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西咸新區成為國家八大新區之一,其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表示,西咸新區是國內首個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國家級新區,對于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引領和帶動西部地區發展、擴大向西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西咸一體化開花結果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和咸陽市建成區之間的西咸新區,區域范圍涉及西安、咸陽兩市所轄7縣(區)23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規劃控制面積882平方公里。
西咸新區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教育科技人才匯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生態環境較好,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和實力。
國家級新區是區域發展中一種高規格的制度支持,包括稅收上的減免,項目落戶上的照顧,土地政策上的優惠等方方面面的先行先試權。國家級新區的相關政策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經濟高地,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公開資料顯示,以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三大新區為例,2010-2012年經濟增長數據,均成為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濱海、兩江甚至平均增速保持20%以上增長。
因此,為獲得西咸新區這一批復,陜西方面歷經十年多的努力。
2002年,西咸一體化開始試水。2006年,兩地電話并網,隨后,西咸大道等路網建設,成就兩地交通動脈暢通。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復頒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使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戰略要地的西安,一躍成為與上海、北京并肩,由國家布局打造的國際化大都市。
2010年,西咸新區建設將進入啟動實施階段。2013年,國務院下發批文同意設立陜西西咸新區,至此,沸沸揚揚炒了十余年的西咸一體化概念終于落地。
國務院和陜西方面表示,建設西咸新區,對于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引領和帶動西部地區發展、擴大向西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各有關方面要統一思想、密切配合,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共同推動西咸新區持續健康發展,努力開創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新區六大功能定位
從改革開放的歷史來看,中央政府常常通過在特定區域進行政策傾斜來體現國家發展戰略方向,先后設立了特區、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新世紀以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新區成為區域發展的熱點。根據國務院的批復,西咸新區要探索和實踐以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拓展我國向西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國家級新區,國務院賦予西咸新區六大功能定位。批復中指出:一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二是統籌科技資源;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四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五是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六是創新體制機制。
關于西咸新區的發展目標,批復中要求西咸新區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走資源集約、產業集聚、人才集中、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另外,批復中要求,陜西省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西咸新區建設的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扎實推進西咸新區建設發展;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在有關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布局、資金安排、體制創新、對外開放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國務院在批復中專門指出,建立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陜西省政府參與的部省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發改委要做好有關重大發展政策的落實工作,幫助協調解決西咸新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成為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
西咸新區規劃勾勒了該區的空間藍圖,確定了新區及各新城的城市風貌特征:西咸新區——“美麗田園、現代西咸”,空港新城——“高端商務、城市客廳”,灃東新城——“科技引領、現代都市”,秦漢新城——“依塬傍水、文化之城”,灃西新城——“信息高地、藍綠網絡”,涇河新城“水韻藍灣、住區典范”。在整體風貌特征的要求下,規劃對城市開敞空間、景觀節點、公交導向開發、慢行系統、高度密度、色彩、屋頂立面、城市夜景和重點片區等都作出了相應的設計。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出發點,重視“綠色發展”,西咸新區規劃以構建森林防護體系、郊野公園體系、都市田原體系、遺址公園體系四大功能支撐體系,形成“大廊道、大田園、大遺址、大休閑”的景觀體系,使新區建設全面達到國家園林城市主要指標。
同時,堅持以“以人為本”統籌城鄉資源配置的方式推動新區城鄉統籌發展,以新型社區解決農民居住,通過創建自由市場體系、政策支持、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等促進農民就業,以土地流轉、房屋租賃解決農民生活,構筑滿足新市民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和保障體系,最終形成鄉共榮的局面。
按照規劃,西咸新區2015年城市人口150萬人;2020年城市人口236萬人。用地規模方面,2015年城市建設用地160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272平方公里。
西咸新區還將重點發展基礎教育體系,加快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集約發展,積極吸納國際教育;建立健全文化體育設施體系;建立健全公共醫療衛生設施體系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為居民的醫療、養老等提供堅實保障。
絲綢之路經濟帶新引擎
西咸新區的獲批意味著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深化,使陜西迎來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利好,有利于陜西打造絲綢之路新起點。
批復要求,要把建設西咸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探索和實踐以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為把西安建設成為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拓展我國向西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發揮積極作用。
批復指出:“西咸新區要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著力統籌科技資源,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努力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
“陜西西咸新區的獲批,將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表示,西咸新區的升格,意味著國家向西開放力度在加大,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方向不會變。陸地絲綢之路的主導者和橋頭堡,最有可能花落西安。
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級的戰略,經歷了十年多發展,但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依然比較滯后,開放程度也遠遠不夠。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西部地區GDP占全國比重為19.75%,而在西部大開發之初(2000年)為16.79%。而在開放水平上,2012年,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對外貿易總額占全國的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到2%,外資比例也不超過5%,這些比重與西部大開發初期相差無幾。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之后,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掀起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和規劃熱潮。
2013年11月發布的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表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所以,分析人士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成為我國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將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置于世界區域經濟發展中心。這將給沿途的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意味著我國西部大開發進入了新的時期。
易鵬認為,西安不僅在政治、文化、經濟都是西北的重要城市,而且在航空,信息高路、高速鐵路等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很明顯,因此,作為西北區域中綜合老大的西安,最有可能獲得陸地絲綢之路的主導者和橋頭堡。
實際上,早在去年9月,西安聯合歐亞9國十幾個城市共同簽署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搶先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展開國際合作。兩個月后,由西安開往阿拉木圖的“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正式開通,“陜西制造”直送中亞,陜西向西開放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西咸新區作為一個重要的抓手和支點,能夠推進關天經濟區規劃的關中城市群、大西安目標的實現。”易鵬表示,建好西咸新區,西安、咸陽就能一體化推進,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就會加快。關中城市群是國家推動的重點建設城市群,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的方式,有利于推動關中城市群核心區建設,可以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田園城市交互的合理布局。
不過,易鵬提醒,目前新區面臨跨區劃的問題,需加強組織協調及強化新區領導力和執行力。此次西咸和貴安新區都是跨行政區劃的,一個是跨西安和咸陽,一個是跨安順和貴陽,在新區發展運行中需要加強領導機構設立,從而推動工作的協調性和落地,才能將許多發展藍圖變成實際,也才能將西咸新區的規劃實現更好的效果,從而助力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使得陜西關中城市群成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