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盼 王娜娜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考試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檢驗學生對某門課程或某項技能的熟悉掌握程度, 間接體現了高校人才的培養。 作為高校主要考試形式和教學過程的重要關鍵環節,課程考試是評價教育教學質量、鑒別人才的重要手段。 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反映了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 并間接反映該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傳統教育和考試制度的束縛下,目前,我國的民辦高職院校考試制度仍然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 存在考試形式單一、考試內容局限等多項弊端,現有許多民辦高校仍將課本的理論知識、平時的理論教學作為考試重點,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操作、動手實踐能力的測試。 在此之下,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素養,就必須針對現有的考試制度進行各項。只有進行考試改革才能促進民辦高職教育正常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為民辦教育真正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隨著教學改革要求的提出,現有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改進。 但受制于傳統的教育模式束縛, 現行的我國許多民辦高校的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還需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學內容主要依據事先制定的教學大綱內容,范圍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限制,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不足。 針對工科專業,如機械設計專業、土木工程專業、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等,民辦高校教師缺乏實際的工廠操作、工地施工、設備安裝等實踐操作的能力, 這些原因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很好的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教材與筆記, 不能將理論聯系實際, 知識的掌握比較狹窄,雖然在學生記憶力方面有所提高,但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提高。 與此同時,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畢業后與社會和崗位的接軌,使得學生難以及時適應用人單位和崗位需求,對學生就業造成不利。
因而,應切實改進現有的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 在教學改革方面應側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也應列入考核范圍之內,全面考察學生對于課程的認知程度。對于工科專業課的講解,在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強化都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帶領學生走進工廠、走入施工現場,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親臨其境,既能深刻了解掌握本專業的專業知識, 也能為日后工作奠定較為扎實的基礎。 對于建筑裝飾施工技術專業,三大構成、模型設計為其專業課之一的學生,教學方式應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勇于動手,加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提高,進一步提升其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把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作為考試內容改革的重點”的精神。 教師在注重加強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之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通過課堂實踐、興趣小組、合作教學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應用。
目前許多民辦高校大專層次的學生,在考試形式方面還存在許多弊端,如考試形式單一、基礎內容閉卷考試,忽視了學生技能的鍛煉和培養,以至于學生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得不到有效掌握。 因此,在現有的考試形式、內容的基礎上,應建立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根據課程的性質與目的,將考試形式進行改革,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考核。
課程設計能夠有效體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應用,也能夠反映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課程設計在成績核算時應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如《建筑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混凝土》等,課程與專業相關緊密, 課程內容掌握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能力。 為此,期末總成績就可以由卷面成績及課程設計成績相結合而得。 這樣可以在提升學生思想認識,強化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繪圖能力,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提高。
案例分析主要有兩部分組成:案例+分析。 根據《建筑工程造價》、《建設法規》等課程性質,理論與實際聯系比較緊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不同的建筑工程項目, 根據項目的不同組成部分,使學生做出本部分的工程預算;選取不同的建設工程項目出現的問題案例, 使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法律分析以及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強化對案例的講解,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案例,使其掌握案例的要義所在。 通過案例, 分析可以鍛煉提高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強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使其靈活應對實踐問題。
這種考核方式主要適用于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如金工實習、模型設計、三大構成等課程,加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操作技能。
考核方式也可以有答辯、實驗操作等不同方式,無論采取哪種考核方式,都應堅持素質提升原則,改變以往單一死板的考核方法,全面考察學生的作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的掌握,通過作品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實踐積累能力,教會學生在作品制作中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實際動手、創新思維的能力。
現行學校課程期末綜合成績的統計方式仍取決于平時成績+期末考試的成績形式,這種方式很大的弊端是個別學生不重視平時的學習和積累及課堂學習,在課堂上得過且過,不注重平時的思考和積累,到了期末采取臨時突擊等方法,一樣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反而是平時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這不僅有悖于成績統計的公平原則,也進一步滋生了學生的懶惰思想,影響了其綜合能力的提升。
成績統計改革是將教學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有效結合,將考分分解到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 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造力培養,使考試真正起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也發揮考試的公平屬性。傳統的成績統計僅僅以考試結果為主,忽略了平時的課堂實踐和動手操作,影響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為此,要針對高職院校現行的成績統計制度進行改革,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為學生設置的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平時考核、期中考核等都有效地納入采分的范圍, 這種采分方式不是弱化或取消課程考試,而是將考試分解到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以此獲取教學信息,引導學生的學習向能力培養方向發展。 并且在平時的采分過程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學習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持續過程,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僅有賴于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教學手段是否多樣,更有賴于學生、教師、學校等方面的綜合協調效果。 考試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要達到客觀評價的目的,評價活動也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切實發揮考試的評價作用,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適應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必須深化教學考試改革,使考試真正成為一種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考試的引導、督促及評價功能,促使老師與學生加強實踐操作,強化技能訓練,真正實現全面提高民辦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最終目標。
[1]謝春雨.民辦高校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考試改革研究[J].考試周刊,2010(53):3-5.
[2] 封敏. 民辦高職院校考試改革[J]. 教學園地,2009,32(077):77-7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OL].中國教育新聞網.
[4]陳莉莉.高校考試改革的探討[J].高教管理,200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