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麗平,黃志強
(1.隆回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隆回 422200;2.隆回縣種子管理站,湖南 隆回 422200)
近年來,隆回縣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全縣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超級稻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先進技術,建立了水稻、蔬菜、水果、中藥材等優質高產栽培等較有特色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培養了不少學科技、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確保全縣農業經濟穩步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別是2012年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后,困擾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的一系列問題得到了較好地解決,為進一步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當前在隆回縣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全縣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按照新修訂的《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1],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法,提升農業新技術推廣能力,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益,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農業科技推廣無論是在傳統農業的發展階段,還是在現代農業發展階段,都是一項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措施[2]。近年來,全縣重點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超級稻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累計推廣新品種320個,推廣新技術60項以上,直接為農民累計創收4.8億元。在袁隆平院士團隊的指導下,從2004年起,隆回縣開始實施超級稻高產攻關項目;2008年,在羊古坳鄉牛形嘴村建立百畝超級稻核心示范區,平均產量超過800 kg/667m2;2011年,在羊古坳鄉雷峰村建立百畝超級稻核心示范區,重點推廣了Y兩優2號等超級稻品種,加權平均產量達到926.6 kg/667m2,突破900 kg/667m2;2013年,在羊古坳鄉牛形嘴村建立百畝超級稻核心示范區,平均產量達到988.1 kg/667m2。從2009年起,隆回縣在26個鄉鎮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覆蓋農作物3.242萬hm2,產量1 000 kg/667m2水平,累計增收節支7 282.32萬元。
目前全縣有超過160個種植業、畜牧、水產、農機化推廣機構,每個鄉鎮都建立了推廣服務機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達到290人,其中高級農藝師18人,農藝師86人,初級職稱101人,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并廣泛開展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近年來隆回縣有15萬農民免費接受了農業技術培訓,每個農民至少掌握了1門農業專業技術和實用技能。
隆回縣于2012年4月完成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改革后的26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均為財政全額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實行鄉鎮和縣農業局雙重管理體制。人員職務的任免、年終考核、工資、福利等待遇的發放由鄉鎮管理,職稱評定、業務工作歸縣農業局管理。這種體制導致相當一部分鄉鎮單位政事不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編制被擠占。其主要原因是鄉鎮工作十分繁雜,每年各項中心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維穩、綜治、計劃生育、烤煙生產等。工作方式以鄉鎮干部定點駐村包片為主,農業技術推廣站都是主要抽人單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成了行政工作人員,農業技術推廣站沒有事權。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主要從事搞行政工作和中心工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開展,農業局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難以干預。此外,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的落實情況缺乏硬性考核指標,這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制約了全縣農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隆回縣原有的四級農科網已處于停滯狀態,村、組兩級的農科組織也停擺不前,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落腳點已是千家萬戶,其條件千差萬別,各項推廣工作要從“戶”入手,工作難度極大;一項農業新技術要從少量農戶做起,再到大面積推廣,往往需時2~3 a,效率難以提高;由于資金缺口大,村、組兩級沒有相應的農科組織和農業技術服務的人員設施;對科技示范戶的支持乏力,示范帶動能力弱,農民合作組織的覆蓋面也很小,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化程度很低。推廣效率不高,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推廣、農村的繁榮和穩定、農民的文明小康做出了巨大貢獻[3]。作為純技術服務部門既無任何收費項目,又無行政罰沒收入,經費嚴重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進行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監測、預報、防控防治,對相關事件進行應急處置與技術指導等,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來維持。據初步測算,隆回縣每年約需技術推廣經費1 500萬元,但是由于縣級財政困難,無法給與支持,只能維持基本辦公費用,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業務由于經費嚴重缺乏,推廣工作受到極大影響。
在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編制人員全部納入財供編制,崗位工作人員工資待遇納入縣統籌發放,但津補貼、獎金等仍每年要單位自籌30萬元左右。鄉鎮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與行政編制人員相比,獎金福利待遇解決難,改革后公益性與經營性人員分開,公益性人員不再從事經營活動,但部分鄉鎮仍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自行解決福利、獎金等待遇等,其福利待遇低,且不穩定。
農業技術推廣,必須遵循試驗示范、培訓、推廣的線路原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必須有固定且具相應規模的試驗示范基地。引進的新品種、新技術必須在試驗示范基地經過試驗證明其先進性與適用性,通過示范展示其實際效果,才能進行推廣。隆回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過去有農業科技示范場,鄉鎮有農科隊,試驗示范開展得如火如荼,先后開展了“雙兩大”再生稻、稻田木耳、板田油菜、椪柑計劃密植、雜交桑苗繁育、椪柑無病毒良種繁育、金銀花良種繁育等幾十項試驗示范,推動了全縣農業的發展。但是,近年來鄉鎮農業站工作弱化,原有布局在農村的試驗示范基地已蕩然無存,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示范場已進入縣城發展規劃區,試驗示范功能也已喪失。全縣農業試驗示范只能掛靠在羊古坳超級稻高產攻關示范區和南岳廟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等少數幾個農村基地進行,試驗示范自主能力與活力明顯削弱,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整體水平明顯下降。
從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的現狀來看,總體表現為隊伍大,人員多,素質低,高層次人員少,比例失調和斷層嚴重等問題。2013年,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共有410人,其中,農業專業大專以上185人,中專80人,其他學歷145人。大專以上專業學歷人員比例僅占45%,中專專業學歷占20%,其他非專業學歷占35%。從年齡結構來看,骨干專業人員絕大多數已接近或超過50歲,30~45歲年齡段的骨干少,骨干專業人才斷層明顯。從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來看,多數人員難以承擔試驗設計、試驗總結、論文撰寫、技術培訓等技術工作,部分人員基本上不能獨力開展技術推廣與技術指導工作。
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的這種狀況,與推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形勢要求是極不相適應的,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非專業人員的政策性進入。如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共有干部職工69人,其中從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只有29人,部隊轉業等安置的有40人,占總人數的58%。二是取消畢業生分配。國家取消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制度以后,從2002年起沒有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進入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導致了中青年人才青黃不接。三是繼續教育乏力。全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大都只有中專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專學歷的人員少,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四是缺少實踐磨礪。知識的增加,業務工作能力的增強,實踐磨礪是必由之路。但是近年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務實減少,年輕人員難以深入實踐,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能力難以提高。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是將農業的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4]。《農業技術推廣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從根本上解決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新形勢下的定位問題”。因此,縣、鄉鎮兩級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規范管理,完善體系建設,充實提高技術推廣隊伍,保證人員歸崗履職,從人、財、物、事上落實農業技術推廣公益性職能和定位目標的實現。
按照新修訂的《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要對縣、鄉鎮兩級的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清理整頓,科學核定人員編制,規范崗位設置,調整充實人員力量,建立管理考核制度,保證公益性職能的履行。在人員編制上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于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80%。縣人民政府及其農業主管部門要作出明確規定,責成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各鄉鎮保證編制人員專業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得隨意抽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從事其他工作,解決當前存在的串崗混崗、隨意抽調、不務正業等問題。
新修訂的《農業技術推廣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國家逐步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并按規定使該資金逐年增長”。隆回縣雖然是一個貧困縣,財力有限,但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必須依法保障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政府要通過財政資金整合,集中支持農業技術推廣。一要在明確界定的公益性職能的基礎上,保證全額預算人員的工資福利及時足額發放;二要根據農業技術推廣特點來區別安排公務經費,其標準一般高于行政事業單位和其他有經濟來源的部門,以確保技術推廣的經費需求;三要增加專項經費支持,在各單位實施涉農項目時,要按部門的上級要求安排一定比例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自主或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合作開展相關的農業技術推廣。
在各鄉鎮建立推廣試驗示范基地,加快農業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把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基地辦成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新技術引進的試驗基地,培訓職業農民的教育平臺,致富信息的發布窗口。建立縣級基地時,要根據農業區域和產業類型合理布局,適度規模,保持穩定,集中投入,把試驗示范基地建成現代農業示范樣板。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根據本鄉鎮的農業生產特點,創辦試驗示范基地。鄉鎮試驗示范基地也可以科技示范戶為基礎創辦,要加大投入,辦出特色。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要采取多種措施培養人才,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人員素質。一是要建立健全嚴格的考核機制,充分調動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一線的推廣業績作為考核與評價的主要依據,并與崗位動態管理、晉升晉級、創先評優、繼續教育等掛鉤,充分發揮考評結果的激勵作用。二是要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員業務培訓。要根據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人員狀況、知識結構、發展要求,統一規劃人才培訓,應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進行,要分期分批選送優秀人員去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訓進修,培訓骨干隊伍,同時根據產業特點和重點項目,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來縣講學,培養人才。此外,還要根據實際需要,安排其他形式的培訓,如在崗培訓、學歷教育、短期培訓、組織集體學習與自我學習等。三是要建立人才歷煉機制。現在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年輕的非專業學歷人員較多,而且今后可能還會有類似人員和新招聘專業人員進入,要為其創造機會到生產一線歷煉,提高其專業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實骨干技術隊伍。
[1]金京玉,李曉菲,王 娟,等.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33.
[2]姚振明,李 寧.關于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對策[J].現代農業,2009,(6):84-85.
[3]張 萍.關于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對策[J].新疆農業科技,2007,(2):4.
[4]黃保結.最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指導全書(第二卷)[M].北京: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