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濤 羅建立
(許昌市環境監測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1.1 生活噪聲
生活噪聲是指在城市中由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游行集會、商業表演等產生的噪聲。 現階段給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城市廣場舞的流行,部分群體為了營造跳舞氛圍而使用巨大分貝的音響,造成了嚴重的噪聲污染;同時,一些商業點為了吸引顧客,也會故意調高音響音量,從而吸引顧客注意。 城市生活噪聲現階段是噪聲污染最主要的來源。
1.2 交通噪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私家車數量越來越多, 狹窄的道路并不足以承擔激增的私家車數量,造成了市區道路上喇叭聲轟鳴;另一方面,一些鐵路線會穿過城市,火車巨大的噪聲造成城市噪聲污染,一些擁有機場的大城市,由于飛機降落升起也造成了城市噪聲污染。
1.3 工業噪聲。 工業噪聲的來源主要是城區的一些如發電廠、機械制造廠等需要開動大型機器的工廠。 這些噪聲持續時間比較久,對工廠周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現階段政府最基本思路就是將這些工廠建造在郊外,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噪聲污染。
1.4 施工噪聲。 施工噪聲一般是在工地產生的。 在城市建設和改造中,工地作業使用的設備如打樁機、空壓機等,由于本身會產生巨大噪音,同時施工是在露天環境下,所以噪聲一旦產生將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和持久性。
2.1 損害聽力。 噪聲最直觀的危害就是損害我們的聽力,40dB~80dB 是人們的正常聽力范圍,超過85dB 時便會使得耳部毛細胞損害從而引起耳聾現象。 人們如果一直處在巨大噪聲污染的環境中便會造成聽力下降, 更有甚者會造成嚴重的不可治療性耳聾。
2.2 影響神經系統。 城市噪聲污染不僅影響人們的聽力,如果長期處在噪聲環境中,人們的神經系統會變得衰弱。 噪聲產生的巨大聲波會使人們的腦電波發生變化,造成頭暈、失眠、注意力渙散等問題,嚴重者會造成神經錯亂。
2.3 影響嬰兒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現階段城市中嬰兒畸形數量不斷增多, 研究發現城市噪聲污染是造成嬰兒畸形的原因之一。 長期在噪聲環境中長大的兒童的智力相比于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兒童的智力低百分之三十。 長期生活在噪聲環境下,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會比較短。
2.4 對成人生產生活的影響。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良好的睡眠質量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證。 而城市中的噪聲污染,使人們很難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從而引起多夢、失眠等現象。 而在上班過程中往往是帶著疲憊的狀態,部分職業還會增加危險系數。所以噪聲污染不僅危害人們的生活, 而且一定程度上危害社會利益。
城市噪聲污染已經越來越被政府和國家所重視, 而我們在城市噪聲污染治理上所采取的措施并沒有實現系統化整治,而是哪里有問題就去修補哪一塊。 下文將結合現實中噪聲污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政策和建議。
3.1 具體噪聲源處理
3.1.1 生活噪音治理。 首先工商管理部門加強執法,對那些采用巨大音響設備影響人們生活的商家予以整頓; 其次社區在組織各種文娛活動時注意降低噪聲污染; 加大對人民群眾防噪的教育與宣傳。
3.1.2 交通噪聲治理。 首先對一些產生巨大噪聲的大型車輛采取禁鳴、限速等措施;對城市居民區附近的道路則可以限制巨型車輛的通行;采用技術手段對汽車剎車、喇叭等產生巨大噪聲的部位進行降噪處理。
3.1.3 工業噪聲治理。 工廠在進行施工時應該嚴格遵守城市噪聲排放標準,對超標工廠進行定期整改;通過稅收等鼓勵或者懲罰措施,促進工廠在降噪處理上的積極性;最后,有條件地區可以將市區內噪聲污染嚴重的企業遷至郊區。
3.1.4 施工噪聲治理。 工地施工時,可以采用降低噪聲污染的屏障工藝來降低噪聲分貝, 同時對夜間無證施工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查處,保證城區居民生活環境的安靜和諧。
3.2 政府層面
3.2.1 加強立法。 各地區應該立足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使防噪管理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順利開展下去。 同時,國家還應該在具體執法過程中不斷豐富現有法律法規,從而使防治噪聲污染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
3.2.2 合理規劃城區。 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應使生活區、教學區、醫院等遠離工廠、機場、鐵路,合理規劃城區建設。 同時,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堅持少穿城市中心的原則, 通過建設多條環城大道而減少車流量達到降噪效果。 同時,政府在城區建設中擴大綠化帶面積,通過綠化帶減少噪聲污染。
3.2.3 加大降噪技術資金支持。 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整治城市噪聲污染時離不開高科技手段的利用。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各類降噪技術研究的支持,從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推動降噪技術規模化、產業化,從而為降噪技術在更大面積的推廣使用打下夯實基礎。
綜上所述,城市噪音污染防治需要政府、社會、個人的共同參與才能順利完成,我們在現階段應該樹立一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力爭將城市噪聲污染對廣大群眾的損害降到最低。
[1]陳文娟.試論城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J].法制博覽,2012,6:22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