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遠超
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誤診原因分析
曾遠超
目的 探究嬰幼兒肺炎支原體(MP)臨床肺炎診斷出現誤診的原因以及病種。方法 選自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24例經MP IgM進行診斷并確診為MP肺炎的嬰幼患兒, 對其臨床資料以回顧性的方法進行分析, 歸納臨床出現誤診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 本次納入研究的MP肺炎患兒, 早期被誤診的疾病分別為細菌/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心肌炎/秋季腹瀉、心肌炎以及關節炎等。結論 在臨床上MP肺炎患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特別是早期的時候患兒不會有明顯的特異性表現, 對患兒進行及時的MPIgM檢測診斷, 能夠提高其臨床診斷正確率, 盡早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 最大程度降低誤診誤治的現象, 縮短患兒病程,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支原體肺炎;誤診;嬰幼兒
對于學齡兒童還有青少年這個年紀的人來說, 支原體肺炎(MP)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肺炎疾病, 而且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有飲食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這種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了不斷上升的一種變化, 患病的年齡也開始向著嬰兒的層次蔓延, 經過相關研究調查, 嬰幼兒感染支原體肺炎的幾率明顯增多。對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 并立即采取對癥治療措施, 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有重要意義, 但由于該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因此診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誤診現象, 延誤治療時機, 造成了嚴重后果。為了深入了解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誤診原因, 對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安流鎮中心衛生院2010~2012年收治的出現誤診診斷嬰幼兒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支原體肺炎患兒共196例, 其中男性患兒有116例, 女性患兒有80例,年齡最大的為15歲, 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有24例患兒出現誤診現象, 有男性患兒15例, 女性患兒9例;年齡最大3歲,年齡最小2個月。對患兒的診斷方法主要有根據其臨床表現、胸部X片、MPIgM檢測結果為陽性等, 確診為MP肺炎。
1.2 誤診因素及病種 本次研究嬰幼患兒誤診病種和原因主要如下:①反復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氣管炎。此類患兒共有7例, 占據所有患兒比例29.2%, 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嬰幼兒的年齡偏小, 而支原體肺炎在早期時候其臨床表現和感冒存在很大的相似程度, 而對其進行實驗室檢查則其末梢血象并無表現異常, 臨床對其進行常規的病毒治療之后患兒的病程出現明顯延長, 臨床癥狀會出現反復甚至是加重;②細菌或者是病毒性肺炎。此類患兒共有8例, 占據所有患兒比例的33.3%。在診斷為急性支氣管肺炎之后, 如患兒的血象不高則根據病毒性肺炎的方法進行治療, 如血象出現增高的患兒則按照細菌性肺炎的方法進行治療, 給予患兒青霉素類或者是頭孢類的抗生素藥物治療, 難以收到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 同時沒有進行MPIgP檢測或者是MPIgP在疾病初期檢測結果會顯示為陰性, 排除患兒為MP感染;③心肌炎。此類患兒共有3例, 占所有患兒比例12.25%。在MP感染之后會對人體的各個器官有侵襲的作用, 特別是病程時間相對較長或者是起病隱匿的患兒。患兒會因此表現為精神狀態不佳,疲倦乏力, 心音低鈍, 胸悶氣短, 臉色差, 心電圖顯示患兒出現竇性心動過速或者是發生ST-T改變;④病毒性腦炎。此類誤診患兒共有3例, 占據患兒比例的12.25%。所有患兒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 有2例伴隨嘔吐頭痛, 1例患兒出現抽搐。對其進行腦電圖檢查, 結果顯示為彌漫性或者是局限性的慢波活動;腰穿腦脊液檢查結果顯示為壓力較低, 外觀顯示清亮, 潘氏反應顯示為(±~+), WBC指數每升超過10×109, 蛋白指數為0.2~0.5 g/L, 患兒的糖還有氯化物正常, 細菌培養結果顯示為陰性;⑤關節炎。此類患者共有1例, 占所有患者比例4.2%。此類患兒在臨床上表現出了發熱、咳嗽、行走困難等, 因此無論家長還是醫生都將注意力放在跛行表現上面, 對其進行關節炎治療, 難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1.3 治療方法 患兒進行紅霉素靜脈滴注進行治療, 劑量為30~50 mg/(kg·d), 總共分為2次進行靜脈滴注而療程為10 d。所有的患兒都按照肺炎的常規治療進行處理, 主要處理措施如下:退熱、化痰止咳、霧化吸入、平喘以及補充患兒身體的水電解質平衡等。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不使用其它的抗生素類藥劑。
所有患兒在經過治療后, 均痊愈出院。
支原體肺炎, 也被稱為是原發性非典型肺炎, 在近年來發病比率正呈現出不斷增高的趨勢, 而且隨著人們生活結構的變化, 這種疾病的發病年齡也有著向著嬰兒蔓延的趨勢,如果患者的病比較嚴重的話, 甚至會出現全身多器官受損而導致呼吸衰竭致死, 所以對支原體肺炎這個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當中, 支原體肺炎發病概率為30%左右, 年齡也呈現出不斷年輕化的特點。對于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來說, 其早期臨床癥狀和病毒性肺炎、細菌性肺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表現很接近, 導致經常出現誤診狀況[1]。
雖然MP主要傳染渠道為呼吸道, 但是在侵入肺部之后還會經過血液進行散播對各個器官造成侵害, 因此臨床表現并不僅表現在上呼吸道;另一方面MP抗原和人體的某些組織存在著相同的抗原, 因此在感染之后會出現對應組織的自身抗體, 進而出現免疫復合物, 多個系統免疫因此被損害[2]。
在臨床上MP肺炎患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特別是早期的時候患兒不會有明顯的特異性表現, 在臨床上經常表現為腦炎、腹瀉、心肌炎以及關節炎等。對患兒進行及時的MPIgM檢測診斷, 還要對臨床癥狀進行整體分析, 加深對該疾病發病機理的了解, 能夠提高其臨床診斷正確率, 盡早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 最大程度降低誤診誤治的現象, 縮短患兒病程,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王映峰,張曉云. 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56例早期診斷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14(03):114-115.
[2] 趙黎英.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252例臨床分析.基層醫學論壇, 2012,15(25):158-159.
514437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安流鎮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