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報
(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廈門 361005)
跨學科人才培養作為當今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無論是對于學生個體的發展還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明晰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我們了解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實施方式,為大學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提供明確而系統的路徑指導。現有研究總結了若干種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但多是基于現實的歸納而缺乏明確的劃分依據。本文擬嘗試構建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劃分框架,并據此對我國大學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工作提出若干建議。
筆者認為,對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劃分固然要立足于對國內外大學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實踐的總結和歸納,但同時還應在此基礎上依據一定的維度,對現實中的實踐方式進行理論上的劃分。
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在多種教育教學要素的基礎之上,跨學科人才培養也不例外。“高校教育教學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技術與方法以及教學環境與條件等。”[1]其中,目標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也對其他要素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專業是高校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基本教育單位;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教學方式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和主要途徑;教學環境和條件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物質基礎。此外,通過對美國大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考察發現,學位盡管一般來說是學生修習一定的專業之后所獲得的標志其學術水平和所受教育科類的稱號,但事實上也已經成為一些大學尤其是美國研究型大學組織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它也可以作為要素之一。
對于以上教育教學的要素,尤其是專業、學位與課程,跨學科人才培養有不同的組織方式。從現實來看,這種組織方式分為兩大類:一是個體方式,即相應的教育教學要素本身就是跨學科的,如目前很多美國大學存在的跨學科專業、跨學科學位和跨學科課程等。這也是狹義的跨學科人才培養。二是組合方式,即通過某一教育教學要素的跨學科組合達至跨學科的效果,如將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專業予以組合的主輔修、由兩個不同學科的學位組成的雙學位以及將不同學科的課程予以組合的分布必修式的通識教育,等等。這可以視為廣義的跨學科人才培養。這兩種組織方式都指向于一個目標——跨學科人才的培養。“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是多種教育教學要素交互作用的過程,如何將各種教育教學要素組合起來,建立與辦學理念和特色相吻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高等教育目標,是所有高校都不能回避的課題。”因此,無論是這兩種組織方式,還是每種組織方式包括的具體方式都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并存、合作的,尤其是對于教學要素而言,因為其作為一種活動,更是無法截然地作個體與組合的劃分。
綜上,結合高校教育教學要素及其組織方式兩大維度,我們就形成了如下這樣一個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劃分框架(表中所呈現的具體方式僅為舉例,并非窮盡了所有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方式)。

表1 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劃分框架
根據對美國部分大學特別是密歇根大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的考察,這一劃分框架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如在專業上,從個體組織方式看,密歇根大學在本科層次擁有“跨學科天文學”、“跨學科化學”和“跨學科物理學”等多個跨學科專業[2],在研究生層次除了具有158個傳統的研究生專業以外,還有大量的跨學科學術項目。對于后者,密歇根大學雷克漢姆研究生院明確將其分為兩種形式,其一為證書項目(Certificate Programs),如“非洲研究”(African Studies)[3]。事實上,密歇根大學的跨學科專業既可以是學校現有的,也可以是學生通過個人主修項目(Individual Major Program,簡稱 IMP)自主設計的。個人主修項目與跨學科專業的區別在于,它不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現成的主修項目,而是學生在現有的學系主修(departmental major)或跨系項目(interdepartmental program)無法滿足其興趣和需要的前提下自主設計的[4]。從組合組織方式看,美國多所大學將輔修(minor)明確作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方式之一,如賓夕法尼亞大學[5]。事實上,除了本身性質為跨學科的跨學科輔修(interdisciplinary minor),單一學科的輔修自身是無法達成跨學科的效果的,因此它需要與分布于其他學科的主修進行組合,而美國大學也多有主修和輔修不得屬于同一學科領域的規定。雙主修(double major)亦是如此。
在學位上,從個體組織方式看,與個人主修項目類似,密歇根大學還有一種學生自主設計的學位項目——The Bachelor in General Studies(BGS)。該學位項目不受院系要求的限制,允許學生在一個自主設計的學位項目中追求自己的興趣。因此,BGS的學生能夠跨越院系和學科來組合技能、知識和經驗[6]。這實際上就給跨學科學習提供了機會。從組合組織方式看,聯合學位(Joint Degree)、雙學位(Dual Degree)、第二學位(Second Degree)等皆可以構成跨學科的效果。所謂聯合學位項目是由兩個院系合作提供的,完成該項目可以分別在兩個院系獲得兩個不同的學位。目前密歇根大學的聯合學位項目由兩大塊組成,一是本科聯合學位項目(Joint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二是本碩聯合學位項目(JointUndergraduate-GraduateDegreePrograms)[7]。無論哪一層次,往往都涉及兩個院系兩個學位,如“建筑學”本科聯合學位項目的學生能夠獲得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授予的理科學士學位和文理學院授予的第二個學位。雙學位項目是密歇根大學雷克漢姆研究生院明確劃分的兩種跨學科學術項目的另外一種。目前密歇根大學的雙學位項目共有70個,多是將其現有的專業兩兩組合而成,學生完成項目后可同時獲得兩個不同的學位,如“Asian Studies:China,A.M./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項目就是由“亞洲研究(中國)”與“工商管理”組合而成,學生畢業可同時獲得文科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兩個學位。再如第二學位,密歇根大學明確要求兩個學士學位應是不同的,如不能是兩個文科學士學位或兩個理科學士學位[8]。
在課程上,從個體組合方式看,密歇根大學不僅有大量的跨學科課程[9],而且有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的跨學科研究機會,如“蛋白質結構與功能”本科生跨學科研究經歷項目可為本科生在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化學信息學、計算化學、酶學、海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生物學等多個領域提供10周的研究經歷[10]。從組合組織方式看,課程體系的跨學科在通識教育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目前通識教育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就是分布必修(Area Distribution),即將人類的總體知識分為幾大領域,要求學生從每個領域中選修一定的課程。密歇根大學在分布必修方面規定,所有的文科學士和理科學士學位候選人必須完成30個學分: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三大領域分別不少于7學分(合計21學分),剩下的9個學分要求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數學和符號分析以及創造性表達這五個領域中選擇三個領域進行修習。這部分的9個學分也可以用跨學科課程來替代(既可以作為其中一個領域,也可以全部替代)。這種廣泛的知識經驗,構成了博雅教育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密歇根大學文理學院想借助于分布必修這種方式,逐漸使學生理解和欣賞主要的知識領域。學生不需要詳細地掌握所有領域,但應該對每個學科的核心概念、結構、研究方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教學方式上,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擔任一門跨學科課程教學的現象比較常見,如馬里蘭大學的“創造力課程”主要涉及建筑學、音樂與科學三個領域,由三個學科的三位教授分三個階段主持。再如,哈佛大學的一門本科生課程《倫理、生物科學和人性的未來》由著名哲學家桑德爾和著名生物學家格拉斯·梅爾頓共同主持,前者負責倫理,后者負責科學[11]。再如,與我國研究生教育當中的單一研究生指導教師不同,美國研究型大學還以導師組的形式指導研究生,而且在導師組的人員組成上也注重學科的多元化,如密歇根大學“應用與跨學科數學”項目的學生可以從數學系選擇任何一個教師作為合作導師(co-advisor),同時還可以從其他院系選擇任何一個教師作為第二合作導師[12]。不僅如此,在開題報告和論文答辯委員會的人員構成上同樣也是跨學科的:它至少由4個人組成,包括數學系的導師、合作學科的導師、數學系除該學生導師外的另一位教師以及代表任何學科(包括數學)的另一位教師[13]。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密歇根大學的教師也是可以跨學科指導研究生的。
1.樹立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既是個體也是組合的思想。實施跨學科人才培養,固然要設計跨學科課程、跨學科專業或學位,進行跨學科教學和指導,但這種方式一方面對于那些學科實力一般的大學而言往往難以做到,另一方面也使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實施途徑大大縮小,制約了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受益面。相反,如果將現有的課程和專業等教育教學要素進行跨學科的整合,組織成主輔修、雙主修、雙學位等形式,任何一所大學在跨學科人才培養上都能有所作為,也能夠使原本有限的跨學科人才培養資源得到增加和拓展。從以上一部分對美國幾所大學的考察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看出,實踐中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單一的個體模式或組合模式,而是兩種模式并存的。總之,樹立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既是個體也是組合的思想,有助于高校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大學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從個體和組合兩種途徑同時著手進行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開展。
2.加強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只有課程和專業資源共享了,學生才有機會選修其他學科或院系的課程和專業,才能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跨學科化。課程和專業共享不打開,學生就容易被限制在狹窄的學科和專業之內。因此,課程和專業資源共享可以說是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基礎。從前文我們可以發現,密歇根大學在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上成績卓著,如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進行個人主修項目或BGS學位的設計,這說明各院系的課程是向學生開放的。再如,文理學院共有主修專業76個,輔修專業卻有92個,后者竟多于前者16個[14]。這說明大部分的主修專業同時也是輔修專業,而且說明其另外建設了若干輔修專業。這在當下的中國大學是難以想象的,因為很多大學的輔修專業數量目前仍是個位數,如清華大學2011年有66個本科專業,但僅有7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這說明很多專業的資源都沒有向其他專業的學生開放。因此,當下中國大學發展跨學科人才培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各院系課程、專業等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
3.提升學生在專業及課程選擇上的自由度。在多種方式可供學生跨學科學習、教育教學資源向學生開放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考慮它們能否為學生所利用。這就必然涉及一個問題:學生在專業和課程選擇上的自由度如何?他們有多少選擇的空間和時間?為促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提升學生在專業及課程選擇上的自由度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和要求。從密歇根大學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學生擁有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可以選擇多個專業,而且在學校現有的專業或項目無法滿足其興趣和需要的情況下,還可以自主設計;他們在滿足畢業條件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課程,如在通識教育方面,學校只是規定了總學分和分布領域及各部分的學分,至于選擇什么課程,則由他們自己做主。至于非限制性選修課程更是如此了。這種專業和課程選擇上的自由度,有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靈活選擇學習內容,而不是限制在單一的學科和專業范圍之內,也有助于激勵他們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對一個跨學科的、復雜的、綜合的問題進行探索。為了保證這種自由能夠實現而不至于使學生負擔過重而無暇進行跨學科學習,控制總學分數額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密歇根大學文理學院所要求的本科總學分底限一般在120學分[15],這遠遠低于我國大學的本科總學分。
[1]別敦榮.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20 -22.
[2]Majors[EB/OL].http://www.admissions.umich.edu/majors.
[3]http://www.rackham.umich.edu/academics/programs_of_study/.
[4]History[EB/OL].http://www.lsa.umich.edu/advising/requirements/imp/aboutimp/history.
[5]http://www.upenn.edu/programs/interschool.php.
[6]FAQs[EB/OL].http://www.lsa.umich.edu/advising/academicplanning/choosingamajor/faqs.
[7]Joint Degrees[EB/OL].http://www.lsa.umich.edu/students/academicsrequirements/lsadegreesrequirements/jointdegrees.
[8]Second Degree[EB/OL].http://www.lsa.umich.edu/students/academicsrequirements/lsadegreesrequirements/seconddegree.
[9]http://www.lsa.umich.edu/students/academicsrequirements/lsadegreesrequirements/areadistributionrequirement.
[10]Overview[EB/OL].http://pharmacy.umich.edu/reu/overview.
[11]楊 瀟.公正先生[EB/OL].南方人物周刊網.http://www.nfpeople.com/story_view.php?id=4921.
[12]AIM Program Mission and History [EB/OL].http://dept.math.lsa.umich.edu/aim - grad/MissionAndHistory/index.html.
[13]http://dept.math.lsa.umich.edu/aim - grad/PhD/Requirements/Proposal/index.html.
[14]Majors & Minors[EB/OL].http://www.lsa.umich.edu/students/academicsrequirements/majorsminors.
[15]http://www.lsa.umich.edu/advising/graduation/understandingyouraudit/lsarequirementchecklist/lsarequirementchecklist_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