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明



《西部大開發》:石泉縣近年來發展速度快、成績優、亮點多,請您具體介紹一下石泉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李啟全:石泉縣位于陜南安康的西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人口18.2萬,屬國家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石泉建縣于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而得名。石泉是秦巴漢水生態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水鄉、石泉十美”之稱;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西部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縱橫學派鼻祖鬼谷子在此修煉授徒,又稱鬼谷子故里。
作為一個山區貧困縣,石泉縣近年來堅持以“科學發展、富民強縣”為主題,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戰略抓手,以“穩增長、保民生、促改革、優環境、維穩定”為主要任務,尤其注重打基礎謀長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注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扎實推動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富民強縣”之路。
近三年,石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發展和群眾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位于全市前列。先后被授予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示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和省級園林縣城、全省保障性住房綜合管理工作十佳縣、全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省縣城建設先進單位,全省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創業就業、合作醫療、群眾體育、中小企業發展和移民搬遷等工作受到省級以上表彰。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新農合“就醫卡”、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創新模式在省市推廣。“三個五”扶貧攻堅、“三留守”人員關愛工作受到中省充分肯定,做法和經驗分別在《陜西領導參考》和《人民日報內參》刊發。
《西部大開發》:2013年宏觀經濟持續低迷,石泉作為一個山區貧困縣,其經濟發展情勢如何?
李啟全:近幾年,面對經濟低迷的宏觀形勢,我們堅持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和消費拉動,城建、移民搬遷、基礎設施、民生、產業等一大批重點骨干項目建設扎實推進,投資保持強勁增長。以電力能源、生態旅游、絲綢服裝、富硒食品為主的長效產業不斷壯大,支撐了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旅游產業發展迅猛,中壩大峽谷成為我縣第二個國家AAAA級景區,全年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2億元,增長43.9%。加快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引導群眾擴大消費,形成了投資、產業、消費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格局,縣域經濟結構優化加快、內生動力增強、質量效益趨好。
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7.79億元、增長14.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24億元、增長28.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368萬元、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35億元、增長22.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2億元、增長14.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6元、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8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1.98%,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4.6%,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縣域經濟比重的54.36%,單位GDP能耗下降3.9%。
《西部大開發》:產業體系是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近年來石泉產業發展有何成就和特點?
李啟全:近年來,石泉堅持把做大做強做優產業作為提升縣域經濟實力的重大戰略任務,明晰了以電力能源、生態旅游、富硒食品、絲綢服裝為主攻方向的產業定位,統籌資源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以桑、畜、菜、漁為主的農業骨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農產品價格看好,供不應求。規模工業總量不斷擴大,小微企業發展勢頭看好,企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工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形勢喜人,有效帶動了消費需求增長和城鄉居民增收。一二三次產業比例進一步優化,呈現出“一產穩、二產優、三產擴總量”的發展趨勢。
《西部大開發》:工業園區被譽為縣域經濟的發動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請具體談談石泉縣域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
李啟全:近年來,石泉縣按照“園區承載、龍頭引領,改造傳統、發展新興,培育品牌、集群發展”的思路,以電力能源、絲綢服裝、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園區是工業發展的主陣地,區內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著工業經濟的規模和競爭力。我們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全縣工業企業的孵化器來打造,通過政府配套、項目捆綁、市場融資等方式,收儲土地600余畝,累計完成投資10795萬元,使得工業園區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到位,管理和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有效增強了園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同時,我們堅持質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則,優先引進戰略投資者,重點引進產品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闊、吸引就業能力強的企業,不斷提升工業園區的利用率和生產力。截止2013年底,工業園區共落戶各類法人企業207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40戶。2013年,園區入駐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3.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42億元,工業園區已成為全縣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最高、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創新創業優勢突出、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經濟區域。計劃到“十二五”末,園區將新增工業用地2000畝,入園規模企業達60戶以上,園區規模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比重達50%以上,提供勞動就業崗位5000余人。
《西部大開發》: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石泉縣將如何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
李啟全: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石泉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和核心競爭力。為此,我們將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
一是發展生態工業。石泉按照“綠色、循環、節能、環保”的要求,堅持整合優勢資源、橫抓產業集群、縱抓鏈條延伸,堅決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繼續壯大以電力能源、絲綢服裝、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堅持集中、集約、集聚的原則,加快古堰、池河工業聚集區建設,探索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吸引優勢企業入駐,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的帶動效應,著力延伸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推進工業快速騰飛。
二是發展生態農業。根據石泉農業資源和地理條件,對全縣農業發展進行生態功能區定位,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大力開發優勢特色農業,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工程建設,促進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強以蠶桑、生豬為主的養殖業,做優以堅果、藥材為主的山林經濟,做足以水資源開發為主的涉水產業,做精以蔬菜、中藥材、茶葉為主的特色產業。探索發展“圈、沼、菜”、“林、藥、養”三位一體的種養結合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壯大綠色產業。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是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最佳結合點。石泉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加之交通便利,只要突出山水特色和文化內涵,就能真正把旅游產業培育成我縣經濟發展的后續支柱產業和經濟的新增長點。我們部署了景區景點提升、基礎設施提升、文化內涵提升、賓館餐飲提升、宣傳營銷提升、旅游商品提升、服務管理提升“七大工程”,著力推進旅游產業提檔升級步伐,在提升燕翔洞、中壩峽谷兩個現有國家AAAA級景區的同時,著力打造后柳水鄉、子午銀灘二期、云霧山等景區,力爭實現旅游產業由大到強的新跨越。
《西部大開發》:石泉是省委確定的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驗示范縣之一,石泉在試驗示范工作中有哪些具體措施?
李啟全:石泉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驗示范工作的主要思路是 “12345”。“1”是建立一套科學規劃體系,引領城鄉一體化發展;“2”是統籌縣內、縣外兩個方面資源,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大活力;“3”是扎實推進產權制度、公共政策和社會管理體系三大領域改革;“4”是強化城鄉基礎設施、現代產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四大體系支撐;“5”是抓好城鄉規劃建設、產業建設、產權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五大示范體系建設。通過示范帶動和創新突破,著力構建規劃建設一體化、公共政策一致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居民權利平等化、要素流通順暢化、居民收入同步化、社會管理網絡化、生態環境優質化的新型城鄉關系。
《西部大開發》:石泉縣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李啟全:近年來,石泉縣堅持以長效機制建設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創新推行了“聯系群眾、便民服務、安全防控、‘三留守人員關愛、扶貧幫困、輿論引導、矛盾排查調處、應急處置、人文精神培育、法治保障”等社會管理十項機制,社會治理水平有明顯提升。同時,還探索推行了新農合“就醫卡”制度,方便了群眾就醫。建立了“一問三包五聯”服務基層和聯系群眾制度,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建立了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提升了社會治安管理水平。創新了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制,“四支隊伍強基礎、十項機制管長效”的石泉模式得到市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廣。創新扶貧開發工作,“三個五”扶貧攻堅模式得到省上認可并推廣。
下一階段,石泉仍將以“科學發展、富民強縣”為主題,以建設“宜游、宜業、宜居”的“三宜”石泉為基本定位,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按照“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使石泉經濟實力更強、社會保障更好、生態環境更美,把石泉建成人人羨慕的幸福家園。