境下,不點名地批評王漁洋為“清秀李于麟”,自然不是好話,極易被批評漁洋之人摭為口實,也極易會引起漁洋本人的不滿,盡管這種不滿尚沒有見諸漁洋的正面表達,好像是“阮翁未之知也”。

王漁洋與姜埰,就這么一次見面,兩人此后再無謀面,再無任何往來。但姜埰這么一首尋常的詩作,卻引出來了清初的一種詩學話題。而且到后來,當王漁洋出人意料地尖銳批評姜埰的“遺命宣州”時,我們還是不能不疑惑于這種批評與姜埰的這首詩作到底有沒有關系。

姜埰的一生可以說有兩大關節,一是“建言受杖”,即在崇禎朝上書皇上而受杖刑,差點丟了性命。二是“遺命宣州”,即諄諄囑托死后葬于宣州。其子姜安節著《府君貞毅先生年譜續編》于康熙12年(1673)記載:

五月,病劇,呼安節兄弟曰:“吾不起矣。念吾獲罪先皇,奉命謫戍,遭逢時變,流離異鄉,生不能守先墓,死不能正首丘,懷悽于心。故君之命,后雖有赦,不敢忘也。今當畢命戍所,以全吾志。”越數日,則曰:“吾病既不能往,死必葬我敬亭之麓。”語訖,嘔血數升,口吟《易簀歌》一首,又吟“蓋棺三十日,負棺莫棲遲”二句。自書:“一腔熱血,欲灑何地”八字,又書“東望松楸,不勝心痛”八字。

這就是姜埰的“遺命宣州”。還應該說明,這一志愿并非只是姜埰的臨終囑托,而是他入清后身為遺民的一種長期的政治抉擇,是他始終抱有故國故君之思的一貫體現。他于康熙6年(1667)專門到宣州,與宣州遺民沈壽民、沈泌等交流,在詩歌中屢屢表達這種志向。這一年他“自號宣州老兵,又號役叟。方欲結廬敬亭,以終謫戍之命”。[5]20姜埰這種獨特的明遺民式政治選擇,在當時感動了很多人。魏禧的傳記、徐枋的《謚議》,都以重筆記敘此點。吳肅公撰姜埰《墓志銘》,專門發為議論:“蓋三十年黍離之痛,湘累之志如一也。夫誰無首丘之思,生不肯菟裘故鄉,死不羨埋玉于吳市,宣州之命,終始不渝,此志士所憑吊而深慟也。”[4]309-310總之,凡姜埰傳記無不寫到此點,凡歌詠姜埰之詩歌無不涉及此點。正是“遺命宣州”將姜埰的明遺民志節推向了頂點,也最終完成了姜埰作為明遺民的個人形象塑造。姜埰身后,人們對這一人生大節嘖嘖稱道,尚無持有異議者,唯有王漁洋是個例外。

王漁洋對姜埰“遺命宣州”的批評見于《居易錄》卷二十一,撰寫的時間為康熙32年(1693),此年王漁洋60歲,已是他的晚年。此前一年,在《居易錄》卷十九,他特意提起宋人批評歐陽修“逍遙于穎”,不念故鄉吉州的爭議,似乎是批評姜埰的先聲。實際上歐陽修事與姜埰事并不能等同而論,為省篇幅,此處不展開討論。王漁洋的批評是:

萊陽姜如農埰、如須垓,兄弟齊名,時稱“二姜“。如農崇禎末為給事中,建言謫戍宣城衛,鼎革后,兄弟遂卜居吳郡,不歸鄉里。給事死,遺命葬宣城,以謂故君未賜環,不敢首丘。吾友張杞園貞作祠記書其事,南北名士多歌詠之。既而遷其夫人之柩,合葬于宣,而葬給事之衣冠于父母墓左。予謂非禮也。夫給事身值滄桑,居吳不返,或歲一歸省墓,或數年一歸省墓,猶可也。死不首丘,又不歸骨先隴,顧遠葬戍所,此則矯激好名之過,而害天性之恩,可已而不已者也。至遷其夫人遠祔江南,此尤非也。己不歸葬,已無以慰父母之望于地下,乃并其婦已葬之骸骨大去其鄉,明其與父母絕矣,孝子忍乎哉!是何其于君臣之義厚,而于父母之恩薄也?禮曰:“鳥獸失喪其群匹,越月愈時,則必反巡,過其故鄉,回翔焉,鳴號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后乃能去之,”而況人乎?況父母之墳墓乎?。予讀《思穎》詩,每致憾于歐陽永叔,茲給事之葬,亦未敢附會以為然。聊書杞園《記》后以質諸知禮者云。[1]4096

后王漁洋又將這段文字專門摘出,成《姜貞毅葬衣冠辯》一文,收入《蠶尾續文集》卷九,可見他對這一批評的鄭重態度。兩處文字幾乎完全相同,唯“而況人乎?況父母之墳墓乎”兩句,改為辭氣相對緩和的“矧血氣之屬,尤莫知于人乎?”[1]2109這里有必要集中討論一下王漁洋這段批評。

首先,這段批評可謂嚴厲,特別是辭氣中帶著一種過激的情緒,并非是寬恕平和之論,大有違于王漁洋一貫的風格。我在反思閱讀之中,于此尤為不解。這里說的嚴厲,一是他引禮為據,認為姜埰這樣的做法尚不如鳥獸,近乎刻??;二是他直接認為姜埰這樣做是“矯激好名”,蠻橫地作出了一個結論。他對姜埰的做法毫無同情理解之義,反而認為這是違背人的本性,過分追求聲名的結果。他認為這不真實,不可取,不值得贊美。甚至我們可以推論,在王漁洋看來,“矯激好名”不僅僅是對姜埰一個人的評價,可以擴展為對明遺民的整體評價。明遺民群體有很多不為人理解的特異之處,如不應科舉,不入城市,不與官吏來往,出家入道,辭家遠游,甚至不惜一死,等等,如果不從明朝滅亡、無所依附的時代處境理解,不從忠于故國故君的政治感情來理解,在進入新朝的常人看來,幾乎都是標新立異的“沽名”之舉。王漁洋是經歷過易代之變的新朝官員,并與明遺民有廣泛友好交往,面對姜埰,也墮入這樣的庸常之見,加諸如此份量的措辭,這如何能讓明遺民心服?今天讀來,也令人覺得何以如此!

其次,漁洋批評姜埰,講衣冠葬,講遷妻墓,講與父母絕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講孝。以孝道攻訐、瓦解明遺民,可算是一把道德利器,但卻不為明遺民所接受。明遺民是衡量過忠孝關系的,但那是個忠孝不能兩全的時代,忠于故國故君的選擇是明遺民的清醒意識,是決定其身份的政治特質所在。若拋棄了忠而講孝,則明遺民就不成其為遺民了。像吳梅村、侯方域等失節之人倒有了理由,他們正是迫于孝的壓力而失去了對于遺民使命的堅守,出仕的出仕,應舉的應舉。我們考察明遺民,時時感受到他們當時所受到的孝的壓力,他們往往在痛苦中,將國置于家之上,將君置于父之上,堅守遺民之道,毅然有所不為。而易代之后,作為新朝顯官的王漁洋,其價值觀完全不同于姜埰這樣的明遺民,也就使他這段批評自然失去了方向,有一種南轅北轍的錯位感。

再次,王漁洋對姜埰的批評,表現出他與明遺民的疏離,表明在他的后期與這一政治群體自覺地拉開了距離。王漁洋是一個熱心交友的詩人,他對于詩人之間的來往尤為熱心,在其詩文雜著中有很多的記載,《感舊集》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明遺民也曾是漁洋熱衷交往的群體。特別是揚州五年,他與林古度、吳嘉紀、方文、紀伯紫、冒襄等明遺民詩人過從甚密,交往無間,這些聲望已著的明遺民也成為他揚州文學活動的主要追隨者,王漁洋文學聲望和文學地位的形成,明遺民起的作用不可小覷。更可貴的是,此一時期他的詩歌創作,賦物詠懷,感時傷事,情感深處有一種和明遺民的同聲相應之處。如《秋柳》四章的“盛衰之感”,如《秦淮雜詩二十首》中那種憂傷的詠嘆,都使明遺民感到親近,有認同感。揚州五年是王漁洋與明遺民相處最為熱絡的時期。后來他入京為官,隨著地位之上升,更重要的是隨著情感的變化,隨著詩歌風氣的變化,王漁洋與明遺民這一群體有一種相互疏遠的感覺,也不是絕無來往,但那種內心深處相呼應的感覺日漸稀薄。再加上他批評方文的詩風,批評閻爾梅的性格,對應召“博學鴻辭”考試的明遺民頗有微辭等,都反映了王漁洋對于明遺民這一群體的自覺疏離。對于姜埰的批評,也可作如是觀。綜合考察王漁洋與明遺民的交往,發現前熱后冷,我覺得康熙18年的“博學鴻辭”考試似乎可以作為時間上的一個界限。

另外,還應指出,王漁洋對姜埰的這一批評,有無個人恩怨不好懸揣,與“重見李于麟”一句是否有關也不好臆度,但在當時以及后來,對這一意見反應寥寥,既無人響應,也未見有人持有異議,完全被歷史漠然置之。王漁洋這一別出心裁的自以為鄭重的批評意見處于無人理會的狀態,這應該算是歷史對于姜埰、對于明遺民的一種無言的尊重。

王漁洋與姜埰的交往論述如上,一得之見,唯望高明指教。最后附帶說明一點,單憑《感舊集》的收錄,如無姜埰《與同鄉友》詩相佐證,兩人之間有無交往關系還真難說。換言之,入選《感舊集》的詩人,并不一定都是王漁洋真正謀面交往之人。有兩個例子,一是姜埰之弟姜垓,在《感舊集》卷二中繼姜埰之后,收詩五首,但考兩人關系,似無交往之可能,好像是因姜埰而連帶收錄。另如卷一程嘉燧,于崇禎16年(1643)去世,時王漁洋方十歲,更無交往之可能,他似乎也是因錢謙益而連帶收錄。本文非專論《感舊集》,亦是因論王姜關系而連帶說到這一點而已。

[參 考 文 獻]

[1]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7.

[2]蘇東坡.蘇東坡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

[3]陳寅恪.柳如是別傳[M].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1.

[4]姜埰.敬亭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姜安節.府君貞毅先生年譜續編[A].姜埰.敬亭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汪超宏.宋琬年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7]王應奎.柳南續筆[A].續修四庫全書(1147冊,第三階段)[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8]丁福保.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日韩资源站|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1久久精品国产| 色亚洲成人|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丁香婷婷久久| 成人一区在线| www.日韩三级| 亚洲区欧美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免费| 亚洲视频二|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欧洲av毛片|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九九久久99精品|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免费看a毛片| 国产一级α片|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黄色国产在线|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一级黄色片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九九九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538国产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综合|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她的性爱视频|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国产第八页|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日本久久网站|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欧美第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