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燕,張傳峰,陶遠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伴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各項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趨勢而來的不是中國人普遍幸福感的提升,反而出現了某種程度的下降,浮躁不安、焦慮惶恐、脆弱無定力等情緒彌漫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人們開始反思貧富差距、社會正義、大國氣質、公民心態和幸福感等問題。那么什么因素與國民的幸福感相關聯呢?如何培育人們的幸福感呢?建設“幸福中國”的有效方式是什么呢?
實際上2010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已經將“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定為今后五年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并提出創建幸福中國的創新構想。從“國富論”到“幸福論”,從GDP追求到幸福追求,這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溫家寶同志曾經指出:“幸福就是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經濟增長是基礎,獲得幸福感是目的?!盵1]當幸福感成為社會的衡量標尺,就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循環;當幸福感成為中國人民生活的價值所向,就會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新思想,成為了新時期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新的前進方向。中國夢的實現過程必然是與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的,偏離這個軌道,中國夢也就難以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如徐景安所說:改革前30年,中國沉浸在“政治第一”的狂熱之中;改革后30年,中國陶醉于“發展第一”的成功之中。如果說,當年不能從“政治第一”的狂熱中擺脫出來,就沒有30年的改革開放。今天,如果不能從“發展第一”的偏執中解脫出來,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將付之東流。[2]增強人民幸福感似乎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的重要考核標準,例如,北京地區呼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廣東地區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幸福廣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慶地區則宣布要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3]
所以,幸福中國的內容,從客觀大環境來說,就是:政治公正民主,社會環境安寧有序,經濟富庶無虞;從主觀世界來說,就是:信仰堅定,精神自由,文化繁榮,人們內心充滿喜樂。我們新時期深化改革的落腳點在于國民幸福以及國民幸福感的提升,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財富與精神生活財富的協同增長,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服務的,脫離人民群眾,一切的發展將會失去意義。發展的成果如果不能由人民群眾共享,國家富裕的同時如果不能保證人民的富裕,幸福中國也就無從談起。
主觀是指人的意識、精神,其落腳點是人。幸福中國的主觀構建是相對于國民的精神層面來說的,通過對全民精神思想以及價值觀念的引導使民眾樹立一種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人們對于生活實際所做的認知性與情感性的評價,在這種意義上,決定人們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實際發生了什么,而是人們從精神上對于所發生事情做何種反應,它是精神幸福的源泉。主觀幸福感的樹立離不開信仰的支撐、道德的修養、教育的引導以及文化的熏陶。
人一旦有信仰,將會擁有面對困境時強大的精神動力以及克服一切挫折的強大自信心,從而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信仰的力量不一定能保證人人都能夠幸福,但是信仰可以增強人們的幸福意識,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從而激發幸福感。白巖松也曾說過“人為什么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恐懼,再往后就不那么簡單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覺得才會平靜,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挺可怕的。”[4]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的困擾是由于失去了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敬畏,沒有敬畏就沒有底線,當前社會的底線不斷被突破,“焦慮”、“困惑”、“浮躁”、“不安全”的因素紛紛出現,而這一切成為國人獲得幸福感的最大障礙。只有不斷夯實底線,懷有敬畏之心,才能逐漸抬高底線而獲得幸福感。信仰讓人心靈安寧,給人家園感,同時給人力量,使人堅強。50年前雷鋒同志的信仰是為人民服務,有了堅定信仰的支撐,雷鋒同志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50年后,郭明義同志的信仰是向雷鋒同志學習,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過程中,堅守信仰,慢慢品嘗幸福的滋味。雖然他們的信仰沒有能夠帶來物質上的富裕,卻讓他們收獲到了滿滿的幸福,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道德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對于幸福感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5]道德具有認識、調節、教育和導向等功能,這些功能正是幫助人們正確生活以及有效把握幸福的重要方式,它指導人們如何協調各種社會關系以及怎樣行使正確的行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懂得如何將個人行為調節在合理范圍之內,更容易獲得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和諧社會環境。當人們身處于和諧氛圍中,會時刻擁有一種實現理想的精神動力,從而激發滿足感與成就感,人們往往在這種境況下更容易體會幸福感。幸福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目標,它不僅僅包括物質財富上的滿足,還應包括精神幸福。只有財富不能決定幸福,必須兼有德行,道德在本質上與幸福是分不開的,它是精神幸福的必要因素之一。
幸福在表面上看起來是人的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但究其根本,幸福源于人的重要而合理的需要通過正當途徑得以實現或部分實現,而其中包含有了大量的道德的成分與因素。所謂“正當的途徑”是指獲得幸福的手段必須具有道德意義,即幸福要以道德為必要前提。所以追求個人幸福一定不能以傷害他人為前提,否則,就割裂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的統一,背離了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之間的關系,其結果是人們都將無法實現幸福的目標。只有得到道德引導的幸福才是最真正的幸福,偏離了道德的制約,幸福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難以實現的。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創造我們自己的根本利益,并盡可能實現他人的根本利益。
什么是幸福教育?所謂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生成、創造豐富的幸福資源。幸福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平臺,實現人們對于幸福的追求并且在追求中獲得幸福。幸福是一個抽象的感受,現代人對幸福的追求逐漸陷入了許多誤區,對幸福的理解產生偏差,往往認為幸福是和物質財富以及社會地位掛鉤的。此外,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對于他們來說,缺少的并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享受,而是缺乏對于幸福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幸福對于人們來說太重要了,我們可以傳授給青少年學生很多知識和能力,可以幫助他們考上理想中的大學,但是如果一個學生思想不正,心理扭曲,如果不能正確看待社會和人生,不能以接納和寬容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群,那么他們絕對不會獲得幸福。幸福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理念;幸福教育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一種境界;幸福教育不是一項階段目標,而是課堂教育的終極追求。
在幸福中國視閾下,加強幸福觀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幸福意識和創造幸福意識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建設幸福中國的重要途徑。青少年群體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承擔的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但是當前青少年群體常常受學習壓力、情感問題以及人際交往不善等因素困擾,以至于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寶貴。如果這個群體失去幸福意識,幸福中國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加強幸福教育,培養青少年樹立正確幸福觀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艱巨任務。當務之急,需要轉變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幸福觀教育的意識,注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此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幸福意識以及提高創造幸福意識的能力。學校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青少年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從而使其未成型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人們快樂增長和物質財富增長不成正比,精神財富嚴重缺失。要解決這些問題,幸福文化的支撐顯得尤為必要。我們要構建的幸福文化是指營造一種文化氛圍,讓大家懂得擁有了財富之后怎樣去享受幸福,讓生活困難的人知道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如何感知幸福。通過幸福文化的建設,告訴處于不同階段人們,幸福生活才是大家真正需要追求的。每個人都要擁有幸福,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幸福。文化是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唯有文化的力量才能給人帶來持久的、深刻的滿足感與幸福感。一個幸福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文化的社會,幸福生活只有在文化大繁榮的社會里才能夠實現。社會幸福一定是文化強盛、文化普及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實就是幸福文化,其原因在于它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反映人們的美好訴求,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將幸福文化作為中國未來的主流文化,它是一個幫助人們追求幸福、分享幸福的過程,有助于引導人們提高幸福意識,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
小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然而,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仍然存在一系列社會不和諧的問題,比如,人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民生問題得不到有效改善、公平正義問題時常被忽視以及生態失衡導致人民生活環境惡化等問題,從而影響了國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幸福中國建設需要以客觀社會保障為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幸福中國的宏偉藍圖。
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共十八大再次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城鄉居民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指發展改革成果普及十幾億中國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小康社會。國民幸福感的提升與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是保持同步的,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小康社會的水平越高,國民的幸福感也就越強烈,這充分說明了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人民幸福。隨著小康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國家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必將得到極大提升。因此,堅持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在全力建設幸福社會和逐漸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的過程。
然而我國現階段的小康社會仍處于不全面、不均衡的發展狀況,這就需要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科技創新力度,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協調區域發展;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一個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全國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將會步入新臺階。
民生問題是關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改善民生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幸福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只有人民群眾的生活過好了,社會幸福感才會大大提升,國民幸福才能逐步實現。民生問題涉及到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內容,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做到:優化教育結構,提升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加強道德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以創業促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并適時加大政府經濟技術援助,加快就業體制改革,健全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就業公平;加大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實施力度,強化稅收政策,有效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創造機會平等,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效阻止兩極分化;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逐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增加社會救濟,提高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民生問題是幸福中國建設的關鍵,只有解決好民生問題,才能最終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幸福社會”。[6]
經濟因素是衡量國民幸福水平的重要指標。經濟發展為人民的幸??鞓诽峁┝吮匾疤岷突A,如果人們在基本生活還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僅僅通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式來追求幸福,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才能讓人民感受到切實的快樂。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數是呈正相關的,毫無疑問,高收入可以保障人們有更多的經濟實力去追求幸福和獲取幸福。盡管收入水平的增加并不一定保障幸福,但是作為衡量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經濟因素仍然具有基礎性作用。當前,中國仍然處在發展的過程中,首要目標就是發展國民經濟,通過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滿足感,從而提升幸福指數。
目前我國已進入一個高污染、高消耗的社會階段,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人們不得不關注與反思的社會熱點。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簡單的吃飽穿暖已經不再是人們對于幸福的唯一感受了,如今,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也成為了關系國民幸福的重要內容。然而,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惡化嚴重,且治理難度加大,嚴重影響了國民的幸福指數。基于此,必須加強公民環保教育,有計劃地提升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從和諧的角度出發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念;國家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對于公民、企業不合理環境行為的強制性約束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強國家對于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大力加強生態產業建設,促進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幸福中國的內在訴求,它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態勢,有利于我國步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產發展、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文明發展新道路。
幸福中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既依賴于公民主觀幸福價值觀的構建,也依賴于國家和社會的客觀社會物質保障。幸福中國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它將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奮斗目標協同共進、同步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夯實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溫家寶.讓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2/27/content_1812197.htm.
[2]徐景安.創建“幸福中國”[J].西部廣播電視,2011,(1).
[3]繆開壽.如何真正讓人民“幸?!盵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186335/186337/14668945.html .
[4]白巖松.有信仰不一定幸福,沒信仰一定不幸福[EB/OL]. http://book.sina.com.cn/news/b/2010-09-21/1644273650.shtml.
[5]張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幸福中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3,(2).
[6]馬慧穎.改善民生打造幸福中國[J].商業經濟,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