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帥 高天立 葛 雷
(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4)
伊洛河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最大的一級支流, 主要由干流洛河和支流伊河兩大水系構成。 伊洛河流域地處秦嶺、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的銜接地帶,屬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域,伊洛河干流水量充沛,為魚類生存提供了良好棲息生境。 洛河鯉魚、伊河魴魚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濟魚類, 伊洛河入黃口段一直是黃河中下游魚類傳統的集中產卵場之一, 伊洛河魚類及其棲息地保護是河流水生態保護中的重要組成。 此外,流域濕地、森林資源是流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些年來,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礦業、水電資源的過度開發,流域水生態功能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威脅流域生態安全。為加強伊洛河水生態保護,保護黃河中下游良好水生態環境,維持水資源與水生態安全,調查、分析伊洛河流域水生態現狀十分必要。
伊洛河主要由伊河、洛河兩大河流水系構成。 伊洛河流域位于東經109°17′~113°10′、北緯33°39′~34°54′之間。 流域西北面為秦嶺支脈崤山、邙山,西南面為秦嶺山脈、伏牛山脈、外方山脈,與丹江流域、唐白河流域、沙潁河流域接壤(圖1)。 洛河干流全長446.9km, 流域面積18 881km2, 支流伊河干流全長264.8km,流域面積6 029km2[1]。

圖1 伊洛河流域地形圖
伊洛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調查還比較少,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植被覆蓋、多樣性變化等方面[2,3]。針對流域水生態系統開展調查,調查因子根據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技術大綱》推薦的調查指標,考慮到歷史資料缺失情況,選擇縱向連通性、重要濕地保留率、魚類生境狀況,應用遙感解譯、實地查勘和歷史資料收集等方法綜合開展調查(見表1)。

表1 水生態調查因子及其調查方法
伊洛河流域濕地資源匱乏。 2010年的遙感數據解譯結果顯示,伊洛河流域內2010年濕地面積約為159.01km2,僅占黃河流域濕地總面積的0.62%。 在濕地構成中,河流濕地比重最大,占濕地總面積的47.81%,其次為水庫及坑塘,占29.44%。 相比于20 世紀80年代遙感數據解譯結果,伊洛河流域濕地呈整體萎縮趨勢,濕地總面積由原來的254.03km2減少至159.01km2,減少了37.40%,中游河流濕地面積的萎縮比例更大。

表2 伊洛河干流魚類資源調查結果統計表
伊洛河是黃河中下游魚類多樣性較為豐富的河流, 對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維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伊河、洛河干流上中下游6 個河段的調查,伊洛河共有魚類5 目10 科50種,其中鯉科37 種,占總數的74%;鰍科4 種,占8%;鲿科、鲇科各2 種,各占4%;合鰓魚科等其余5 科各1 種,各占2%。在分布上,以上游河段魚種類最多,下游次之,中游最少,伊洛河魚類資源及其分布見表2。 相較于歷史時期,流域內魚類資源逐漸向種類組成減少、資源量降低、個體小型化明顯、鯉科魚類占優勢的趨 勢變 化[4,5]。
伊洛河獨特的河流條件使其從上游至下游都有魚類產卵場分布,但近年來受到密集水電開發、城市親水景觀建設、水環境污染等的影響,河道連通性割裂,魚類棲息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魚類產卵場在逐漸減少。經調查,目前僅在洛河靈口河段、故縣水庫庫尾河段、洛河洛陽市高新區河段、伊河舊縣鎮至潭頭鎮河段、伊河嵩縣水庫庫尾河段、伊洛河口段等處保留有成規模的魚類產卵場。
伊洛河流域水能資源豐富。 截止2010年,洛河干流及其支流伊河干流已建、在建水電站46 座,密集的水電站建設,導致河流縱向連通性遭到嚴重破壞, 枯水期尤其是春季灌溉期水電站下游河道脫流現象嚴重。根據《水工程規劃設計生態指標體系與應用指導意見》(水總環移[2010]248 號)規定的河流縱向連通性評價標準,洛河干流每100km 水電站個數為10.1 個,伊河為8.7個,河流連通性均為“劣”(>1.2)。
伊洛河流經城區的河段共規劃有橡膠壩約30 余座,城市河段橡膠壩建設在為人類提供親水景觀的同時, 也對河流自然連通性造成了影響。 此外,無序的采石、挖砂進一步加重了對河道與河岸帶生境的橫向連通性的破壞。
伊洛河密集的水電站群和橡膠壩建設對河流生態系統及其相鄰河岸帶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脅迫效應。 河流水文、 地貌形態、生物棲息地等發生較大改變,河流廊道生態功能嚴重退化,也造成了河流魚類棲息生境的破碎化。
水生態功能退化主要是因為受到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從伊洛河流域1961~2010年降水、蒸發、徑流的統計情況來看,在年降雨量和蒸發量變化不大的前提下,伊洛河徑流總量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表明引起徑流量減少、水生態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表3 1961~2010年伊洛河流域降水、蒸發、徑流統計表[6]
4.1.1 水利工程建設
近年來,伊洛河干支流相繼建設了大量水電站(已、在建水電站46 座), 尤其在上中游水力條件適宜河段, 水電站首尾相連,多數為引水式電站。 且沒有考慮生態基流下泄,河段減脫水嚴重,使得河流的連通性與水流連續性受到破壞,河流水文、地貌形態、生物棲息地等發生較大改變,河流廊道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4.1.2 水環境污染
2011年的水資源公報表明, 伊洛河流域47.7%的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超標河段主要分布在洛河宜陽以下的洛陽、偃師和伊河陸渾以上的欒川、 嵩縣等主要城市河段。 超標因子主要為BOD5、氨氮、COD、氟化物、揮發酚,加上目前流域水功能區監測頻次整體偏低,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能力薄弱,給流域水環境帶來更大壓力,導致污染物的輸入與輸出失衡、納污負荷與環境容量失調,引起水環境質量惡化、水生態系統退化[7]。
4.2.1 加強水生生物棲息地的保護
伊洛河重要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對維系黃河中下游及伊洛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具有重要作用。 伊洛河流域目前開發利用強度大, 對河流重要水生生物棲息生境已構成較大破壞或脅迫。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應對伊洛河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實施重點保護,禁止或限制河流水電開發,保存與修復水生生物多樣性資源。 需重點保護的水生生物棲息地主要有:洛河源頭及上游大鯢棲息生境、伊河陸渾水庫尾端魴魚棲息生境、伊洛河口黃河鯉棲息生境。
4.2.2 加強水源涵養林與濕地的保護
加強伊洛河源區及上游的水源涵養功能, 嚴格保護森林資源,對天然林進行封禁保護;禁止生產型經營活動,禁止改變林地用途;禁止新建各種小型水電開發設施,切實保護河流生態和森林景觀資源;限制并合理規劃礦產開發,做好植被恢復工作;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做好封山育林、生態移民等工作,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伊洛河流域濕地保護以干流河道及河漫灘濕地保護為核心,以自然保護為主,人工修復及生態建設為輔。 洛河源頭河段為陜西省重要濕地,對源頭區濕地,通過加強河道管理,規范河道采砂,退還被侵占的河道,逐步恢復河道自然形態;中下游河段,通過優化水電站運行與管理,保證生態下泄流量,防止河道脫流,滿足河道濕地生態用水需求;河防工程及沿岸生態景觀建設, 應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盡可能保持河流濕地自然地貌,減少或不占用河漫灘濕地;伊洛河口為重要的水生生物棲息地,要減少人類干擾活動,保持一定的淺灘寬度和植被帶,保護黃河鯉重要產卵場。
4.2.3 加強水電開發生態保護
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統籌考慮生態保護與水電資源開發關系, 針對伊洛河流域不同河段制定相應的水電開發保護要求和對策(表4)。
4.2.4 建立水生態監測與管理體系
伊洛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工作十分薄弱, 迫切需建立水生態監測與管理體系。 加強伊洛河流域內水生態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研究,建立水生態監測系統,重點監測珍稀水生生物及重要土著魚類、濕地、天然林,監測生態下泄流量和生態流量過程;建立流域內水生態保護監測預警機制,對流域小水電開發、水質污染、 調水工程實施可能引發的水生態問題進行評估、 跟蹤監測、后評估;建立健全水生態保護監管組織機構及多部門協調機制,建立流域水生態保護管理和制度體系,提高水生態保護監管能力。

表4 伊洛河水電站開發的生態保護要求
[1]郭屹立,盧訓令,丁圣彥.伊洛河河岸帶生態系統草本植物功能群劃分[J].生態學報,2012,14:4434-4442.
[2]劉靜玉,錢樂祥,苗長虹.伊洛河流域典型區域1987—1999年間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626-630.
[3]錢樂祥,李爽,張曉偉.伊洛河流域典型地段植被景觀格局變化研究———河南省洛寧縣為例[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49-52.
[4]邵翠霞,李治國.伊洛河黃河鯉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調查報告[J].河南水產,2004,1:9+25.
[5]黃萍,葉永忠,高紅梅,王喜枝,蔣素華,殷衛抗.河南省伊洛河流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及評價[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1:142-145.
[6]廉波.伊洛河流域水資源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博覽,2011,22:202-202.
[7]龔曉凌,侯懷仁,鄧曉穎.伊洛河流域地表水環境污染評價[J].人民黃河,2006,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