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文
摘 要:云計算指云計算服務、支撐云計算服務的云計算平臺和相關云計算構架技術,是計算機科學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引領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的關鍵戰略性技術和手段。文章分析了云計算技術對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意義,指出了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最后給出了中國云計算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云計算;產業發展;問題;發展路徑
2010年,中國云計算的市場規模僅為167.31億元。而據專家預計,2013年的市場規模已達到1 174.12億元。三年間,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實現了驚人的增長。
1 云計算對中國的意義
1.1 云計算創造后來居上的機遇
云計算激發了技術大變革,行業技術競爭的焦點轉向了數據中心計算,轉向了新型人機交互和智能算法等方面。從芯片開始,計算、存儲和網絡的軟硬件,服務器端的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客戶端設備上的操作系統等等,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開源軟件和開放技術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這些技術領域,國內產業界尤其是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相比以往,與國際巨頭的差距大大縮小了。技術的開源和開放性,為我們縮小差距乃至后來居上,創造了機會。目前,在一些比較核心的開源軟件如Linux、MySQL、Hadoop、OpenStack等方面,國內有不少專業人士進入了國際前沿,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 云計算關乎國家信息安全
目前,全球真正有實力研發和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公司只有谷歌、雅虎、微軟、IBM和亞馬遜等少數IT巨頭。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沒有主導權,其戰略選擇非常有限。在“云”面前,國家信息安全受到挑戰。
針對跨國企業在“云計算”領域的咄咄逼人和各國政府對“云計算”發展的各種規劃,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說,我國應建立自有云計算平臺,充分利用云計算這一先進生產力提升我國創新能力,并確保國家信息安全。
1.3 云計算將助推產業大發展
云計算指云計算服務、支撐云計算服務的云計算平臺和相關云計算構架技術,是計算機科學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引領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的關鍵戰略性技術和手段。
云計算開創了軟件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等全新IT服務模式,其中軟件即服務模式提供低廉的在線軟件租用服務,平臺即服務模式提供快速的從技術開發到服務運營的能力,基礎設施即服務模式提供低成本和可靠性高的基礎設施托管服務,云計算服務模式不僅給全球信息產業創造了深遠的變革機會,同時也給工業等傳統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云計算能夠大規模的創新,創新速度明顯加快,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服務層出不窮。相信經常去硅谷的同學,應該能深切感覺到這一點。
此外,云計算還直接與大數據密切相關。數據作為新時代的戰略資源,意味著具有產權和主權的性質,最終很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1.4 節省信息化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許多機構不僅表現出了對使用云計算縮減IT成本的興趣,還希望能夠更靈活更高效地運營業務。
節約資金是企業關注云的主要動力,“縮減前期IT成本”是應用云計算的最大動因。“降低或避免IT基礎設施維護成本”也是重要因素。有專家認為,未來五年內云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好處,“永久地大幅度縮減運營成本”是其中之一。
以降低成本為重心的企業正在使用“云”來縮減網站運營成本。中國眾多的網民為網站帶來了數以百萬計的點擊,而云服務和云架構也讓企業得以用較低的成本進行擴展,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
2 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對比美國等云計算發展走在前列的國家,我國云計算產業仍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2.1 “寬帶不寬”依然是最大制約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帶寬不足、流量成本高等問題制約著云計算的發展。目前,我國網絡帶寬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差甚遠。今年上半年,德國一家市場統計公司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互聯網網速排名數據,韓國以平均17.2 Mb/s的網速繼續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在第二位,為11.7 Mb/s。然后是中國香港(10.9 Mb/s),接下來是瑞士、荷蘭、拉脫維亞、捷克共和國、瑞典、美國和丹麥。而我國內地的平均網速只有1.7 Mb/s,這與排名第一的韓國17.2 Mb/s以及排名第二的日本11.7 Mb/s相比,相差將近10倍。中國網速的全球排名是在第98位,遠遠落后于全球3.1 Mb/s的平均網速。在亞太地區,我國甚至也落后于泰國和馬來西亞。不僅如此,從比特率、結構速率來講,我國的寬帶也存在較大差距。此外,我國寬帶發展還存在地域性不平衡、城鄉不平衡的現象。
足夠高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容易獲取的帶寬資源,是云計算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云計算的核心就是基于網絡和數據中心的應用,接入網絡和數據中心的帶寬直接決定了企業使用云計算平臺的質量。以目前的寬帶容量來說,如果每個用戶同時使用業務,達到峰值帶寬,那么網絡就會造成癱瘓,業務就會中斷??梢哉f,帶寬問題對于云服務影響極大。
2.2 過度投資數據中心
重建設、輕應用,正成為普遍性的問題。
美國政府云計算戰略的核心是大幅減少數據中心的數量(5年內減少800個),以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我國現有超過20個省市制定了各自的云計算規劃,云計算基礎設施投資熱潮涌動,其中11個城市的預算超過了100億元。
國內對云計算的認識不夠清晰和理性,先是期望過高,迅速轉換為數據中心的投資熱潮,然后發現應用跟不上,資源閑置。
2.3 技術差距較大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掌握了虛擬化等私有云技術,開始試驗性應用。在公共云技術領域,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已經具有了一些突破,但可管理的資源規模普遍偏小,商用經驗也少。
雖然服務器虛擬化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差距。IDC的研究表明,2012年中國新增加的服務器中只有12.5%部署了虛擬化,構建了資源池。同時,除了服務器資源池化之外,網絡、存儲、安全等的資源池化都處于更早期的階段。
2.4 應用數量較少
國內目前有希望成為云計算平臺、成為生態系統主導的公司并不多。只有公司決策者能清楚地認識到云計算的重要性,有決心長期投入,并有真正開放的心態,有生態系統的意識,這項業務才有可能發展,最終獲得廣大客戶的信任。
3 中國云計算發展的路徑
3.1 頂層重視,把握機遇
云計算本質上是全球化的,也就是說,最好的技術和服務,如果沒有人為阻擋,會遍及全球。由此,我們應該想到,云計算產業發展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隨著亞馬遜、谷歌等產業巨頭的全球戰略部署落地,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將更加嚴峻復雜。
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完善云計算產業鏈,加大資金技術支持力度,科學合理統籌規劃,把握機遇,推動中國云產業與世界同步發展,甚至后來居上。
3.2 切實解決帶寬問題
目前,我國初步形成的云計算產業鏈中,虛擬化技術、分布式計算、數據中心、大數據挖掘等開始被應用,醫療云、金融云、物流云等行業云計算應用也都紛紛出現。但是,寬帶不足、覆蓋范圍不廣的挑戰,限制了云計算用戶最大程度地獲益。有專家形容,網絡帶寬難以保障,成為了制約云計算發展的“隱形殺手”。
值得欣慰的是,“寬帶中國”戰略正在改變這一局面,其將成為云計算發展的關鍵推動者?!皩拵е袊睂⒔o所有用戶參與數字經濟提供機會。而云計算,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3.3 雙向推廣云計算應用
首先,最大化云計算在政府中的價值。政府機構將成為云服務使用的領軍者,提高工作效率,從ICT投資中獲得更多價值,提供更好的服務,構建一個更加靈活的公共部門。
其次,向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推廣云計算。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將獲得所需保護,并使用讓他們充滿自信的云服務工具。與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共同合作,推廣關于云計算的知情決策,并根據各行業領域需求提供定制信息;為小企業和非營利機構提供更多如何使用云服務的在線信息;強化現有成功項目,如數字企業、企業連接、技術和知識連接、數字政府和小企業咨詢服務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