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作為技術型人才的重點培訓基地,技工院校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反思傳統計算機教學模式的不足,進行多方面探索,革新教育模式,以教學創新化引領職業教育現代化,把學生培養成滿足市場發展要求的計算機技術人才。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顧名思義,任務驅動就是指通過任務安排的方式,使課堂任務之中隱含課程內容知識點。 教師引導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確定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找出哪些是已學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對課堂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點的建構。
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了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的 “教”和學生的“學”,融合了教師的教學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索。其既符合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模式,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又符合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便于學生從基礎深入學習計算機知識和專業技能。
任務表現為提出問題,是一堂課的中心,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點。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情景。 使學生處于具有真實感的主題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進入聽課狀態。在課堂實施之前先對學生提出任務要求,老師要有層次性地提出任務,要綜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知識點的難易。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一般可以從三個層次進行設計。
第一層次是基礎知識任務。 任務的提出要涵蓋課程內容的新知識點、新方法,學生在這一層次能初步掌握課程內容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第二層次是能力提升任務。 老師結合課程內容,提出小部分任務要求,要求學生自由發揮,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第三層次是綜合訓練任務。老師根據課程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給出任務要求,讓學生自由發揮和創作,旨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鍛煉。 例如:word 的綜合練習,可讓學生自主設計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畫報,要求運用所學工具,使用插入圖片和圖文混排等功能,其內容和版面由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在向學生出示任務后, 應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指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逐步理清知識點,找出哪些是已學知識,哪些是新知識。 其次,職業教育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學以致用是技工院校計算機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 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學生交流討論結束之后,以學生所發現和提出的問題為出發點,適當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讓學生根據線索進行探討,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思維習慣。在用word 設計電子畫報時,學生常遇到不知如何設置圖片與文字的環繞效果的問題。 這時,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探究,從而自主地解決問題。
任務驅動帶領學生進入教師預先設定的學習情景,通過師生的共同分析討論, 學生基本確定了在本節課中要完成的學習目標。 在任務完成環節,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活動中要實行激勵教學,鼓勵學生要有信心,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大膽地進行學習任務的創新。 此外,教師要經常在學生之中走動,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從旁指導,適時點撥,為學生提供幫助,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題。
在學習用word 制作簡歷的過程中,表格的大小、排版、內容等都有可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進而導致不能制作成預定的模樣,從而影響學習任務的進行速度。 教師這時應在各組進行巡視指導,講解制作要點,必要時可以進行演示操作,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簡歷制作技巧。
課堂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學生作品效果評價環節。 為了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達到了預期所制定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的最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完成的任務作品, 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知識應用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分析。 任務作品是否有創新方面,可以讓同學之間相互評價。 如在完成電子畫報設計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其余學生在作品的展示和講解過程中,對作品做出評價。 這樣一來,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分析,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 引導同學間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在交流與點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彌補不足。 效果評價環節可以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進步,不斷發展自身自學能力,在相互交流和經驗總結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第一陣線,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優化教學模式,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把握各個環節的要領,不斷探究和創新,提高技工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質量,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優秀的計算機技術人才。
[1]安蘭珠.淺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模擬電子技術中的應用[J].大家,2011(03).
[2]陳廣.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