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蔡林君,沈昊驄
(1.遼寧大唐國際錦州熱電有限責任公司,遼寧錦州 121017;2.東南大學,江蘇南京 210096)
近年來,針對以往逆變電源對非線性負載的適應性不強及動態特性不好的特點提出了實時反饋控制技術,使得逆變電源的性能得到改善。目前,各類學者針對這種實時反饋控制技術提出了幾種方案:(1)無差拍控制;(2)重復控制;(3)數字化PID控制;(4)諧波補償控制等。其中,第3種方案通過電流內環擴大控制系統的帶寬,極大地改善了系統的動態性能,同時,電壓外環減小了輸出電壓諧波,增強了系統對非線性負載擾動的適應能力,被廣泛應用于設計應用中。
傳統的雙閉環控制電壓外環與電容電流內環是耦合的,電壓外環對電容電流內環有交叉干擾,使得內環不再是單輸入單輸出系統。而且內環的慣性比外環的慣性要大,因此在內環調節時外環的輸出電壓不能被認為是不變的。
因此,總結以上分析,在電容電流反饋瞬時值控制逆變器數字雙環控制方案設計時,首先要解決2個問題:(1)由于系統直流電壓V(s)dc影響系統的開環增益,使系統的數學模型變得不確定,從而使設計控制器變得困難,所以要實現系統對V(s)dc的解耦。(2)輸出電壓的交叉反饋使得逆變器控制對象變得復雜,且數字控制器與模擬控制器相比實時性差、帶寬窄,因此,為了簡化控制對象、實現優良的控制效果,最好要實現輸出電壓外環與電容電流內環的解耦控制。
圖1為單相全橋逆變器電路原理圖,將濾波電感電阻定為r,忽略電容寄生電阻,SPWM采用雙極性調制方式。這樣就有T1和T4控制信號相同,T2和T3控制信號相同,T1和T2控制信號互補,T3和T4信號互補。
圖2為雙極性SPWM波形調制原理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雙極性SPWM調制方式下IGBT一個周期輸出的PWM波形。設定載波周期為T,在正半周期內TV1開關管導通時間設為DT,導通時的PWM的調制比設為D。于是有D=(vr+Vc)/2Vc,其中vr為參考信號瞬時值,Vc為載波峰值。

圖1 單相全橋逆變器原理圖
圖2中正弦波vr=Vrsin(ωrt+φ)。對逆變器輸出電壓函數進行傅里葉分解可得:

其中ωr為載波角頻率。
對數字逆變器而言,載波頻率一般要遠遠大于輸出波形的頻率,因此當vab通過LC濾波器時,高于LC截止頻率的高次諧波基本上被LC低通濾波器濾掉,從LC低通濾波器輸出端電壓為基波和低次諧波。
對基波而言,逆變橋可以等效為一個比例環節K,于是有:

逆變器的vi為逆變橋輸入濾波器的基波電壓,可得:

根據基爾霍夫電壓電流定律,將電容電流ic和輸出電壓vo作為狀態變量,結合圖2,列狀態方程如下:

將式(3)代入式(4),加入逆變橋,于是有:

圖3為式(5)所推出的等效框圖。

圖3 逆變器等效框圖
由圖3可知,逆變器是一個多輸入單輸出的控制系統,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輸出Vo(S)對給定交流參考輸入Vr(S)的準確跟蹤。
輸入Vdc(S)和輸出Io(S)兩者都可視為對系統的擾動。對于雙環控制系統而言,根據內環采樣電流的不同可以分為采樣電容電流內環加電壓外環和采樣電感電流加電壓外環的雙環控制,本文選用采樣電容電流瞬時值內環加輸出電壓外環的雙閉環控制方案。
如圖4所示,Io(S)包含在電容電流內環內,通過內環瞬時值控制能夠有效地抑制負載擾動對輸出電壓的影響,而Vdc(S)是逆變器的開環增益,2個反饋閉環無法調節由開環增益所引起的擾動。瞬時值控制屬于有靜差調節,系統開環增益的變化必將導致系統靜差的變化,ic和vc就成為相互獨立的狀態變量,從而實現了電容電流反饋的輸出電壓交叉反饋解耦。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系統的內外環的控制結構框圖,如圖5所示。其中F(s)為采樣和計算延時環節,E(z)為輸出電壓外環的補償環節,D(z)為電容電流內環的補償環節,H(s)為零階保持器,K為等效的逆變器環節。從整個系統框圖可以得出,逆變器總共需要3個采樣量:輸出電壓、電容電流和直流母線電壓。

圖4 電容電流瞬時值內環和輸出電壓外環的雙閉環瞬時值控制系統框圖

圖5 系統的內外環控制結構框圖
通過對仿真波形進行分析,不同負載情況下輸出電壓電流的相位關系與負載性質完全吻合。從電壓波形可以得出,逆變器平臺在不同負載情況下,輸出電壓波形穩定,沒有發生較大的波形畸變和振蕩。對電流波形情況分別分析,對于阻性、阻感性、阻容性負載,電流波形輸出穩定、畸變較小。當負載為整流性負載時,在發電機啟動暫態過程中,波形畸變嚴重,說明電源啟動時,整流性負載對電源的沖擊較大;電源達到穩態后,整流性負載的電流波形基本符合整流負載電流輸出特性。
圖6、7、8為逆變電源加不同負載時的輸出電壓、電流仿真圖,圖9為不考慮暫態過程的阻性負載的電壓波形THD,THD=1.32%表明采用電壓電流雙閉環控制算法,輸出電壓波形的畸變很小,輸出波形的質量較高。
通過突加突減負載實驗來驗證仿真平臺的動態特性,圖10為突加阻性負載實驗波形圖,圖11為突減阻性負載實驗波形圖。
從突加、突減阻性負載實驗波形圖可以看出,在突加或突減過程中電壓波形輸出穩定,波形沒有出現較大畸變,輸出電流在突加或突減時過渡平穩。

圖6 純阻性負載(Z=10)的輸出電壓電流

圖7 阻感性負載(Z=7.07+j7.07)的輸出電壓電流

圖8 阻容性負載(Z=7.07-j7.07)的輸出電壓、電流

圖9 阻性負載時電壓波形的THD=1.32

圖10 突加阻性負載實驗仿真波形圖

圖11 突減阻性負載實驗仿真波形圖
本文首先詳細分析了雙閉環瞬時值控制逆變器的數學模型,從系統結構上看,電容內環與電壓外環是互相耦合的。為了得到較好的控制效果,引入直流側輸入電壓反饋解耦和基于電容電流反饋的輸出電壓交叉反饋解耦控制,解決了由系統開環增益變化導致的系統靜差的變化問題,提高系統穩定性。能夠防止負載突變造成的電流波動,適應能力強,具有良好的動態性能,同時,該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諧波尖峰,魯棒性強,有利于并網運行,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
[1]孫進,侯振義,盧家林.逆變電源技術及其發展概況[J].電源世界,2006(8):27-30.
[2]彭力.基于狀態空間理論的PWM逆變電源控制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3]P C Loh,M J New man,D N Zmood,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loop voltage regulation strategies for single and three-phase UPS systems[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3(9):1176-1185.
[4]郭衛農,陳堅.基于狀態觀測器的逆變器數字雙環控制技術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2(9):64-68.
[5]S Buso,S Fasolo,P Mattavelli.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 multi-loop control employing digital predictive voltage and current regulators[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1(11):1846-1854.
[6]舒為亮,張昌盛,段善旭,等.逆變電源PI雙環數字控制技術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2005(2):52-54.
[7]魏偉.正弦波逆變電源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電氣技術,2008(11):5-7.
[8]王儒,方宇,邢巖.三相高功率因數PWM變換器可逆運行研究[J].電工技術學報,2007(8):46-51.
[9]孔雪娟,工荊江,彭力,等.基于內模原理的三相電壓源型逆變電源的波形控制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3(7):67-70.
[10]呂永慶,趙軍紅,張珍敏.基于極點配置的逆變器書安環控制方案[J].電源技術,2009(5):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